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观念否定发展的必然性(续) 哲学观念否定发展的必然性(续)
哲学观念否定发展的必然性(续)
——评《劳动哲学》
“主义”,这个词在辞海中有一解释为:某种特定的思想、宗旨、学说体系或理论;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哲学意义上的主义就是取这个意思。刘永佶教授在其论著中,主义进一步具体是指阶级利益和意识的集中概括,它体现于哲学和全部社会科学之中。把“主义”只是单纯理解为“自己提倡的观念”,并且“只有皇帝才能做到”的认识是不属于哲学范围的。
每个时代都有并且只有一个主导的哲学观念。哲学观念不仅是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的概括,也是社会主要矛盾居主要方面的阶级或社会势力的利益和意志的集合。以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的基本矛盾为基础和划分标准,人类社会从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即奴隶制社会、封建领主制社会、集权官僚制社会、资本雇佣劳动制社会、民主社会制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图腾意识是人脱离动物界的一般性形成其特殊性的最初表现。图腾确立了本氏族的一般意识,并由此而聚合全氏族成员,是原始社会的时代精神。图腾意识不是特指具体的崇拜,而是对对本氏族生存有重大作用或影响的自然物这个对象崇拜的意识。而正是图腾意识引导着原始人缓慢地提高素质技能,扩展生存空间,形成社会关系的分化。社会关系的分化促使社会逐渐步入阶级社会。
阶级社会的哲学观念首先是时代精神的概括,而这种时代精神代同时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和利益的集合。因此,只有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意识和利益的概括才是的时代精神的内容。
原始人素质技能提高和社会关系分化后,出现了氏族联合体,进而形成部落,部落首领和平民之间的关系也演化为奴隶主和奴隶社会,人类社会由此进入阶级社会。各部落的首领被神化,即将其人与旧时的图腾结合在一起,成为崇拜的对象。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很有限,把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就局限在将首领神化,即神的崇拜上。神的崇拜就集合了大多数部落成员的意识,成为时代精神的集中概括,也就是奴隶社会的哲学观念。哲学观念是在否定中辩证发展的,当一种社会制度开始反动,制约劳动者的素质技能的发挥,相应的哲学观念也变得保守反动,并且被代表新势力的新的哲学观念所代替,社会矛盾激化,也被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诸神崇拜这个哲学观念制约并引导者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上帝主义是诸神崇拜的否定,人对世界的认识由“多”转为“一”,这是人类认识的进步,对世界的认识达到一个统一的认识。上帝主义同时是奴隶制社会矛盾斗争演化的结果,主要原因,是奴隶和平民素质技能提高与其社会地位的矛盾。上帝主义导引奴隶起义和平民斗争,促成奴隶制向封建领主制的变革。封建领主制确立后,上帝主义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集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这正是封建领主制的时代精神的概括。这里的主义就是阶级意识和利益的集中概括,恰好反映了上帝主义这个哲学观念的性质。
天命主义从逻辑上对上帝主义的扬弃。“天”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既有“地之上”的意思,也有“一切”的含义,“天命”蕴含着人们对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加于天,这里不仅是指自然的存在,又有有生命的抽象意识,这其中保留了原有上帝的意识。上帝主义开始以自然、有生命、有意识的天取代上帝,并以天道运行规律探索人变革发展的方向等,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进步。天命主义引导社会向集权官僚制变革,成为集权官僚制的哲学基础,规定了这个制度的时代精神。
唯物主义是新时代的精神,规定了以追求物质财富为目标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和利益。同样,唯物主义在导引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争取自己的权利的运动反抗封建残余和集权专制,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原则。当其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其时代精神的性质发生变化,逐渐保守反动,社会制度也开始没落。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
唯物主义同样也会被变革的新的哲学观念取代,这是哲学观念否定发展的必然性。事物在其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否定自身的胚芽,当这种否定因素成为主要矛盾时,否定就会发生。所以,不存在永恒的哲学观念,同样,也不存在永恒的社会制度,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今天已经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这时就需要一种新的哲学观念导引劳动者反抗反动保守的资本势力,争取作为一个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人身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因此,这个时代召唤一种新的精神,变革旧的哲学革命。刘永佶教授从理论上开始进行新的哲学观念的探索,他认为,劳动主义就是这样的哲学观念。它以劳动者为主体,集合大多数劳动者的意识和利益,争取劳动者解放并使所有人都成为劳动者,实现全人类平等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