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新一代知识分子
《地狱彷徨》这本书读完已经有些日子了,最近因写读后感,又把这本书拿出来重读。这次着重读了孔老师解读《高老夫子》的有关章节。在老师解读的十一篇鲁迅小说中,花时最多的就是《高老夫子》,一共讲了三节课。可见这个小说非同一般,很值得研究。
记得以前读鲁迅这篇小说时,高老夫子这个人物给我印象还是很深的。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里,详细地描述了这位一心想去女子学堂任教的历史老师,——他第一次上课的尴尬经历;描写他上课过程的那段文字,让我们看了以后感同身受,既着急又为难,既可怜又可恨。因为这段描写太传神,读过后就不会忘记。但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含意,当时的我是看不明白的,闹不清楚鲁迅先生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可以说,我是把它当成一个故事去读的。
通过孔老师的解读,逐字逐句的讲解,令人恍然大悟,——原来这篇小说要这样读啊!孔老师讲了很多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讲到关于知识分子的问题,给我感触很深,颇有同感。
孔老师说,在中华民国的时候,像高老夫子这样的知识分子,是代表着一大批人的。我们原来以为他好像是个不好的人吧?——不说他是坏人,起码可以说他不怎么像好人;但是通过老师分析,才知道这个人也不是特别的坏,他代表了中华民国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大多数。而像鲁迅、陈独秀、胡适等令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么一批五四的干将,其实只占了当时知识分子最上层极少数的那一部分。我们国家为什么会软弱无能,会落后,会堕落,最后会走到非常悲惨的境地,其实跟这批知识分子的状况是有关系的,也就是说遍地是高老夫子。这些人中很多是掌管国家机器的官吏,他们的道德水准以及文化水平决定这个国家的方向。孔老师说,他们是没有家国情怀的,只是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觉得有利就去做,无利是不肯作出丁点牺牲的。这样的人管理着这个国家,而人民大多数是文盲,没有什么文化,因此整个国家也就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去,最后使得国家非常落后,人民群众也非常落后,愚昧无知。
当时的鲁迅看到了这些问题,他看问题比较深,他写的这篇小说指出了这一点,——这是非常可贵的。而几乎在同时,当年的毛泽东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他看问题站得高,他同样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主席与鲁迅的心灵是相通的,但是我觉得也许主席更有行动力吧!他看出问题以后,能够行动起来,想办法打破这种局面,改变这种面貌。
那么,当时主席是怎样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我们的革命——照老师说的,一些精英(也就是知识分子),他们接受了圣贤的教育,然后他们就代表无产阶级起来革命了。当然这时从国外吹来了马列主义的风,有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有了十月革命胜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虽然我们工人阶级力量是很小的——我们国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农民占了大部分,无产阶级还没有成长起来;革命是由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代表着无产阶级,然后领导广大的农民群众来进行的。我们进行这样的革命,根据自已的国情,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道路,夺得了政权,建立人民的共和国。在这中间,那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起了一个非常积极的引领作用,起了先锋队作用,应该说是他们领着农民起来闹革命的。
可是当革命胜利之后,知识分子——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还有很多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知识分子,都加入到为新中国服务的队伍中。按主席的想法,希望这批新老知识分子不光能够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且希望他们能够认同社会主义革命,跟上无产阶级的步伐继续向前走。因为我们开始搞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接着还要搞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但是以后的实践证明,这些知识分子,不管所谓的新旧,不管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还是建国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他们其实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要把他们的思想改造过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使原来革命队伍中的知识分子,在夺得政权以后,要他们坚持革命性,也很不容易。除极少数以外,很多人根本不能理解主席继续革命的思想。
因此解放后经历了多次的政治运动,这些运动好像更多是针对知识分子的,有对党内的,有对党外的。主席希望通过各种运动,教育改造这一批人,结果好像没有达到目的。以后主席发动文革,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我们国家虽然是一个新兴的国家,是由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但是要把知识分子改变成为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这件事比夺取政权艰难得多。
后来主席进一步考虑,要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培养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于是在文革中曾经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从工农兵中选拔人员到大学去学习,提倡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干部下放农村或者去五七干校,要求革委会的新成员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等等。总的就是强调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接受工农再教育,让知识分子在劳动实践中脱胎换骨,真正站到工农大众这一边来。这些措施在当时是卓有成效的,我们看到一批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在诞生、在成长。但是在主席逝世以后,文革所做的努力付之东流,历史基本上全被颠倒过来。
当我们回看近四十年的历史,可以明显看到,知识分子的两面性是非常突出的。在文革失败以后,好多以前曾经支持主席的人,曾经是非常非常拥护主席的人,不管是党内还是党外(他们绝大部分都可归属知识分子范畴),这一批人变脸是最快的。几十年过去,真正怀念主席的,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还是广大的工农群众。而最早的改变,则是由于知识分子的大面积背叛。他们写伤痕文学,写回忆文章,他们控诉文革,他们觉得自己受到天大的委屈;他们忘记自已当初发出的誓言,忘记主席对他们的谆谆教诲,他们不再考虑工农兵了,不再坚持为人民服务了;而且他们把主席的一切功绩全都否定掉了。
孔老师在这本书里讲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们本身是附着在那张皮上的毛,皮变了以后,他们也就跟着变了。这充分说明知识分子的两面性,从鲁迅时代到现在,没有什么大改变。我们看现在的大多数专家、学者,有很多活跃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甚至网络空间,不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吗?而我们党的大多数干部,他们不都是从我们中间提拔出来的知识分子吗?他们走上领导岗位以后,有多少能真正做到为民执政、为民掌权的呢?而党内外干部大面积的贪腐,这又是因为什么呢?这些知识分子的情况决定了国家的现状。因此可以说,现在无产阶级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知识分子的队伍,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却掌握了很大的话语权,他们为资本说话,为权利说话,就是不为底层百姓说话。
在这篇小说里,孔老师解读说,高老夫子这种人的客观存在,是有其原因的。高老夫子也是向往新生活的,当新生活能够进一步展开的话,他也是会跟着走的,但是当新生活不能继续下去时,他就又回过来,又跑到旧的队伍中去。我们看现在还是这样。当我们国家搞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还能当家作主的时候,知识分子好像能够跟着走,他们大部分人也是拥护革命的。可是,当时代稍微有一点点改变,他们的利益也随之改变的时候,他们就变了。而在改开中他们是获得了很大的利益的,他们立场的改变也是必然的。这些人的能量是很大的,而广大人民群众又是非常崇拜知识分子的,至今仍然是这样。
怎样改造旧的知识分子,怎样培养新的即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这个问题对国家来说特别重要。我们现在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也许这个问题跟大环境有很大关系,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更长的时间。社会主义需要一代新人才能建成,而造就新一代知识分子,也许是极为重要的。
另外,本店售的这套书都有孔庆东老师的亲笔签名,非常珍贵,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另附目录:
也可添加客服微信:17782938357咨询购买, 扫描二维码添加更便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