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哲学与方法论

火烧 2011-09-2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哲学与方法论的实践意义,强调哲学应指导生活,分析阴阳学说与物极必反的哲学价值,结合量变质变规律,引导读者学以致用。

                             哲学与方法论

前言:人们都知道,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理论[包括真理]的意义[价值]正是在于能够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在今天,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哲学理论也是来源于实践,许多人也都学过哲学,但不能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这是普遍现象。要在人民大众中普及哲学,并不是学了哲学就算达到了目的。

在我国,学过哲学的人不少,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们,在上学期间都学过哲学课[辩证唯物主义]。但在现实生活中,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人,为数不多。因此,许多人在学过哲学后,基本上都忘光了。这是为什么?哲学虽然是从社会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按照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要求,哲学与社会现实[尤其是人们的生活实际]还有一段距离,也可说是隔着一条河。方法论就是哲学通向社会现实的桥梁。本人从中学就对哲学感兴趣,学习了三十多年,虽然没有什么建树,但也有了一些体会。试图将辩证唯物主义转化为方法论,使人们学完哲学后,能够学以致用。

[一]阴阳学说的哲学意义

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至今仍在指导着我国的中医学界,也是今天“周易界”的指导思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确实都有阴阳两方面。阴阳双方互相依存【互根】、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的观点,确实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但也不能将阴阳学说绝对化----例如有的人,根据阴阳学说,说有个阳性世界,就必然有个阴性世界,这就陷入了有神论,陷入了迷信、唯心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易传》序卦]。现在的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早已推翻了有神论。

[二]物极必反的哲学意义

    ------谈量变质变规律

人们一般都明白质量互变规律。对于质、量、度中的“度”,就是人们所说的极限---物极必反。这里强调一下,是不极不反。故西方有句熟语:上帝想让他灭亡,就先让他疯狂。人一猖狂、疯狂,就是到了极点,就要物极必反,走下坡路,甚至灭亡。而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也是这个道理。

[三]怎样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

  ------抛弃旧形式,发展内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真谛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革命导师都非常重视这一规律。但是,目前我国的一般哲学教科书中,对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阐述,学后使人感到茫然,不得要领,难以应用。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至今仍被禁锢于哲学殿堂之内,无法成为普通群众手中的认识工具。

本人通过专门研读革命导师有关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论述,结合对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具体研究。认为应对这一规律的表述和理解加以进一步完善,使这一辩证法规律通俗易懂,从哲学讲堂中解放出来,成为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以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列宁曾经不止一次地把辩证法确定为关于发展的学说。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重要的发展规律之一。恩格斯指出:“那末,否定的否定规律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1页]。

本文主要从形式和内容角度来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换言之,本人找到了形式和内容这对哲学范畴与否定之否定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的,本文把形式和内容这对范畴与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起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来理解,就使这一规律非常鲜明生动、浅显易懂。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事物的发展,主要是事物内容的发展。而形式则要适应于、服从于内容发展的需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内容的发展,形式也必须随着发展[更新]。由于形式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因而形式的发展表现为形式的更新或变革,而这就是否定[新形式否定旧形式]。

     由于内容是积极的、活跃的,简言之,是不断发展的。在同一个形式内,内容的发展表现为量变。当内容的发展[量变]达到一定的关节点----与旧形式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使旧形式无法再容纳内容的发展-----雏鸡破壳了,鸡蛋便发展为雏鸡。于是,便出现了质变----旧形式被新形式所否定,而内容在新形式下继续发展。一般哲学教科书中都说,辨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但是,克服什么,保留什么,使人感到茫然。恩格斯早已作了回答:“按其形式来说是被克服了[如鸡蛋壳],按其现实的内容来说是被保留了[如蛋壳内的雏鸡]”[马恩选集第3卷第178、179页]。列宁也说过:“抛弃形式,改造内容”[《列宁选集》第2卷,第608页]。在这里可理解为“抛弃旧形式,发展内容”。

             二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时间过程,即发展过程。某一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分为若干个发展阶段。这就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波浪式或螺旋式上升的形式。没有阶段性,就没有波浪式或螺旋式。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辩证法,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存在的客观基础。

     每一次否定,都意味着事物发展过程中旧阶段的结束和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始。这样,人们就容易理解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关于三段式,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关系。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复杂多样的,其发展阶段的数量也决不是千篇一律的。有的事物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如中国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也有的事物发展过程经历三个或四个发展阶段,经历五个或更多的发展阶段的事物也是存在的。例如生产工具的发展史: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制手工工具时代、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大机器时代、电气化时代、今天的信息化自动化时代。人们再也无法把生产力的发展过程纳入三段式的框框之中。因此,黑格尔的三段式,只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个特例,而不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唯一表现形式。由于否定之否定规律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而三段式只能解释一部分事物的发展过程。许多事物的发展过程无法用三段式来解释,否则,就会闹到牵强附会的地步。

     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有的经过一次否定,有的经过两次或三次否定。这要依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实际分多少阶段而定。换言之,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分为几个阶段,经过几次否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目前的一般哲学教科书,不能突破三段式结构的束缚。由于三段式不能解释现实世界中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因而使人觉得半信半疑,无法掌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真谛。当然,三段式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世界上有许多事物的发展过程符合于三段式,这是不足为奇的。然而,世界上还有许多事物的发展过程不符合三段式,而符合于二段式或四段式,但都逃不脱否定之否定规律。例如桑蚕的生活史:卵、幼虫[会吃桑叶]、蛹和成虫[会飞,会排卵]。幼虫否定卵[卵发育成幼虫],蛹否定幼虫[幼虫发育成蛹],最后,蚕蛹被会飞的成虫所否定[第三次否定]。从这里可以看出事物的自我否定与自我发展是同一个意思。总之,桑蚕的发育史是四段式,而生产力的发展史可分为五段式或六段式。

            三

    如果说三段式还需要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中精心挑选实例来论证,那么,对于突破三段式束缚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说,根本用不着煞费苦心地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挑选合适的例子。因为否定之否定规律普遍适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过程,即适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正如列宁所说:“唯物主义者的任务是正确地和准确地描绘真实的历史过程。”[《列宁选集》第1卷第30页]。从内容和形式角度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并且突破了三段式的束缚,否定之否定规律就做到了正确地和准确地描绘事物发展的真实过程。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否定,都是形式的更新[否定]和内容继续发展[肯定]。而形式的更新[否定]是为了适应内容发展的需要。这样,人们就容易理解一般哲学教科书中所说的“辨证的否定”,一方面是事物自身发展过程的中断----指旧形式的结束和新形式的产生;另方面又是事物自身发展过程的连续----指内容在新形式下继续发展。因此,从发展观来说,否定的是不适合于内容发展需要的旧形式,而不是否定内容。例如无产阶级革命否定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旧形式],而不能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容----消灭资本主义社会中高度发达的现代大工业生产力。相反,肯定的、并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恰恰是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生产力[内容]。又如麦粒的否定,将麦粒种入土壤中,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麦粒的内容[遗传物质DNA]得到发展。随着麦粒内容的进一步发展,麦粒的形式便无法容纳内容发展的需要了,于是,麦粒便被突破---成为麦芽。麦芽进一步发展,出土长成麦苗。麦苗是对麦粒的否定,但这是麦粒自身发展的环节,若没有这个否定,麦粒永远是麦粒,就无法发展。

    从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无论经过几次形式的否定,其内容都是一脉相承的。例如小麦的发展过程—麦粒、麦芽、麦苗、麦杆,最后还是麦粒。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否定了一系列小麦的不同发育阶段的形式,但内容[DNA]始终是小麦。第一个否定麦粒的是麦芽,而不是豆芽;否定麦芽的是麦苗,而不是玉米苗---。如果笼统地把否定理解为“促使事物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对于“其他”二字,就使人感到不易理解。麦粒转化为麦苗,在形式上是转化为其他事物,但在内容上并未转化为其他事物-----还是小麦。又如鸡蛋只能转化为雏鸡,而不能转化为雏鹰。雏鸡对于鸡蛋来说,也许算是“其他事物”,但雏鸡却是鸡蛋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个“其他”是非常确定的。总之,事物的否定,是同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之间的更替,而不是变成毫不相干的其他事物,如麦粒变成玉米苗之类。例如甲作为一个事物,其发展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即甲1、甲2、甲3等。甲2阶段否定甲1阶段,以此类推。事物发展过程就呈现出波浪式或螺旋式上升的形式。从内容上看,甲1、甲2、甲3都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这就是辩证法的否定观的真谛。

     至此,否定之否定规律就相当浅显易懂了,正如恩格斯所说:“它是任何一个小孩都能够理解的”[马恩选集第3卷第175页]。

总之,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学说。唯物辩证法的三个规律和诸范畴都应统一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只有如此,才能找到唯物辩证法的三个规律和诸范畴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唯物辩证法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是改造哲学体系,完成解放哲学任务的一个思路。

[四]水往低处流的哲学意义

     ------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水往低处流,是水运动的客观规律。人类怎样对待这个千古不变的客观规律呢?是让这个规律自发地发挥作用,从而在这个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还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水、征服水,让水象顺从的奴仆一样为我们服务呢?

水与水往低处流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客体,后者是客体的运动规律。

作为客体的水,与其它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这是我们改造水、利用水的依据。如水和土的关系是土克水,我们可用土来修水库,变水害为水利。水库可用来养鱼、发电,为我们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这里我们丝毫也没有改变水往低处流的运动规律。水力发电正是利用了水往低处流的运动规律。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消极的对待“水往低处流”这个客观规律。否则,住在高楼大厦中的人们就无法生活了---没有水人们怎么生活?在这里,人们又利用了物资相互作用的原理,简单的,人们可以用水桶提水或背水吃,现在人们制造了水泵和水塔,在高楼上安装了“自来水”。在这里我们并没有违反水往低处流的运动规律,但制造了水泵[先进的生产工具],就可以实现水往高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水的运动规律,但人类的生活需要水往高处流,而且人们早就实现了水往高处流。这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物质相互作用原理,利用水还遵循流体力学规律、虹吸规律,制造了水泵,才实现了水往高处流的梦想。

人们对待其他事物的运动规律也是一样,如火灾与火力发电。对于价值规律也是一样---我们也不能让价值规律自发地、盲目地发挥作用。否则就会造成经济大幅波动----经济危机与经济繁荣交替出现,使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如果让水往低处流的规律自发地发挥作用,就不会出现三峡水库,城市的人们就无法生存。且不说黄河泛滥有多么可怕。

总之,人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就是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恩格斯指出“社会力量完全象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影响,那么,要使它们愈来愈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今天的强大的生产力。只要我们固执地拒绝理解这种生产力的本性和性质----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辩护士正是抗拒这种理解的,-----它就总是象上面所详细叙述的那样,起违反我们、反对我们的作用,把我们置于它的统治之下。但是它的本性一旦被理解,它就会在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手中从魔鬼似的统治者变成顺从的奴仆。这里的区别正象雷电中的电的破坏力同电报机和弧光灯的被驯服的电之间的区别一样,正象火灾同供人使用的火之间的区别一样。当人们按照今天的生产力终于被认识了的本性来对待这种生产力的时候,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马恩选集第3卷323页]。这最后一句话与斯大林总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如果让水往低处流的规律自发地发挥作用,就会造成江河泛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就没有大禹治水了。同样,如果让价值规律自发地发挥作用----150年前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就是这样,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10年一次的经济危机,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经济危机引起的,也可认为是价值规律自发作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五]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学习矛盾论的意义

人们都学过毛泽东的《矛盾论》,本人也学过好几次,当时觉得挺好。但学后还是不得要领---在实际中不会应用。直到一年前[已经学习30年哲学了],从《新华词典》上看到对“矛盾”的解释,其中有一句“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是事物发展的辨证规律”,才恍然大悟-----原来发现矛盾是为了解决矛盾。这才明白了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抓主要矛盾就是为了解决主要矛盾。在实际中也可表述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需要解决的矛盾。

   以上就是学习矛盾论的体会。文字不多,却管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