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从文化角度理解文革的发动

火烧 2010-04-06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从文化视角探讨文革发动背景,分析毛泽东对文艺、哲学、经济学等领域的批判,以及范若愚等人的角色,揭示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联。

从文化角度理解文革的发动


高卧故园

1963年年9月2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过去的戏总是那一套,帝王将相,小姐丫环,保镖的是黄天霸,搞这一套不行。”11月又说:“文化部不管文化,封建主义的、帝王将相的、才子佳人的东西很多,文化部不管”。“如不改变,就改名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1963年12月12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一个内部刊物上对文艺界写了一个重要批示,说文艺界“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
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主席在文艺界整风报告的批语中,又批评:文艺界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执行党的政策,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

在“四清”运动开展以后,特别是毛泽东对文艺问题的两个批示作出后,从1964年夏季开始,在意识形态领域,从文艺界逐步扩大到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许多方面,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领域内规模最大的批判运动。这种批判,以学术讨论的形式,进行政治性的批判,被当做反修防修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的对象,在哲学界,以杨献珍的“合二而一论”为代表,在经济学界,以孙冶方的“生产价格论”、“企业利润观”等经济思想为代表,在历史学界,以翦伯赞等的“历史主义”和“让步政策论”等史学观点为代表。
这以后,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越来越升级,火药味也越来越浓厚。毛泽东的兴趣和注意力也从“四清”逐渐转到这个方面。文化批判运动直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有一个人有助于我们理解文革发动,那就是所谓周恩来同志的秘书范若愚,他回忆总理被迫害的痛苦状是广为流布的,我一直比较佩服回忆起来惟妙惟肖的人,这位范若愚就是其一了,我对他十二分的佩服,因为做秘书做到这么细心的份上很了不起,可以和跑到美国去的声称中央领导每遇大事都与他商量的私人医生相媲美。比如说什么眼泪啊,什么白发啊,什么发呆啊,总之是惟妙惟肖,好细心的秘书啊,人才难得,此人曾担任过刘少奇、周恩来的兼职理论秘书,受过中央领导的赏识。在1964年全国批判“合二而一”时,他写
了大量批判文章,令人发指的是他当年还冲着杨献珍说:“杨献珍,你今年68岁,比我大16岁,你肯定活不过我。只要你活一天,我就要和你斗到底!”直到“四人帮”倒台,杨献珍已从流放地回到北京躺在医院里,范还在1978年的《人民日报》、《红旗》杂志上大块大块发表文章,大批特批“合二而一”是杨献珍“隐蔽在内心深处的种种反动思想从哲学上做的最高概括”,是“杨献珍反动哲学的最新‘成就’,也是他政治面目的大暴露”,是“偷换‘一分为二’的革命辨证法”,等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杨献珍的冤案
很快得到了平反,这一事件震惊了海内外,《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又很快发表文章,指出对“合二而一”的批判是“一场政治冤案”。范若愚嗅到了政治气候的变化已不可逆转,便又立即在《红旗》杂志发表他的长篇大论《“合二而一”批判由来》,揭发“那个理论权威”(指康生)当年对他授意批判杨献珍的内幕,而对其自己在“文革”前后攻讦、诋毁杨献珍的行为,没有进行任何反思和忏悔。(关于范若愚资料引自网络资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