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辩证法的主体是人不是物——兼评《劳动哲学》 辩证法的主体是人不是物

火烧 2010-03-28 00:00:00 读书交流 1028
文章探讨辩证法的主体应为人而非物,批判《劳动哲学》中唯物主义的落后观点,强调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对辩证法的贡献,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方向。

辩证法的主体是人不是物

——兼评《劳动哲学》

人文日新。刘永佶教授新著《劳动哲学》一书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集中概括与论证。这本著作的诞生将人们的视线从一个偏离主题的哲学命题——“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的关系”拉回晚近以来哲学先贤们研究哲学的主线——人与人生。《劳动哲学》是中国劳动者的思想代表们更新观念,正确认知中国现实矛盾,进而探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  

2010年3月23日发表在乌有之乡的《哲学观念否定发展的必然性——评<劳动哲学>》一文从历史的纵向上阐明了哲学演进与发展的路线图;其中,以研究者所生存的社会矛盾为哲学研究的基础和对象的真知灼见对笔者启发甚大。  

笔者认为,《劳动哲学》从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到学术观点的全面创新得益于研究者认识方法的创新与哲学观念的更新。具体而言,本书在认识方法上摆脱了只重“客观”,忽略“主观”的西方思维传统,其创新的关键在于从哲学上既把人视为认识的主体,同时又把人视为认识的对象,从而将劳动者确定为历史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辩证法的主体。  

纵观刘永佶学术思想体系,不难发现,其《劳动哲学》创作的哲学基础是劳动社会观与实践证法,这两个新概念的规定涉及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即关于唯物主义的历史定位问题。展开来说,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它的形成和发展,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反上帝主义斗争的集中体现,批判和否定上帝主义与反封建统治的斗争是统一的。“资产阶级著作家在资产阶级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的时期提出的原则和理论无非是实际运动在理论上的表现。”[①]由此可见,唯物主义在17、18世纪英法两国反封建、反上帝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基本的、主导的作用,在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后理应退出历史舞台,转化为现代哲学的历史前提和逻辑起点。  

至于“唯物主义辩证法”以物质为主体对辩证法的论述,刘永佶教授认为这是比黑格尔还落后的观念,是将黑格尔精神辩证法的主体和灵魂抽去后所剩的僵尸切割后涂上“马克思主义”色彩,进而将18世纪唯物主义的物质、自然概念作为主体,硬把二者拼接而成的。它是不合逻辑,也违背历史发展的。只能用来禁锢人们的思想,阻抑社会的变革。  

事实上,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将存在的主体规定为人的基础上,早已完成了对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明确了辩证法的主体是实践的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自己的观点称为“真正的人道主义”、“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实践的人道主义”、“积极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进一步地,马克思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②]由此可见,辩证法发展的根据,是人的实践,是人的实践过程所遇到的存在与意识的矛盾。  

更进一步,刘永佶教授在认真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的基础上,以实践辩证法的全新概念明确了存在与思维的主体,从而解决了诸多哲学家在探讨哲学基本问题时既脱离不开主体性,又都忽略主体性的矛盾,使人类的哲学观念因此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换言之,实践辩证法在明确主体的基础上,从实践的主体出发论证存在和思维关系的时候,并不排斥世界是物质的,人也是物质的这一对现代人而言的基本常识,而是在此常识的基础上去谈人的主体性。总之,明确了哲学的主体是人不是物,哲学的研究主题也就自然是要探讨人的本质,人性以及人生存发展的规律,而不是把人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从“自然规律”来规定人。事实上,人的实践改造和创造着对象世界,同时也改造人自身,即人性升华。这个过程集中表现为人的目的性。(未完待续)  



[①] 马克思:《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91页,人民出版社,1972。

[②]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人民出版社,1972。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