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平:当代社会性质分析(一)
当代社会性质分析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对这些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站在客观而不是主观的角度看,以往那些无论多么美丽的说法,恐怕都站不住脚。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中国的现实中而不是从空洞的说教,或者教条主义的书本上以及咬文嚼字的迂腐风气里寻找答案,需要从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弥漫着唯心主义的哲学中寻找答案。
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社会性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社会性质搞不清楚,必然导致各种混乱的产生。如同男女一样,如果连是男是女都搞不清楚,就会出闹出许多笑话。
一、经济基础:社会性质的决定因素
用什么理论指导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社会性质的分析,可以采用不同的理论,但是最科学、最能揭示其本质的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科学的结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由其经济基础以及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决定的,这其中,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是其经济基础,而不是由谁来领导决定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就是抓住了决定资本主义社会性质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即资本家按照劳动力作为商品在商品市场上所具有的全部价值来购买他的工人的劳动力,他从这种劳动力榨取的价值仍然比他对这种劳动力的支付要多;这种剩余价值归根到底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由以积累起来的价值量”。两位无产阶级导师告诉我们,对劳动的无偿占有,对剩余价值的榨取,是资本主义社会与它之前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最基本的区别,也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最基本区别。
同样,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研究,赋予了社会主义社会全新的经济基础。两位导师之所以把空想社会主义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就在于让“全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不是某一社会阶层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把雇佣劳动者“为生存而斗争”转变为“自觉和真正的主人”。如果不是这样,他们只能像那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在头脑中构想出新社会的要素”。
对于经济基础的这个作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有过经典的论述: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的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结底都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这就启示我们:只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都会坚定地认为,任何抛开经济基础,抛开生产关系而对社会性质下的结论都是虚伪的,不科学的,没有实质意义的,在历史上也是站不住脚的。资本主义之所以是资本主义,是因为它有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是因为它有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社会如此,奴隶社会如此,原始社会同样如此。任何仅仅从价值、道德、伦理、法律等意识形态层面对一个社会性质的判定,都是空洞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是不科学的,也是有害的。要判断和确定一个社会的性质,只能从它的经济基础中寻找答案,从它的经济结构中寻找答案,从它的生产资料占有中寻找答案。瓦解了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基础,尤其是生产资料占有情况,一个社会的性质迟早要发生颠覆性变化。同样的道理,要改变一个社会的性质,建设一个全新的社会,最基本的就是要改变这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构建新的生产资料占有。如果不去触动它固有的经济结构、经济基础和生产资料占有,试图建设一个新社会,是不可能的,是乌托邦的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