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关于自私的讨论(二)

火烧 2010-03-2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帮助他人是否高尚,分析行为动机与道德观念的关系,强调社会性是人类本性,反驳个人主义对社会联系的否定,突出实践与思维改造的重要性。

   

甲:帮助别人的人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因此并不算高尚。  

乙:有这样的情况,但总的来说是少数;可能在某一类群中这种人占的多一点。我倒认为帮助别人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是:一、道德的要求,也就是从观念、原则出发的结果,比如救济穷人,常常就是善念这种观念的作用;二、出于对别人的感激,人们常常收到别人的友好的、善意的表达,滴水恩当涌泉报,倾力相助可能就是为了报偿一个微笑。还有更多的原因。总的来说,帮助别人常常是是在观念、原则指导和影响下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并表现为许多种形式。而单纯解释为建立在清楚的利益权衡基础上的因果论是与事实不符的,也是与人的思维规律不符的。

 

   也许所谓“心灵”“灵魂”就是意识中的那些最初建立的牢固的观念、原则。所谓的“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灵”“欺骗自己的灵魂”这样的说法指的就是对这些观念、原则的违背。

   

实践——人类改造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活动——是人类的生活的支柱和基本(基础)方式。当一个人说因为实践是人类的本性,所以人应该遵守它时,他是在模糊事情的本质;在这里并没有“为什么要实践”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只是脱离了世界的概念(或语言表述的概念)衍生品,当一个人问这样的问题时,他已经离开世界太远了;事实是人无法摆脱实践,也根本没有必要摆脱它,“为什么”的问题被对自己的追问否定了。而其实这个问“为什么”的行为便正是正在进行的以自己思维和他人思维为对象的改造——实践活动。明明在实践,却问为什么要实践,以为自己已经可以停止实践,以为自己可以在永恒运动的世界上保持静止——哪怕是保持问一个问题的时间——一样。实践就是人类运动的方式。(当然,也是有一些无意识的活动。讨论这些无意识的活动的意义不大。)  

   

我们说这样做对社会不好,于是碰到个人主义者的疑问说:为什么要关心社会,为什么要为社会着想,这难道不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吗?他在提问时已经快昏睡了,已经快在迷迷糊糊的思维中把自己的“人的本性”脱干净了,而这正是他所追求的境界:彻底昏睡,在梦中对现实世界进行比空气还虚无的批判,在“人的本性”之外对“人的本性”发据说是发自“人的本性”的议论。难道是个人主义者真的不要社会了吗,难道他真的不关心社会、不为社会着想了吗?事实是,他并不是要摧毁抽象的也就是普遍的“社会”,他只是在反对他所在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而已。难道他真的不要一切的社会了吗?社会是人人之间互相联系的体现,人类因能意识到这种联系而有了社会的概念,若想社会不存在,也就等于说让人类成为一个个不相联系的个体,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只要不是仅仅只有一个个体,那么就只能是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联系,而不可能没有联系,否定了这些联系,其实也就否定了人作为许多个生命体的存在的事实。许多个个人主义者发出同样的声音“不要关心社会!”,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发出这种声音正是一种对社会的“关心”;他们其实是在说“不要意识到和他人的联系!”,想消除人类意识对象(并改造对象)这基本生存方式,这只能通过否定人的本性甚至是高等动物的本性才能做到,这不是呓语又是什么?他们在否定社会的同时,没意识到这(首先)需要把他们自己也否定掉。而个人主义者鼓吹的“不要关心社会”甚至是“不要社会”就是要改变这个现实的社会,就是要改变该社会中当前状态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比如让人人互相关心变为人人互相冷漠。宣称这种改变是出于人的本性,实在是个莫大的谎言!难道是人的个体的本性?人的个体的本性是能意识、思维、认识,而这同时又是人类共同的本性;能意识到人是作为一个群体而存在并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对之进行反应,这是人的本性的直接体现,并体现为人类共同的本性,也就是社会性。社会性真正是人类的本性。否认人的社会性也就等于直接否认了人类的群体性或人类的意识、思维、认识等生物本性或者两者并皆否认,没有比这种否认更罔顾事实的了。人的本性问题已经廓清。

   

甲:原来以为关心社会是很高尚的事,现在发现关心社会不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哪里有什么高尚可言。所以我不关心社会了。  

乙:这里的关心社会是指为社会中的其他人做积极性的付出。是不是人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己私利呢?现在把事情捋一下。你原来关心社会,是因为你认为自己做的是高尚的事,也即不是为了一己私利的事,可见你当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或者当时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自私的?但那也说明当时你没有为自己营私的意识;当时你讨厌谋私利,而去做“高尚的事”,那你就是为了在自己心中或公众心中(或口中)谋得这个名声,名声只有自己知道则始终没有谋私利的机会,除非把这种精神获得也叫私利;而在公众中赢得名声则可能能够借以谋取物质上的私利,这里可能你有这个打算,也可能根本没这么想。但你当时认为自己没有在谋取私利,可见你当时不认为精神获得也叫做私利。现在人们普遍说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也就是说人做的事全是为了一己私利。你便回想以前做的事,要说什么都不为也不是,那为了名不也是为了一己私利吗?自古名利并称嘛。于是你便不关心社会了。那你变得不关心社会这个行为是为了什么呢?也是为了私利吗?那你真是无处可躲了,无论如何都要受到指责了;可是既然自私是人类的本性,为什么还会受到指责呢?大家都是人,谁有资格指责谁呢?那么表现得不自私的人都是虚伪的了,应该受到指责才对,可是人们不是直接指责他不自私,而是指责他虚伪。再回过去看,你不关心社会是因为对高尚——不谋私利——的幻灭,那么其实就是为了躲避自私了,这样除非什么都不做(当然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做),否则都难免成为谋取私利;可是你只是不关心社会,在这个方面成功躲避了自私,你为了不自私,而变得不关心社会,可是你现在却是“为了不自私”!难道那个“做一切事都是自私”的原则突然不起作用了?不会,你依然相信这个原则,并以这个原则否定了之前的许多观念、原则,认“为了不自私”也是一种自私!你认定你一贯是无比的理性,做一切事都要看是否可以谋取私利。终于你用自私论统一了自己的思想!可是你依然是在躲避自私,你哪里躲?除非你什么都不做,除非你连“什么都不做”也不做!你躲什么,这种躲避也是自私!你说你是为了内心的宁静?为了自己内心怎么样怎么样,这当然也是自私!还有什么行为不是自私?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不是实践吗,实践不是要有对象和目的吗,那人的基本价值观念就是自私。

   

甲:为什么自私论竟有这么强的解释力?为什么你还不愿接受自私论?自私论的死穴在哪里?  

乙:我不接受自私论是为了什么?按照自私论的解释,当然也是为了私利。自私论能够解释人为什么只为私利吗?它只能够再次解释为:为了私利。它给我们承诺了这么一个万古不变的目的,至于这个目的在每次实践中表现为什么,却需要我们做深入的研究。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自私的概念被明显的扩大化了,扩大到了一切目的性;实践作为最广泛的行为具有目的性,而实践是人的行为这个性质又决定了这种目的总是能和行为者的思维、意愿等发生联系,将这种与行为人有联系的行为极端性地说成为自己,并进而极端化说成是为了一己私利或简单地称为自私,这种一连串的狂热的概念跳跃和升级将现实生活中实践目的的具体性和复杂性一概抹杀,这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混淆了是非曲直,后果非常严重。  

或者可以把这种强制定义的自私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自私也就是实践的目的性与行为人的意愿、思维的联系,而狭义的自私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且最终指向物质利益。我们通常所说的不自私就是针对狭义的自私而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教训,那就是不能脱离现实的实际应用来进行概念的分析,那样很容易陷入语言游戏式的陷阱,从而使概念受到语言随意的摆布而致使用混乱、矛盾。  

上面的陷入狂热后的分析中,不自私也成了自私,已经说明这两个自私并非同一个概念了,而只是长相相同的两个符号。可见对语言的无限制是很容易形成混乱的,可以说语言很容易造成投机性(看来语言和货币、语言形式逻辑与金融市场是有很大的可比性的),以为只凭借语言的表面的形式逻辑的所谓分析就可以获得真理,天下没有这么便宜的事。  

语言这种脱离现实的倾向可以由前文的一个比方来描述,那就是“彻底昏睡,在梦中对现实世界进行比空气还虚无的批判”。  

最后,希望有同志能抽时间论述一下“语言和货币、语言形式逻辑与金融市场的相似性”,我认为这是很有研究意义的问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