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我国农业正确发展方向
1976年10月6日晚间,就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的第27天,中国大地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重大事变。人民公社在一夜间被改革家彻底改革掉了,中国农业再次走上分田单干的老路,小农经济取代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一、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残酷的社会现实表明小农经济不能适应中国的社会生产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尖锐,造成所谓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土地条块分割、土地细碎化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土地问题是农业的根本问题和核心问题。土地的条块分割不便于农业机械特别是大型、综合性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给耕种也带来了困难,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很难适应当前的经济条件,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这种现状必须打破。
(二)我国农业的病虫害、土地板结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当前一方面我国农业的病虫害的防治处于盲目状态,由于过多地使用农药,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对农药的依赖;另一方面农业真正的肥料——土杂肥由于费工费时农民已很少施用,农业的增产过多地依赖化肥,离开农药、化肥,已很难生产出粮食蔬菜瓜果和其它作物。农药和化肥的过量施用不仅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坏境,造成土地的板结,而且给农民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伤害,同时也影响了农产品品质,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危害,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三)旱涝灾害频发,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旱与涝是一种自然现象,在人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旱与涝是能够征服的,办法就是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旱涝成灾、旱涝灾害频发恰恰反映出当前我国农业基础的薄弱环节——农田水利工程的长年失修与荒废。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涣散,一些黑恶势力滋生蔓延,扰乱了农业生产秩序。农村这个阵地已有不少地方被农村黑恶势力抢占。当前,一些农村黑恶势力通过操控农村选举向基层政权或基层组织渗透,腐蚀了个别意志不坚定的党员干部,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党群关系,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及其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激化了人民群众与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的矛盾,导致“群体性事件”、“越级上访事件”多发,已经成为和谐稳定的隐患。
(五)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的价格上涨过快,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狭小。再加上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假农资的危害,造成我国广大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压力普遍增大,“三农”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少农民因此而厌倦了农业生产,对农业发展前景感到迷茫而游走他乡,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涌向城市,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些老弱病残,不少地方出现大量成片成片荒芜的土地。
(六)农产品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过大,丰产不丰收现象严重,市场的盲目性暴露无遗,极大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七)农村铺张浪费严重,婚丧嫁娶、过生祝寿存在奢靡之风,农民不堪重负。
(八)教育、医疗收费过高,农民负担过重,农民贫困化问题突出。
(九)农民土地流失现象严重,农民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生活保障,不少农民因此而陷入困顿,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隐患。
(十)农村贫富分化加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由此可见,我们党在当前我国农业问题上所面临的真实现状是:“三农”问题加剧,农业出现严重危机。
二、对我国农业问题的辩证思考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和自身特点,只有遵循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和自身特点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同其它事物一样,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过去,我们通过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个体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实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两种,一种是个体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另一种是合作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农民的个体生产经营只能解决暂时的生存问题,不能解决长远发展问题,只有合作经营才能解决农民长远发展问题。农民个体生产经营的盲目扩张和农民合作经营的缺失,是当前“三农”问题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三农问题,一些人不敢正视我国农业所面临的残酷现实,虽然他们也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对农村土地的条块分割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农村社会矛盾的总根子,但又讳疾忌医,不敢再次回到毛主席确定的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这一唯一正确的道路上来。妄图用资本主义农场来解决农村土地条块分割的问题,新的实践必将证明这只能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资本主义的残忍本性必将农民剥夺的一无所有,不得不再次走上拉杆子造反的道路,到那时农民的破产必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的社会矛盾,终将促使新一轮大革命的到来。
三、社会主义农业的集体化改造
农业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大阶段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第二个大阶段是“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阶段;第三个大阶段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机械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业阶段。在第三大阶段中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
(一)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优势
社会主义生态农业相对于小农经济、个体农业经济有诸多的优越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有利于土地集中耕种,实现规模生产,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第二、有利于土地的整体规划,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加强农村土地的综合利用,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改良土壤。
第三、有利于把农民组织起来,克服小农经济、个体农业经济的脆弱性,增强抗风险能力。
第四、有利于教育和改造农民,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移风易俗,逐步把农民培养为社会主义农业工人,彻底改变农村的愚昧落后面貌。
第五、有利于大型、综合性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提高社会生产力。
第六、有利于现代科技知识的普及应用,大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第七、有利于发挥农业生产积极分子和农业技术能手的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提高。
第八、有利于合理分工分业,合理使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村副业,改善人民的生活。
第九、有利于组织现代化农业生产,促进我国农业大发展。
第十、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彻底根治“三农”问题,逐步把我国农村建设为生机勃勃而又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们坚信: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步骤、有计划地推动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改造运动的发展,这些优势在短期内就能发挥出来,并转化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夯实伟大中国梦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改造
引导和鼓励农民走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道路,逐步完成从个体农民到农业工人的转变,充分调动和发挥其的生产积极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科技园的骨干力量,彻底改变乡镇职能,以经营农业为主,逐步动员农民以土地等生产资料入股的形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形成一乡镇一生态农业科技园,一村落一生态农业科技分园,每个生态农业科技园下设“五站一社”,即农业技术工作站、农业机械管理站、沼气技术开发与管理站、卫生防疫站、文化服务站,以及多种经营合作社,这是一条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代表今后农村全面改革的正确方向。这在一些地方已经有了雏形,有的地方还就此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1. 农业技术工作站
发展农业生产,“水、肥、土、种、密、保、工、管”是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科技园应建立农业技术工作站,要在“水、肥、土、种、密、保、工、管”等方面下功夫,推广安全、高效的生态农业新技术应用于合作化农业生产,培育、推广食用安全稳产高产的优良品种,推广和改良灭虫灯防御害虫,逐步减少和停止使用农药,降低和消除农药带来的危害,采取土杂肥和化肥相结合的办法,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在生态农业科技方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高明潜心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于2006年7月在山东省平邑县蒋家村创办了生态农业科学试验田——弘毅农场,取得了很大的科研成就。
2. 农业机械管理站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生态农业科技园应建立农业机械管理站,推广使用大型、综合性农业机械、节水喷灌设备和田间管理技术设备,不断地改良农业耕作方法,降低农业工人的劳动强度。
3. 沼气管理站
沼气是一种农村新能源,清洁卫生,如果开发、利用得好,对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延安知青时期就非常的关注沼气技术,在其的带动下他所在的梁家河村建成了陕西省沼气推广应用先进村。沼气技术虽然技术含量不是太高,但也很难为个体农民所掌握,这也是当前难以在全国推广的根本原因。即便如此,只要配备专职人员,设置沼气管理站,集中统一管理,沼气技术还是能够推广应用的。各生态农业科技分园应修建沼气池、化粪池,将园区的粪便连同部分农作物秸秆一起投入沼气池生产沼气用于生活,然后将沼气池废渣、废液放入化粪池积蓄肥料还田,养地固碳,改良土壤,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走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可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4. 卫生防疫站
构建农村医疗体系是彻底解决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办法。生态农业科技园应建立卫生防疫站,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救死扶伤,做好场区范围内的卫生监督的指导服务工作,处理场区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预防接种工作,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促进农业工人身心健康。
5. 文化服务站
农民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重大问题。生态农业科技园应普遍建立图书馆、文化室、夜校,丰富农业工人文化生活,提高其文化素质。
6. 多种经营合作社
多种经营是搞活农业经济、丰富城乡生活、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好办法。生态农业科技园应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普遍建立养牛场厂、养猪场、养羊场、养鸡场,消化农业生产出来的秸秆和富余粮食,提供卫生、清洁的肉、蛋、奶等产品,除满足场区群众需要外,还可以大量供应、满足城市群众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村副业生产,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在国家政策和生产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注重充分发挥和发掘各地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具有传统优势的手工业技术,采取合作生产与家庭生产相结合的路子,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并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发,宜合则合,宜分则分,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同时做好农村副业产品的销售与运输工作。河南省的南街村、江苏省的华西村等都是靠集体的力量发展多种经营合作社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