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国人的尴尬之二十九:相对之“幸福”与绝对之“不幸”

火烧 2011-09-18 00:00:00 网友时评 1032
文章探讨国人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相对幸福与绝对不幸的矛盾感受,分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揭示幸福感缺失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

有句话说:“小时候快乐很简单,长大后简单很快乐”。

小时候,一颗糖、一件玩具或大人的一句逗乐意味的欺骗,就会觉得“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长大后,读学位、找工作、在竞争中谋位子、赚票子、买房子、娶娘子、养小子、侍

侯老爷子。。。。。。。尽管“沐浴着阳光”,却总是气喘嘘嘘。

在中国,对幸福的向往,或身在过去向往的幸福中却感觉不到幸福,几乎是当下许多人的共同感受。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这种茫然不但难以摆脱并且越来越强烈。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被那“雾山云海”搅乱了方向感,被“愁云惨雾”麻痹了认知感。

中国的历史很独特,习惯上我们把49年前后称之为是“旧社会”和“新社会”,那是从政治上划分,但对60后来说,可以把79年前后称之为是“旧时代”和“新时代”,这是从体制上划分。正因为60后横跨了两个时代,所以这代人对唱“红歌”现象有着特殊的感悟。“旧时代”没有“红歌”一说,那是因为“全国山河一片红”,“新时代”为何有“红歌”这一说,莫非是全国山河变成了“天下乌鸦”?——无语!至少说是因“色调分离”才显出了“红”。

中国百姓的“幸福”内容特简单,无非是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开门七件事:柴、米、盐、油、酱、醋、茶。这简单的事,对于亲历新、旧两个时代的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

就衣着;“旧时代”是款式少、灰色调,但经久耐用,根本不懂啥叫伪劣与假冒。现在尽管新潮服装,名牌专卖满大街头,却经常是物非所值,以次充好。

就食品;“旧时代”虽然物品稀缺,且凭证供应,但只要是买到的东西都是货真价实,口味纯正,无须担心。现在走进超市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而消费者经常要在食欲和理性之间做一番挣扎,要背熟一大堆的添加剂名称和指标含量。如果轻易出手,爽快入口,则很可能让你胆战心惊,甚至生死难料。就算你没有任何信仰,在价格飞涨的猪肉面前,你会产生“出家”的念头,让“佛祖”来帮你摆脱吃肉的欲望。如果猪肉真能让国人从此产生“信仰”,这倒也是“无心插柳、因祸得福”。

就居住;“旧时代”住房公有,只须向房管部门交低廉的房租,虽拥挤不堪,无功能区域之分,更无设备配置可言,却是居者有其屋,没听过房倒楼塌。且“款式丰富”,几乎没有两家房型一样。现在是高楼大厦,电梯阳台,千篇一律。当你在化费半辈子积蓄陶醉在“自己拥有”的物业中时,其实这只是向政府和房产商付出的70年租金,而没有一个房产商会有“良心”保证你的住房能有70年的使用寿命,所以你的“租金”值不值要视你房屋质量而定,“物权”就象是口中吐出的烟圈,看得见握不着。中国人还讲入土为安,在过去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而现在你不得不在身前就为百年以后作好打算,否则的话完全可能无土能入,无地可安。

就出行;“旧时代”是步行、自行车加公交。虽落后原始,倒也神定气闲,没见过学生上学要家长接送,更没见过上班下班交通涌堵。现在汽车进入家庭,地铁、高架四通八达,却仍因设施置后,管理乏善,置身繁华都市要领教那废气与嘈杂,落得个心情烦乱焦躁,生命和时间似乎始终是在赛跑。。。。。。

延伸至社会其他层面,那真叫“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当看到航拍镜头下的“现代中国”时,那浮光掠影确实会让你感到今非昔比的万千气象,会不由自主喊出一声“哇噻,好牛哦”。但当你深入人间,体察民情后又会觉得另一番的“换了人间”:这世道怎么比南极还冷,南极的冷感在于肌肤,这里的冷感却是直抵心窝。当年那首叫《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红歌”,对“现代中国人”而言,就是《外星人之歌》。  

原本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大家一起富。但事实证明,对中国人的生物基因而言,这是个非常天真,且照不进现实的梦想。那些得益于“新时代”的富豪们,按理应该在这片使他们构建金山银山的土地上安营扎寨,传宗接代,而恰恰相反,他们掀起了新的移民潮。如果说80年代知识阶层的移民潮情有可原,那么这些富人移民,归根结底是对自己未来的“幸福指数”存在怀疑。富人尚且如此,百姓情何以堪?

生活中如果身边的朋友只顾吃、喝、玩、乐,而没有正当的兴趣爱好或精神向往,会

让人觉得这种朋友毫无品质,而中国几乎是这类人群的“集中营”。因此说,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几十年来是以牺牲“精神”换取“物质”,这种“现代化”不具备相辅相成的,值得玩味的精神质量,使动物属性无比膨胀。唱“红歌”现象与其说是怀旧不如说是对精神缺损的乞求与补偿。换句话说,是一种向往“小时候”的“童年情结”。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经济上“成功”形成了“泡沫盛世”,在精神上却因失败造成了“赤裸衰世”。如果要象考试题一样在“旧时代”与“新社会”,“新时代”与“旧社会”之间画连线,恐怕会出现一个惨不忍睹的结果。温家宝总理在汶川救灾,温州高铁等多个场合对道德滑坡现象表示了严重关切。言语中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不妨可以说:“旧时代”虽落后,但它象是“小时候”;“新时代”虽先进,但它却是

“长大后”。也可以用“相对值”和“绝对值”表达出新体制下的“幸福”与“不幸”

最近,卫生部发出了搀扶跌倒老人的“技术指令”,但搀不搀扶的“行动指令”却巧妙回避了。一个在“旧时代”不可能成为问题的最平常不过的街头小事,在“繁荣强盛”的“新时代”却成了牵涉到法律、道德、伦理的国家级难题,也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就连红十字会这种人道主义组织也遭到口诛笔伐,一个国家在人性层面的集体意识处在这种“下三烂”水准,你还要说“幸福”的话,就应该到精神科门诊去挂号了。这样的“现代化强国”,它的价值,意义何在?

陈景润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加2,也就是说“1个跌倒老人,加1个搀扶者和1个旁证”。而1加1的难题他撒手不管了。钱学森曾抱怨中国培养不出一流人才,如果问他:“您能让导弹,卫星上天,能解决老人扶起站立的问题吗?”他的回答一定是:“永别了,同志们”!  

中国人哪,让全世界领教你“智慧”,见识你“伟大”的时候到了,在此推荐看一看 鲁迅 先生《呐喊》文集之《一件小事》。如果在这件“小事”上让世人觉得我们这个“老二”确实很“二”,以后诸如的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找谁解决,“二”他爹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