痛别蒙城消防英雄,愿你来生无人跳楼
2021年11月12日上午十时,安徽蒙城县某商贸楼有一名女子欲跳楼轻生。接群众报警后,民警和消防员迅速赶到现场。女子不但不听消防员的劝说下,反而做出更危险的举动——往楼顶边缘走去。消防员陈建军见状,奋不顾身冲上前去拽住女子。由于楼顶往外是一个斜坡,加上往前冲的惯性,陈建军虽然拽住了摇摇欲坠的女子,身体却控制不住与女子一同坠落下去。令人遗憾的是,尽管陈建军小腿上系着安全绳,不知道是战友没有反应过来还是绳子放得过长,安全绳未能拉住坠落的陈建军和轻生女子。
两人坠楼以后,陈建军双手仍然紧紧抱着女子。女子抢救无效死亡。11月13日,噩耗传来,陈建军因抢救无效光荣牺牲。
看到这个消息,心里很是难受。后来又看到一个“消防老警”发布的视频,展现出消防员英勇救人救火的一幅幅壮举,心情更加悲伤和难过。我们这些年轻的消防员,真是太不容易了,每逢灾难,他们总是冒着大火、冒着严寒、冒着各种危险,冲在抢救生命、抢救财产的第一线。每年下来,都有不少消防员献出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这样的牺牲,这样的精神,成为这个物欲横流世界让我难得的一份感动。
在悲伤之余,不得不思考:跳楼轻生的女子所谓何事?为什么这么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连带着我们年轻勇敢的消防员一道殉葬。
如果说只有个别人跳楼轻生,倒也不用去想太多更深刻的社会问题。可是,当自杀成为司空见惯的社会事件,甚至还掀不起一点波澜,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还不该对背后的根源进行深刻、全面、细致的分析吗?
为此,我专门在网上查阅相关信息,发现人民网曾经在2013年9月11日以《中国每年25万人死于自杀 系青壮年人群首位死因》为题,报道过我国自杀问题,文章称: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人数约为200万。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是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
根据以上数据,再联系这些年以来频频报道的自杀事件,不难判断出来,我国的自杀现象,必然是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
如此庞大的自杀人群,自然是分布在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由此可知,我国各行各业都存在一大批对现实焦虑、对生活无望的人群。他们或是失去希望,或是感情愈挫,或事业失败,或是工作不顺······总之,他们肯定是遇到不顺心、不开心的事情,从而导致万念俱灰,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进而走向自我毁灭。
对生活、对工作、对事业、对感情的不顺心,看起来都各有各的原因。但是,我们串起来思考,这其中好像又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
从今天我国社会现实来看,许多社会事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链条:
生活不顺心=挣不到钱+各种烦心事;
工作不顺心=收入不高+业绩不佳+跟领导和同事产生矛盾;
事业不顺心=经济亏损+其它原因;
感情不顺心=买不起房+买不起车+没有多的存款+感情不和+爱人移情别恋。
根据这个逻辑链条分析,再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大多数悲剧都有经济问题的影子。很多悲剧的导火索都来自工作不顺心、来自事业失利、来自感情失败,而经济问题又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生活在一个自由自在,却无人关心,也没有保障的社会,现实是很残酷的:
挣不到钱,可能会在亲人、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
挣不到钱,可能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子,甚至还不起欠款;
挣不到钱,可能爱人会离你而去,投进他人的怀抱;
挣不到钱,可能要经常受到各种鄙视和冷漠的眼神。
总之,给我的感觉是,经济问题也就是钱的问题,成为压在全国人民身上最大的包袱。君不见,当你从外地回到家乡,乡亲跟你打得最多的一句招呼就是“老板发财回来了!”
可想而知,发财、挣钱,成为全体国人的集体共识和全民意识。
既然经济问题导致了我国最大、最多的社会矛盾,成为无数悲剧和血泪的根源,那么,我们能不能从经济问题上着手,去解决这个全体人民的根本问题呢?
我想,这个是有必须的。只有把经济问题解决好,老百姓才过得安心、过得顺心。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老百姓心里就踏实了,就没有那么多压力了,自然就不会想着寻死觅活,自然就安居乐业,社会也自然就和谐安宁了。
因此,解决老百姓的安居乐业问题是我们国家的根本问题和首要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老百姓心里的疙瘩、忧虑、迷茫都会消失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解决老百姓的经济问题呢?
很奇怪的是,这些年事故不断、悲剧不断,可是我们主流的经济学家却从来没有认真分析过这些问题,也很少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这个问题很难吗?说难也确实很难,说容易也确实比较容易。
我们只要从横向和纵向来对比分析,就一定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
从横向来对比,就是去走集体经济的那些地方看看,看看那里的老百姓过得好不好、幸福不幸福、忧愁不忧愁?
这是哪些地方呢?
闻名天下的江苏的华西村和河南的南街村,这里就不介绍了。最近几年,最有代表性的贵州的安顺市塘约村和毕节全市3704个村,还有山东烟台的一大半村庄。把这些地方的幸福指数和我国其它地区做一个比较,看看哪些地方的人民群众过得更安宁、更幸福、更有希望?
横向对比之后,我们再来从新中国七十余年的历史纵向来对比。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全民所有制的集体经济。那时候是在一穷二百的基础上建设祖国和家园,既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更要赶超西方国家实现工业现代化。因此,那时候老百姓是很辛苦的,甚至吃饭都吃得不太饱。可是,在那么艰苦的环境,在那么艰巨的任务下,新中国还是把每一个中国人都管了起来,不让任何一个人失业、不让任何一个人到街头乞讨。并且,在农村实行了免费教育和近乎于免费的合作医疗;在城市,更是有免费医疗、免费住房、免费安排工作、免费养老、免费教育等社会福利。
再来看看今天,这五大社会主义福利,对于我们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痴人说梦!对很多人来说,别说五大福利,只要有其中一大福利就感激涕零、谢天谢地了!
通过这么纵向一对比,我们就发现,毛泽东时代人民群众士气高昂,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几乎没有出现什么跳楼、跳湖的自杀事件,更没有什么坑蒙拐骗和黄赌毒等乱七八糟的社会现象。
经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我们不就找到了困扰老百姓的症结所在吗?不就是找到一条让老百姓无忧无虑、安安心心、快快乐乐的生存之道吗?
有了舒心的工作,不用再担心失业,不用再担心找不到对象,不用再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那么,还有谁会想不开要去跳楼跳海呢?
没有人跳楼跳海了,我们的消防员是不是就轻松了很多,是不是就不会再出现陈建军这样为了抢救别人跳楼而年纪轻轻就壮烈牺牲的消防英雄?
答案是肯定的。老百姓人人有工作、有饭吃,看得起病、上得起学、住得起房,自然就不会去走极端了。老百姓不走极端了,社会不就安宁了吗?社会安宁了,我们的消防员、我们的人民警察,不也就轻松了很多、安全了很多吗?
这样的状态,难道不是让全国绝大多数人民都受益吗?
一个可以让绝大多数中国人受益的社会发展模式,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去选择、去追求吗?
每一个关心自己、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同胞,都要深刻地理解和认识这个问题!特别是那些没有稳定工作、没有生活保障、没有社会福利的同胞们,更要明白和懂得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出路在哪里。
陈建军这位年仅二十四岁的英雄,在千钧一发的紧急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去挽救一个不珍惜自己生命的女子,导致他的生命定格在2021年11月12日。他的离去,让我们无比痛心、无比惋惜。
今天,英雄已踏上天堂之路,祖国和人民会永远记得他,记得他默默无闻的来过,记得他英勇而悲壮的离去。
陈建军,我们的消防英雄,请你一路走好!
愿你的来生,不再有人跳楼,不再有人抑郁,不再有人困顿,不再有人失业!
愿你的纵身一跃,能够唤醒国人麻醉的灵魂,找到自己未来的前途和前方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