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应该造航母吗
中国现在应该造航母吗
去年2、3月上旬,菲律宾、马来西亚先后或立法、或登岛举动,侵犯中国南沙领土;印度在藏南持续增兵,高调宣布航母发展计划;美军测量船则侵入中国经济海域进行间谍活动。面对中国领海主权备受挑战。原本较为平静的南海局势风云再起。我们的网络报刊上关于如何保卫中国的海洋国土维护海洋权益讨论就多了起来,有的说怎么动用政治手段来周旋,有的讲了如何运用军事手段来解决等等。在这些个声音中有一个很强的声音那就是我们应该立即建造航母,航母成军之日就是我们解决类似争端之时。笔者研究当前中国制造航母理由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1、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的经济体系已经由传统的内向经济型向全球开放外向型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对海洋运输通道的依赖,现阶段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超过40%,而进出口物资有80%左右是由海运或经海运转口运输的。在这些进出口物资的运输中石油的运输安全最为突出,09年中国的石油进口超过1.8亿吨,其中有80%是由中东、非洲、东南亚这三个地方从海路运输到我国的,这三条运输线无一例外的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我们的海军没有绝对实力掌控这一咽喉要道,若一旦这个地方有事,石油等物质将无法运到我国工业就会严重失血而崩溃。可以讲没有海上运输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因此很多文章都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中国所拥有了航母,我们就能极大提高保卫海上运输线的实力。2、台湾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台湾问题只所以成为问题就是美国的直接干预的结果,当年美国让他的第七特遣舰队(现在的第七舰队)直接进入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他的航母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痛。96年台湾海峡导弹危机美国就派尼米兹号和独立号航空母战斗群东驻台湾,让李登辉渡过难关并最终为民进党赢得了选举。许多国人都这样想:若是我们有了航母美国还能如此轻松的干预吗,我们就可在太平洋上与美国直接对垒,进而解决久拖未绝的台湾问题。3、从60年代开始,我国南沙群岛露出水面的岛礁以及海域被周边国家侵占和分割,资源遭到大量掠夺。这些国家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印度尼西亚则霸占部分海域。加上中国大陆和台湾,目前6国7方在南沙群岛形成对峙和角逐局面。有不少文章都作了这样假设:如果中国有了航母我们的军事力量就可以直接达到南海海域,在其它6方都没有航母的情况下我就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目的。4、我国七成以上经济力量和主要的政治、文化中心集中在东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安全要求有一定的战略纵深,有了航母后能够将防御纵深向东推移,形成一定的缓冲,若是一旦有事会为我们赢得充分的准备时间。5、制造航空母舰将极大地推动以新材料为先导的物理科学、电子工程技术、造船工程技术的进步,并带动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6、中国在亚洲的竞争对手日本和印度拥有了航母或准航母,中国若不建造航母将落后于这两个国家,在于他们竞争中将处于不利位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有了航母我国的安全利益有了进一步保障,经济利益也不少。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为我们制造航母奠定了技术、资金基础,是到了我们下定决心制造的时候了。可我们应该造航母吗,是现在就将造还是再等一段时间,造了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我觉得应该理性思考这个问题权衡利弊找到其中的答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首先就回答航母的作用是什么?航母的作用之一就是它是强大的武器平台,用于直接攻击目标,这一作用在二战美日两国交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其二,航母是一个机动平台,它可以扩张自己的战略纵深压缩敌人的战略空间,它是移动的国土,当它远离母国而驶向大洋时,母国的防线就随着航母而前移了。其三,航母是一个国家战略力量体现,它是国家战略威胁力量表现之一,是国家硬实力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一个国家肌肉力量直接体现。国与国力量的比拼有时候就像健美比赛,大家只是比一比谁的肌肉块头大而不是以直接博击体现。当你没有别人的肌肉强壮时,你会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是打不过别人的,这样肌肉强壮的对手就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政治目的。在当今大国处于核平衡的情况下,航母威慑敌方民众实实在在力量,它庞大身躯对于普通民众心理威慑是巨大的,它甲板上飞机的轰鸣声震慑敌人的神经。总之它的体型巨大暗示它的力量巨大,它完全体现西方美学精髓如康德所说的“力量巨大、数量巨大为美”。
了解航母的作用,我们就可以分析我国现在造航母利与不利之处。从有利的方面来讲,我们的战略究竟空间会得到扩展,我们的力量达到会得到延伸。有了航母,美国人的第一岛链就会名存实亡,这样我们的东部地区安全性就会提高。我们的战略纵深会大大延长。有了航母可对东南亚小国产生战略压力,同时会对日本印度产生影响。凡事有利就有弊,下面我着重四个方面来分析现在开建航母的不利之处。
其不利一是:我们现在制造与我国的国防战略与海军战略是相抵触的,是战略上的错误。我国08年国防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在战略上坚持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的原则,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新趋势,依据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要求,中国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制定防御而不是进攻战略方针主要还是我们的国防力量还没有达到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抗衡的程度,因而国防方针只能是保守的。航母战略文化表现为国家的战略文化是机动的,主动的,进攻的,其核心观念是进攻。现在建造航母显然与我国的总体战略不相符合,并由此会带来战略上的被动。这个被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的被动。航母的制造会成为政治的靶子,“和平崛起”理念会成为空洞的口号。二是会造成国防战略上的被动。建航母会导致与我国有领土纠纷的国家增加军备并因此形成军备竞赛,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以制造航母为标志的进攻性的军事战略会导致南沙各国家原本松散国家利益集团形成针对我国的准军事组织甚至是军事联盟,一张由东至南的网将密密地编织在我们海上运输线上。这将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再次面临如此恶化的国家安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努力营造的和平安全的周边环境将面临极大考验。因为建造航母我们将有可能将不是敌人的“朋友”变成敌人。毛主席早就教导过:什么是政治,政治是将朋友搞得多的将敌人搞得少少的。试问,我们怎么可在自己潜心发展的时候树立过多敌人。我们的力量相对于竞争者增长速度更快,但却在羽翼未满时选择进攻,我们的时机选得是否是正确呢。如果局面发展成这样美国人肯定利用此机会协助、推进这张网的形成,这等于美国人不费成本加固了他的第一岛链,这无疑是国家战略上失败。
其不利之二:没有遵循军事装备的发展规律,是规律发展的错误。这个错误体现在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航母不是军事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当今武器的制高点是更高、更深、更快、更远和更聪明。所谓“更高“那就是看谁在太空所处的位置更高,谁能在更高处俯视地球。俯冲压制容易,仰攻攻坚难,“抢占高处”是千百年军事思想的精髓,它一直未曾变过。只不过随着人类科技进步“高处”内涵一直在变:先地理位置上的高处,然后是大气层的高处,现在是太空的高处。“更深”就是比谁隐蔽的更深,以前是看谁的洞挖得更深,现在是看谁在海里潜得更深,因为更深就意味着更难被发现。“更快”在以前是比谁刀箭快和谁的马跑得快,然后比谁的子弹快和车速快,现在是看谁的飞机和导弹飞得快。“更远”以前是比谁枪炮打得远,现在是比谁的导弹打得远。“更聪明”就武器的信息化。在这四个“更”字带领下现代作战方式已由二战时期的由飞机、潜艇、海上航母火力打击力量共同担负的小立体战争,提升到在外层空间的卫星侦察技术、低层空间预警技术、到深海的潜艇、声纳技术、导弹防御技术综合配合下陆海空远程定点导弹打击的大纵深和大立体战争。“高、深、快、远”讲的是军事战斗力的机动能力,讲的是装备的机械化,在前面加一个“更”字,就是突出装备的质量。“更聪明”是当今武器发展高点的高点,它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美国是新军事革命的引领者,是武器装备信息化的领跑者,其军事思想让我想到我们古典名著《西游记》各类兵器,可以这样讲吴承恩500年前就描述了现代战争的形态:用千里眼来即太空观技术测侦察对手动向,用顺风耳即电波声波探测来寻找对手方位,用金钟罩即导弹防御系统保护自己免受敌人导弹打击,远程制导打击力量是金箍棒和黄花金光。可见武器的制高点思想在古代就已经有了,我们要应当去制高点而不是次高点。航母是工业时代武器的制高点而并不是信息时代武器的制高点,随着信息化的远程打击武器的发展,航母战略作用必将下降。因此,我们不能将建造航母作为我军武器装备优先发展选项。
从另一方面来讲,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循序渐的原则。在适当条件和适当的时机下可以超长发展,比如讲当年我们在白手起家的条件下制造出了原子弹。但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要遵循事物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航母的制造与成军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军事系统,我们缺少大量制造大吨位军事舰艇的经验和相关技术。我们的最先进052C级驱逐舰只建造了两艘,试验性质相当明显,两舰的防空导弹、近程防御系统、反潜系统、舰载C3I系统和相阵雷达系统都是近年来才研发,系统其在战斗中可靠性有待检验。这两舰的心脏还是从乌克兰进口,其战争时期的自主性会大打折扣。另外,舰载机也是我们的瓶颈,俄罗斯会卖给我们吗。我们的第三代飞机刚服役不久,心脏用的是俄罗斯产品和技术。我们自己制造舰载机没有三五载是不可能实现。我们刚会走路,现在有人想跑起来,愿望是好的,但是这样跑注定要摔跤。我们要加快建设海军,但不要建设海军的大跃进。我们现在所要不是超常规,因为现阶段我们处于急速上升的时期且速度快于主要战略竞争对手,时间站在我们这一方面。如果这时我们用所谓超常规发展思维来指导武器装备发展思路,那就是武器装备的大跃进,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思想。
其不利之三:我们现在缺少驾驭航母的思想文化基础。航母不是枪炮,也不是飞机加舰艇,而是一个综合的移动的战略平台。它所代表的国防文化是进攻的文化,而我们国防思想历来都从防守角度来考虑的。我们现在要造航母,其实先要变换自己的国防思想,没有这一思想的变化,我们思想就难以驾驭航母。为什么这样讲呢,我想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一是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成于守成,西方是海洋文明长于进攻。这两种文明产生了不同哲学思想,也产生两种不同国防思想: 防守与进攻,一个民族的思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行为方式和战略方向。思想的转变远非语言的转变来得快,它要经过数年时间才能缓慢改变。这就好似足球世界里的意大利本以防守起家突然要改打进攻,其结果肯定不如他打防守的情况好。二从民众思想基础来看,我们对海洋的认识远不如对土地的认识来得深刻,试问有多少人见过海洋又有多少民众了解海洋,没有民众的海洋思想基础怎么会有杰出的海军士兵和将领呢。这就象中国有13亿人,但因参与踢球的人少国家队的水平就低道理是一样的,没有肥沃土壤怎么可以长出参天大树呢?三是从智库海洋思想的成熟度来看,我们智库还略显稚嫩,鲜见智库有影响力的大作,更不见对我国海洋思想有创新的东西。一个国家对海洋的掌控能力是建立在智库的战略水平上的,在没有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创新内容的海洋思想出现,我们建造出来的航母有可能成为能搭载飞机的大船。第四,我海军的远洋经验太少,中国的海军就目前来看还是一支近海海军,而不是一支远洋海军。中国海军带有军事实战性质远征是打击索马里海盗护航活动。中国的海军自从甲午海战后就没有打过大的海战了。我们的海军作战思想、理论、战术积累太少。我们海军思想,装备发展思路都是沿袭别人的轨迹,我们不会比别人更会驾驭航母。有了航母不等于有了航母能驾轻就熟使用它的人,中国缺航母,更缺乏使用航母的思想。现在网上关于航母语言大多数如何尽快造出航母,造好后出一口气的议论,鲜有如何让造航母配合国家战略的理性思考,也缺少对造什么样的军舰是与国家的战略相适应理性思考。航母需要海军来驾驶,更需要国家海洋思想来驾驭,更需要成熟的一以贯之国家战略来驾驭。一句话,建造航母思想先行。
其不利之四是:会误导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制造航母与解决我们资源运输安全和维护领土完整目的不能完全划等号,是明显的逻辑错误。有人认为有了航母就可以阻止美国协防台湾并以96年案例为佐证,这种台湾与航母关系论同样站不住脚。美国与日本有铁一样军事同盟,但美国绝对不可能将其航母舰队开往“北方四岛”所在海域去帮助日本十十舰队解决“故土”,俄罗斯不是也没有一艘航母嘛。别说是动他的领土这世界有谁去拦截他的商船,美国人敢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是俄国人天生具有进攻性,还是因为他们好战吗?答案也是否定的,俄罗斯人性格特点不足以维持他们与美国人之间脆弱平衡。俄罗斯的情况就充分说明航母与解决上述问题之间无必然逻辑联系,我们应该用新的思维与方法去解决我们现在战略困境。如果讲台湾问题就是大陆与台湾的问题,南海问题就我们与南亚诸国的问题,可以这样讲即便是我们没有航母这些个问题早就解决了。可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没有解决呢。我们还得从力量对比上来分析,在传统军事安全领域内有力量能对我们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的只有美、俄、英、法和日与印。俄是战略伙伴,当然不存在军事威胁。英法是逝去帝国,早已没有称霸全球的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两国是不会对中国经贸安全造成威胁。倒是日印两国会对中国海上经贸安全和国家主权安全造成威胁,但他们是不会单独行动因为他们力量还达不到。日印两国要对我国实行海上封锁必然是在美国授意下进行的,因为他们都明白:对中国海上的封锁必然会招致中国陆上和空中的打击,世界大战雏形就形成了,与美国的同盟是他们唯一选择。可见当今世界上美国都是才是威胁我国海上经贸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只要他们愿意。我们造航母会对日印起战略平衡作用,而对海上经贸安全的保护作用并不是象想像那样大。至于南沙的局面也与航母存在与否关系不大,我们现在海空力量足以收复南沙诸岛,没有解决南沙问题不是因为军事能力而是出于对美国战略考量,航母对于南海诸国有一定威慑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力量。因此,我们开建航母就是针对与美国战略不平衡问题。借用佛家一句话:这世上本无台湾、南沙和藏南问题,只因世有上美国;世上本无运输通道安全问题,也只因美国在把持。由此可见,我们的战略对手就是美国。美国现有10个航母舰队,我们要也这么多吗。假若需要,问题是我们有这么多钱让我们建造如此庞大航母舰队,会有这么多的时间让我们做这件事情吗?答案是否定的,一是美国掌握世界资源他当然可以建造并维持10个航母舰队,二是美国人不会给那么多时间来让我们做这件事情。一个军事装备作用要转变成一个国家的战略力量取决于该装备质量与数量条件。所谓质量条件就是装备技术优势是其它国家装备无法抗衡使之具有决定性摧毁力量的设定。所谓数量条件是当装备相对于它国装备无明显技术时能够持续稳定被大量生产出来,形成数量上绝对优势。我们现在制造航母并想它成为我们国家的战略力量必然要在数量上做文章,数量多少取决于我们的战略对手是谁。我们要以制造航母方式来赢得战略平衡与优势是不懂得战略优势生成条件与大国力量变迁的历史。显而易见,用建造航母来解决我国战略困境是思路上的错误,是对问题不作深入调查不作创造性研究简单思考的结果。
当然,上述的分析不是基于航母无用论来展开的,笔者只是基于建造航母的时机与条件来分析。毫无疑问航母有着巨大作用,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来讲它是强大力量表现,我们必需要拥有航母。那么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来建航母呢?笔者认为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国家安全保障条件,二是装备体系条件,三是技术优势条件。
国家安全保障条件就是指在中国的核进攻与防卫力量达到与美国、俄国最低限度平衡时才是中国制造航母的时候的先行条件。这个条件表现为具备“三位一体”核威慑能力和基本反导能力。这些能力体现为一是要有能长途奔袭的战略轰炸机,二是要有能够执行战略值班的核潜艇,三是核弹的机动能力以及对于敌方导弹基本拦截能力。我们目前还没有完全拥有这个安全保障条件。空中投送力量是我们的短板,三代机刚服役不久,更别论战略轰炸机,这块力量相对于美俄我们可算是不具备;作为最为有效的核报复力量海基核战略潜艇我们的力量与技术也十分有限,我们是五大常任理事国唯一没有战备值班核潜艇的国家;我们反导试验才刚刚进行,相信与美、俄是有差距。可以这样讲我们美、俄两国军事差距并不体现在有无航母问题上,而是体现在对国家安全的核心保护能力上的差距,因而中国当下军事能力最需要提高地方并非是航母的威慑能力而是核安全的基本能力。
第二条件成系统的自主能力工业体系。冷战时期苏联赖以与美国对抗资本不是其经济实力而是军事能力。这个军事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大核力量,这是对抗的基石,是美国不会对其直接打击的保障;二是自成体系自主军事装备系统,而且这个自主装备系统技术水准在当时是世界一流的,没有与美国技术水准形成代差。苏联人的武器装备系统弥补了他们在政治经济上不足,成为他们在冷战期间与西方抗衡的资本。我们现在装备体系基本建成,但远谈不上完备,体系修修补补痕迹严重,体系的自主性不强,许多装备有照搬照抄现象。我们装备体系才刚好解决装备有无的问题,其自主性、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与国家战略任务的要求是有差距的。我们装备核心东西还要依赖于别人东西,比较突出就是有三样东西。一是“心脏”,如飞机和轮船发动机。二是“眼睛”,如我们雷达水平与世界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我们装备中有很大一部分雷达要靠俄罗斯。三是“大脑”,也就是装备信息化与美俄还有差距。所以这一角度来讲我们体系成色不足,与世界上先进水平存在代差。没有发达的“心脏”、视力良好“眼睛”和健全的“大脑”我们就不完全具备自主能力,就不会成为国家战略力量。这三样东西我们正处于突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建造航母该等待的时间。
第三条件技术优势条件。航母—海上打击—资源—经济掠夺,这是近代霸权力量生成模式。美国用他航母攻击了南联盟和伊拉克,则更加强化了这一模式。它让许多人更加相信航母力量是那么强大,只能它才能解决问题。不过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以上两个对手力量太弱,装备技术能力更是与美国水准相差几个档次。可以这样讲,自从二战中途岛海战后航母就没有在技术对等力量对等情况打过战争了。美国人用不对称技术战争让航母看上去很美,让其它国家也跟着他走上建造航母海军道路,自己却在新的军事技术领域内大踏步前进。因此我们建航母所用的技术一定要是先进技术,要较现在服役航母有一定技术优势,否则航母一旦被建造出来就是一艘落后挨打的舰艇。这个技术优势就是体现在前文所讲的四个“更”字,我们必须在上述领域内做足文章后建造航母才会形成对美俄海上战略力量平衡,才会得到我们建造航母想要得到的东西。
最后,无论航母建与不建我们都应对航母背后国家安全战略给予更多思考。《西游记》将兵器和战争形式演绎到极致:万物皆为兵器,战争可为无形。水、火、声、风沙、服饰甚至是意念都可为兵器,战争形态由有形化为无形。美国人则将这些战争思想现代化,他们现在能够发动生物战、气象战、网络战、产业战、金融战和政权演变,颇有“万物皆备于我”的意思。国家安全也由传统军事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领域。美国人航母由军舰转变为处于垄断地位如航母般形体巨大公司和航母般力量强大意识形态,是他们的另外两艘航母。这两艘航母无形却有踪,已经渗透进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它们与美国海军航母相互配合互为倚角之势虚实相援进退有据形成战略合力。我们很多人都关心飘在海上美军航母,却忽略已经开到我们身边航母,它无形却远比海上航母强大。我一直在想我们从何时开建这两艘航母。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