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崇洋”之名 行贪腐之实
文章揭露当前部分‘崇洋’行为实为贪腐手段,如公款出国、采购洋设备、引进落后技术等,反映体制性弊端与权力寻租,呼吁深化改革以遏制此类现象。
挟“崇洋”之名 行贪腐之实
李泓冰
当前的一些“崇洋”现象,与改革开放之初单纯、好奇的攀比不同,多了很多官场与商场之间相互交织、复杂暧昧的社会背景,在一些领域甚至夹带有某些鲜明的“官方”色彩的推动力量。
曾经在现代化竞争中落后了的中国,一旦猛醒,追赶的速度是惊人的。然而,任何“化”的过程,都不太可能一蹴而就。欲速则不达,倘师西洋之皮毛甚至是拾人家的牙慧,反会忘却国家与国民现代化之根本。猛火快烧的结果,是烧出了不少令人难以下咽的不中不洋的“夹生饭”,盲目“崇洋”或利用“崇洋”逞一己私利等行为的泛滥,贻祸无穷。
年轻人喜欢过过洋节、听听洋歌、看看洋电影,倒还无伤大雅,真正伤及国体和民族自尊的,不是新潮的孩子,而是老谋深算、刻意为之的某些成年人和貌似堂皇的官衙与企业——他们似乎是立誓要把“崇洋”进行到底,浑不管国家要为此付出多么大的代价。
比如,公款出国之风在官场极盛。动辄组织出国考察,仿佛颇具谦逊好学、胸怀天下之风,可惜老百姓和中纪委都不认这个账。这些年,严禁公款旅游的党纪政令层出不穷,然而,顶风出行的党政官员还是多如过江之鲫,打的旗号都是出国考察、出国招商一类。
不久前,吉林省煤炭工业局局长带头,弄了假的邀请函,组织了9批51人公款出国旅游。甚至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央和国务院三令五申压缩行政开支、严禁公款旅游,该局副局长仍手持一纸虚假的购买设备合同,顶风出国畅游,15人花掉119万,不少还是在巨额亏损的下属企业报的账。
百姓上缴的血汗钱就这样打了水漂儿,真是“崽卖爷田不心疼”!严格地说,这是打着“崇洋”的幌子,慷国家之慨,谋求自己的“快乐人生”。
与之相类似的,也有一些经济领域的怪现状。一些政府采购以及企事业单位在添置设备时,首先排斥国货,对洋商品青睐有加,到了不计成本、不求质量的荒唐地步。比如,国产的CT 检查设备质量颇佳,不少医院仍然宁肯进口价格数倍于国货的洋CT,并将 成本分摊到患者头上,让国产CT 厂家哭笑不得。这种采购重要设备的“崇洋”心态颇为流行,知情人洞悉了其中的奥秘:和国外厂家签了采购大单,可以借机出国“考察”、“签合同”、“交接货”若干次,何乐而不为?
还有一些中国企业,不思自主创新或引进最新技术参与市场竞争,而是冒很大风险引进被国际市场淘汰掉的落后技术,甚至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线。比如,去年在金融风暴中苦苦挣扎的日本彩电巨头,在中国分别捞到了救命稻草,不约而同地把落后生产线卖给了中国企业。安徽某地在政府支持下,以20亿元引进日立公司业已造成巨额亏损、濒临淘汰的等离子面板生产线,还要向人家缴纳巨额的专利费;夏普则向中国转移其淘汰的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东芝也将淘汰的设备在广东某地实现了“增值”……
看来,这些企业对国人的盲目“崇洋”心理颇为自信,甚至颇有些有恃无恐了。
如此“崇洋”,不但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甚至连政府也卷入其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业绩,给了一些外企“超国民待遇”,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无限优惠,让一些土生土长的民企很是郁闷。如果说,这在改革开放初期尚有合理性,到了今天若还继续在市场规则上崇“洋”而抑“土”,就会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竞争,大不利于民族资本、本土企业和民族品牌的发展与壮大,也会迫使一些民企为了争夺政策资源和政府支持,无奈中使出违法违规的手段,造成贪腐丛生。同时,不少贪腐官员或国企老总又以“洋”为名,暗渡陈仓,事先安置家人越洋筑巢,转移黑钱,以为脱逃之计。
因此,当前的一些“崇洋”现象,与改革开放之初单纯、好奇的攀比不同,多了很多官场与商场之间相互交织、复杂暧昧的社会背景,在一些领域甚至夹带有某些鲜明的“官方”色彩的推动力量。事实上,“崇洋”只是表象,这种体制性弊端,给了以权谋私者充分的空间。
诸如此类的“崇洋”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会毒化我们的官声与政风,污及整个社会氛围,蛀蚀改革开放积累的精神与物质成果。唯有下定决心继续改革,这类挟“崇洋”之名、行贪腐之实的社会现象,才有绝迹的可能。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