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越梁代鲁

火烧 2010-03-27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本文详解网站SEO优化核心技巧,涵盖长尾关键词布局、内容优化策略及搜索引擎算法分析,提供实用方法提升网站排名与流量增长,助力实现高效搜索引擎优化方案。

越梁代鲁

——论梁实秋的《关于鲁迅》
     本来是不想写这篇文章的——反驳一个去世的人总是不那么公平。鉴于梁实秋先生也做过一次,作为鲁迅的支持者,没有正儿八经的反驳此文的,我私自越俎代庖也做一次。鲁迅先生天堂有知,也许不会埋怨我唐突。我的认为鲁迅先生不会埋怨我,不是因为我为他说话,更不是认为自己是多么的有资格,而是我理解鲁迅先生对梁实秋先生的著名的论断是非常的到位,没有丝毫的过激和错失,没有一个字多余或者遗漏。这个笔墨官司因为鲁迅先生的积劳成疾早逝而终结,又因为梁实秋先生的逍遥快活晚逝而重燃。
     前三段的文人固有的废话不用多言。从第四段开始,“他原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公务员”。“典型的旧式公务员”,现在不可知梁实秋先生的典型是个什么标准,是一张报纸,一杯茶,还是结党营私,投机钻营。报纸和茶鲁迅是有的,结党营私,投机钻营是没有的。梁实秋先生的“旧式”是第一个认知能力错误。鲁迅在政府做官,这个政府是孙中山先生及其战友们发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封建帝制后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政府,无论是社会意义,还是历史意义,无论是公元年时间计算还是以历史时间计算,在当时都是崭新的一个政府。而梁实秋先生依附的也是中华民国名义下的被篡改的政府。不同的是,鲁迅先生所在的政府后来被北洋军阀所篡,所以,鲁迅先生罢官了;而梁实秋先生依附的蒋介石篡的孙中山先生的中华民国政府,是一直不离不弃,直至成功地成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仍然没有明白,梁实秋先生所用的“旧式”其实是“新”的,而自己依附的政府虽然年岁上新,其实是真正的“旧”。梁实秋先生的生命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实现鲁迅给他下的定义,事实上如此完美地实现了鲁迅的推断,梁实秋先生还是丝毫不觉,人生如是,真是难得糊涂!
      1927年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遗泽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取得北伐成功篡夺政权,到1949年兵败,偏安于台湾。梁实秋先生所依附的那个政府,恃强凌弱围剿朱毛红军时打不赢,保家卫国抵抗侵略时打不赢,到穷凶极恶开打数量上接近国军的解放军时自然更是打不赢。一国首都在22年里,从南京到重庆,从重庆回南京,最后到了台北。梁实秋先生跟着国民革命政府搬来搬去的时候,没有感到丧家的悲哀么?!当然,这个家是国家的意思。鲁迅清楚的分析到,资本家是靠不住的,何况依附资本家的走狗呢。在这里,鲁迅先生用了曲笔和隐语。走狗虽然做了主语,这有狗仗人势的意思,但是终究只是走狗,做不了主人的,更英明的是鲁迅先生作出了资本家必然丧家的推理——靠屠杀和卖友,靠武力和诱骗得到的权势,是长久不了的;靠掠夺和战争起家的资本家,是必然丧家的。鲁迅先生作出这个论断时,正是资本家们气焰嚣张飞扬跋扈血洗同类的时候,但鲁迅先生没有被眼前的一切所迷惑,而梁实秋先生恰恰自以为少年得志,食周粟不知周粟,宣传没有阶级的文艺,其实是帮了政府的腔。最终随着资本家的连续丧国,梁实秋们就不断的搬迁,身心如果不是怡然自得,自然是疲乏无力。在梁实秋先生晚年,也不得不感叹“但悲不见九州同”——还好,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原九州人士。不像现在的台湾的国民党和民进党,不只是御用文人可以成为走狗,整个党都成了美国这个大资本家的走狗,如果鲁迅再世,一定会有更精妙的文章出世!
     鲁迅先生一直在推“旧”出新,寻求进步,而梁实秋先生一直是守旧如新,虽然年龄上梁实秋先生比鲁迅先生整整小了22年——一代人的差距。
     回到梁实秋先生的原文,在1970年写的文章还是不忘佥事的职位低,翻译文的来源,和鲁迅先生本人做人没有多大关系的细节,可见耿耿于怀至此。鲁迅先生的官职大小,翻译的文章来源,都成了鲁迅先生的品行考察——这是何等的龌龊。而事关鲁迅品行的被教育部辞退一事,梁实秋先生也不去思考一下当时北京学界的风潮的双方谁是谁非,就定义为“排斥出教育部”。而鲁迅先生没有和学匪,学霸,学棍们媾和,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寻求新思想的颠沛流离生活,在梁实秋先生眼里成了厕身于学界与人冲突鬻文为生以至于死。“死”字表达出梁实秋先生对鲁迅先生的评价绝不是客观的,借机泄私愤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怨怼是再明显不过了,所以,文章的前三段的套话废话读到这里就成了虚伪修饰之词。
    梁实秋先生评价“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是的,鲁迅先生几次和政客,学匪,御用文人们相对,自然不是很顺利,那时正是他们的天下。鲁迅先生是靠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远大智慧主动的去碰他们,而不是被动地碰壁。鲁迅有怨恨么?很少,更多的是悲哀和郁闷,因为现实没有人能够理解他,更没有他希望看到的现实。鲁迅先生用一己之力抵抗善于结党营私的学霸们,用一支用秃的毛笔攻击腐朽以致必将垮掉的政府。鲁迅先生深知自己的力量和对手们相比而言弱小的很,鲁迅先生只有一支笔,对手们有政府做后台,有权势,有金钱,有黑帮,可以名正言顺用政府的名义限制鲁迅先生的文章发表,可以肆无忌惮的污蔑鲁迅先生而无人阻止,可以利用金钱雇佣写手去造谣,可以用黑帮去暗杀。鲁迅先生反对礼教,反对现行制度,反对传统,反对政府,因为这一切都被御用文人们用来愚弄群众,奴化群众,都是有意无意的帮凶,帮腔,帮闲,鲁迅先生面对这一切毫不气馁,毫不妥协,毫无畏惧,一直作为一名英勇善战的战士奋战终生!这种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值不值得各色人种学习呢!这种为了更好的明天一身承担辱骂和恐吓的气魄值不值得懦弱的人学习呢!可以预见的是梁实秋先生在乱世,在盛世,在国破家亡,在外敌入侵等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实现自己逍遥快活的生活,都可以成为一个有学问的学者,对其他人的帮助比不上小沈阳。
    梁实秋先生在历朝历代各种制度各色人种中都会出现,鲁迅先生在几千年里出现一个。鲁迅先生的勇敢不是靠政府撑腰,不是用金钱壮胆,不是靠黑社会实现,而是来自于对不公平必然灭亡的信心,对愚弄、恐吓、辱骂、造谣手段的不屑,对武力和权势的蔑视!
    梁实秋先生评价鲁迅先生的文字简练而刻毒。梁实秋先生对此体会颇深,以至于30余年后仍然念念不忘,刻骨铭心。鲁迅先生遣词造句言简意赅,入木三分,写杂文是这样,写小说散文也是这样,因为他立场客观而真实,他的智慧高超而远大,他的用意深远而精准。《狂人日记》里赵家的狗吠人的姿态,《祝福》里祥林嫂的无助的眼神,《阿Q正传》里赵老太爷的姿态的转化,《伤逝》里涓生无悔到忏悔的纠结,《药》里那只乌鸦的远去,等等都能给人无限的回味和力量的激发。
     梁实秋先生评价鲁迅先生不满于现状。这是梁实秋先生对鲁迅先生非常准确的评语,但也只止于此,梁实秋先生却一直不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不满于现状。并要鲁迅先生提出正面的主张,鲁迅先生不说,梁实秋先生就以为得胜了。其实,这是梁实秋先生作的最卑鄙的一件事情。当时鲁迅先生虽然已经接受共产主义了,但是在白色恐怖的时候,如果承认,就要被杀,鲁迅绝不会把自己的生命白白葬送在无耻之徒手中——这些经验鲁迅先生是用自己的朋友的生命换来的,而梁实秋先生的质问几乎就是在诱供,一个邀功的走狗形象跃然纸上!鲁迅先生怎么骂梁实秋先生为走狗,也不会影响梁实秋先生的生命安全,但是梁实秋先生几次有意的暗示鲁迅先生在收卢布,这可是杀头的罪名!
       梁实秋先生写到鲁迅先生和共产党的关系了。梁实秋先生在这一段里的行文一面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一面又如老年性便秘,非常不顺畅,梁实秋先生的行云流水般的笔锋在此不见了。是梁实秋先生突然文采不再,文贵星出窍?当然不是,是梁实秋先生看不懂也不愿意承认的地方。“不要以为鲁迅自始即是处心积虑的为共产党铺路” ,梁实秋先生想否定鲁迅先生的智慧,否定鲁迅先生对于共产党的支持是有心有意经过长期考察的,“他是走投无路,最後逼上梁山”这就有点戏文了。鲁迅先生如果真的走投无路,不如直接投向现政府不就一切都好了,非要投向弱小的共产党。所以,梁实秋先生有点嫉妒鲁迅的好运气了,虽然这个好运气鲁迅先生在生前丝毫没有受惠,反而是被这个好运气拖累的数次被暗杀。
    这就是梁实秋先生始终不懂鲁迅先生的地方。现在的很多人也和梁实秋先生一样,认为鲁迅先生是托了共产党得天下的洪福。此大谬也!这里牵涉到一个人到底为了什么?到底该怎么活?这些问题,我认为梁实秋先生始终没有搞明白,或者自以为搞明白了,但他不明白鲁迅先生是一定的,他就想做好自己的没有阶级性的文学,所以,梁实秋先生会存在于任何国度任何种族任何朝代,不过梁实秋先生的梦想没有实现或者说没有主动去实现,因为按照梁实秋先生的逻辑,既然他做的文学没有阶级性,就不该跟着国民革命政府搬来搬去,日本人来了一样,共产党来了也一样,最后应该留在大陆,事实是梁实秋先生没有按照自己的初衷去做,也许这是鲁迅先生帮他进步了,虽然,他很恨鲁迅先生!
     几乎任何人都问过自己一个问题: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但是能不能得到答案,或者有了答案在行动上能够去实现么?如果实现不了怎么办?这些问题鲁迅先生都给了明确的答案,并且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答案。自然,鲁迅先生是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上说的。鲁迅先生的答案也是不断发展的,第一、人是为了食欲和性欲而活的。食欲满足自己的个体存活,性欲满足种群的延续。第二,食欲和性欲是天然的。但是为了满足食欲就要去工作,为了满足性欲就要有配偶。不过在满足食欲的过程中,人表现出各样不同,满足性欲也是不同的。第三、作为一个能够解决了自己食欲的人,就有了观察天下的机会。自然也有很多穷困潦倒的人物心悬天下,在现在就是被骂做意淫或者愤青了。鲁迅先生的经济情况也是时好时坏,即使是很出名的时候,也有时候不得不去卖掉自己的藏品去补给家用。但是,鲁迅先生始终是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去要求自己的言行的。不论是辛亥革命前后,还是呐喊,彷徨时候,还是到了做了贰臣,有了三闲,还是到了租界。鲁迅先生始终没有降低自己的高度,委身求全。第四、鲁迅先生观察社会的时候,得出什么结论?辛亥革命后,鲁迅先生对革命颇感失望,所以,他还是坚信被奴化的愚民不觉醒,革命不会彻底成功,但是自己又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所以,只好去抄古碑。这个时候,鲁迅先生一方面希望英雄出现,一方面也做好沉默一辈子的打算,因为他确信那个铁屋子万难打开——那个铁屋子是指两千年封建帝制的愚民政策。第五、改良和革命两种方式之中,鲁迅是倾向于革命的。改良只会被一些投机的政客篡权,比如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袁世凯的篡权,蒋介石的篡权等等。在革命的具体策略上,鲁迅是主张唤醒广大的民众的,反对徐锡麟,秋瑾等个人盲动主义。自然,鲁迅也很敬佩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但绝不提倡,甚至是反对的,因为革命不是刺杀死几个官员就完成的。所以,在具体的革命策略上,鲁迅是很有战略头脑的,而比鲁迅先生小了12岁的毛泽东在革命中的策略上几乎和鲁迅的一样,既要反对左倾盲动主义,也要反对右倾投降主义。所以毛泽东说,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这是原话。没有丝毫夸张。第六、鲁迅在目睹了秋瑾,徐锡麟的惨死,辛亥革命前后,张勋复辟,段祺瑞登台以后,鲁迅终于死心了。认为自己的一辈子是看不到革命的彻底胜利了。就在于,民心未被唤醒,只是换了官服和几个官僚。当然,陈独秀,李大钊就在他身边,共产主义自然也听说过,但鲁迅都是旁观者。当《新青年》来约稿时,鲁迅认为他们有点寂寞,并以著名的铁屋子的论断来拒绝,来访的好友回答,既然几个人起来,就不能说没有打破铁屋子的希望。其实,这个回答鲁迅已经给否定了,因为鲁迅的万难打破是指只有全部至少绝大部分的人醒了才能打破这铁屋子。但是鲁迅还是被打动了,因为希望在于将来,而现在也可以做点事情。于是开始呐喊。第七、自己的文章的影响力非常之大。这是和鲁迅的想象相距甚远。因为鲁迅是万没有想到有人能够听懂他的呐喊,并有如此众多的听众听的懂。所以,一发而不可收,积久就有十余篇,竟能结集了。鲁迅很意外,也为听众的众多而兴奋了。所以,他从配角开始走向主角了。但是,鲁迅和官僚,学匪,学霸们是不相容了。因为他知道听的懂他的呐喊的人,是在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而恰恰那些学棍们看不懂他的文章,并斥之为该去茅厕的东西。鲁迅是很有主见的人,并没有因为教授们的反对而失望,反而他要去自由的寻找听的懂他的人。但此时,进入了彷徨期。因为兄弟的关系,恋爱的关系,工作的丢失,都出现在了一起。鲁迅辗转到了上海,这个过程是鲁迅的思想最重大的改变,也是鲁迅思想的最重要的升华,这就是,鲁迅明白了民众的唤起还不是那么难,更难的是学匪,学霸,教授,学者之流。鲁迅思想的转变,从讽刺愚民向讽刺学者教授之流转变,并加上有了更加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解,看问题就更加明朗和清晰了。第八、自然鲁迅也不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什么时候能够成功,但是鲁迅和共产党的合作是不可避免的了。鲁迅更明白革命的残酷性,复杂性,长期性。更能明白左很容易成了右。所以,在左联成立上,并没有多少正面的高昂的口号,反而是警告防止左翼变成右翼,特别是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在客厅里说说革命是很容易的,但是一经革命的实践,就很容易变成反革命,他举了苏联的例子。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的演讲和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前的演讲异曲同工。本来都希望主将来鼓舞士气的,但是没有,反而是提到很多困难,并且提出解决困难的办法。这也是鲁迅和毛泽东对实践的深刻理解相通的地方。在1928年,25岁的梁实秋当然不会明白实际的复杂性,喊喊没有阶级的文学正是他那个年龄的事情。但是非要逼鲁迅承认拿什么卢布,鲁迅自然知道其用意,很多时候不正面回答,一有把柄就会给他一个坚决的反击。因为实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第九、鲁迅走到这里,就没有任何的遗憾和彷徨的了。鲁迅知道后果,但是死也没有什么了,因为他知道自己一生没有堕落过,没有构恶献谗过,没有卖友求荣过,没有丢掉人格过,没有失去大众过,他自然梦想未来的世界大众公平和谐,自然梦想自己肩住闸门,让自由和平的光芒照射进来,让新一代人自由快乐的成长。但是,鲁迅已经做过了并且有人知道他做过了,也就够了。所以,鲁迅的一生非常伟大,是在一条自己梦想的道路上不断的前进,这条路虽然曲折,但是方向一直没有改变过。这就是人生的最大意义,一辈子按照自己的理想,不断的前进,最后的收获是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种瓜得瓜种蒺藜得刺,无怨无悔!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