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长津湖》火爆的里里外外
最近电影《长津湖》全国公映,场面火爆,据说票房收入已逾50亿,并得到社会和评论界一致叫好,可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这部影片之所以特别叫座,关键在于选材恰当、制作精良、思想鲜明。
首先是选材,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背后肯定要体现国家的意志,体现主流舆论导向。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相对崛起,并与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摩擦不断,加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流舆论的主动倡导,使国内的民族主义思潮高潮迭起。在此背景下,一系列体现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主旋律影片相继走红,如《红海行动》《战狼》《金刚川》等,《长津湖》延续了这一路线,并通过提炼和完善,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同类影片新的高度,因而能特别迎合观众,获得不菲的票房业绩。
其次,在艺术上,作为一部现代电影工业流水线的产品,全IMAX拍摄的《长津湖》在视听体验上达到绝佳效果,为观众提供了一场气势恢弘、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名导演联合加持,吴京、易烊千玺、段奕宏、黄轩等众多实力派演员联袂出演,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名星效应。而影片讲述的故事结构紧凑,张驰有度,尤其是将时代大背影和具体战斗细节融为一体,对战争的描写细致入微,异常生动,给人强烈的现场感,具备震撼人心的力量,绝非那些“神剧”可比。当然,艺术性终是为思想性服务的,艺术的臻于完美,为影片的思想表达奠定了基础。
很多人一致认为,这部影片的思想性相对来说有所进步,笔者也承认这一点,但同时也认为,这种进步带有明显的局限性,而且这种局限性也是必然的。笔者非常赞同秦明同志的观点,他在《从国际主义到民族主义:抗美援朝影片的三层境界》指出,从国际主义到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再到民族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是逐步降低的三重境界,而今天的影视作品顶多能在第二层境界和第三层境界之间游移,更多的则是第三层境界甚至还要进一步拉低到反面的历史虚无主义。将《长津湖》与《金刚川》比较,显然,后者仅局限在第三重境界,比历史虚无主义要进一步,而前者则向第二重境界有所游移,这就是许多左翼人士叫好的原因。然而,即便如此,这种进步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不论是《金刚川》还是《长津湖》,甚至此类一系列电影,其根本的底色只可能是民族主义的,这正是现实的政治决定的,还是那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从中国革命的角度讲,抗美援朝是为保卫中国革命胜利成果而战,是中国革命的延续。而中国革命显然是一场最为深刻的阶级革命,虽然也包含民族革命的成分,但民族革命作为支流只能是为着阶级革命服务的,或者说是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因而,抗美援朝战争必然包含深刻的阶级革命意义,影片中借宋时轮口述的两段话就讲得非常明白:一是才给咱分了土地,有人又要抢走咱们的,这个不能忍;二是我们这一代把仗打完了,下一代就可以不打仗了。前一句话体现的正是阶级战争内涵,后一句话则体现的是民族战争内涵。没有阶级战争作为基调,民族战争就没有出路,这也就是为什么国民党抗日失败,而共产党抗美援朝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正因为在“去革命”的年代,阶级叙事必然要被民族叙事所取代,因而抗美援朝战争的爱国主义更多偏向民族主义,而非国际主义。
上述主要围绕电影本身来谈了一点认识,而从电影一经公映就造成社会轰动效应来看,又呈现另外一番景象。
首先我们要承认这是一部相当成功的商业大片,从高企的票房进帐就能证明。影片的投资方和参与者无疑都会得到丰厚的回报,由此引出了社会上议论纷纷的“逼捐”问题。其实我们所处的本已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商业社会,说到底企业从事商业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看谁会赚钱谁就本领大,合法做“爱国生意”从市场经济原则来说也无可厚非,如果还是用过去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框框来看,当然觉得不合适,认为是“利用群众的感情与民族精神来赚大钱”,但那样的话就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再说主旋律影片的商业化本身就政策引导结果,将商业性与主旋律完美结合,正体现了现阶段文艺创作的主旨方向。
从弘扬主旋律的角度看,《长津湖》的火爆证明这一目的应该是比较好的达到了。一个社会的主流思想必然是这个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因而将统治阶级的思想成功灌输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从而巩固基于对自身合法性的认同,这样的努力其实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进行。
如果说上述基于名和利的双赢达到了,那么受损害的就是曾经得势一时的新自由主义公知们,他们的逆向民族主义在中国朝野上下持续发起的强劲的民族主义思潮进击下,继续走向溃败,几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网络大V罗某平因在新浪微博发布侮辱抗美援朝志愿军英烈的违法言论而被警方刑拘,可视作一个标志性事件。
最后是中国真正的毛派、左派,大多数仍然处于“观战”的尴尬角色,似乎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近期内也看不到改变他们所处边缘者的境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