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昆仑》与《亚洲崛起》
文章探讨毛泽东《念奴娇·昆仑》与《亚洲崛起》的关联,分析其政治与艺术结合的特点,以及亚洲崛起作为历史回归常态的现实意义。
《念奴娇·昆仑》与《亚洲崛起》
——纪念毛泽东《念怒娇·昆仑》词发表75周年的联想
张亦民
(一)
众所周知,《念奴娇·昆仑》是毛泽东的一首词。而《亚洲崛起》是一篇题为《亚洲崛起只是历史回归常态》文章的简称(《参考消息》2010年3月6日转载德国《经济周刊》)。作者是新加坡著名学者基肖尔·马赫布巴尼。因为标题醒目诱人,读了文章得知内容是讲美国与西方衰落,亚洲崛起后,立即联想到毛主席那首要把倚天宝剑分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的词句。这首词的全文是: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截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毛主席早在1958年针对读者不同解读,对词作了注释:“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还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到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可见,这里的“还东国”,就是指东方诸国,即亚洲。这样,就把一篇政论文章和一首诗词的两种不同载体形式,围绕着“亚洲崛起”的议题成了撰写本文的动机。
当我去翻阅相关参考资料时,还从2008年8月24日《参考消息》剪报的同一版位置上,从英国《金融时报》上转载了这位著名学者的一篇题为《用毛泽东战略思想解读当今世界》的文章,得知这位学者还是毛泽东的推崇者。不过推崇毛泽东不等于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从其亚洲崛起所阐述的道路看,实属是一位实用主义的资产阶级学者。
(二)
昆仑,是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沿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到四川盆地北部,绵延2500公里的高山大系。海拔5-7千米,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公里。3亿多年前,这里是汪洋大海。以后经过多次地壳运动,演变为多雪峰、冰川的雄伟高山。它是我国母亲河黄河、长江的发源地,是伟大祖国的脊梁,中华文明的摇篮。红军长征经过的岷山,就是昆仑山的一条支脉。这首词正是红军越过岷山,进入陕北前,在西北高原上回望远眺昆仑时的情感之作。
诗词是一种文化艺术。但毛泽东从来不为艺术而艺术,为诗词而诗词。他曾用古典诗论写过“诗言志”三个字,这首词就是借“昆仑”这座亘古高山,来抒发反对帝国主义为主题思想的一首“政治诗”。
“昆仑”是个大题目,据专家介绍,自古以来的诗词中,除了陶潜在其《读山海经》诗中提到过昆仑山外,就没有专门以昆仑山作对象的诗词作品。诗词不同于文章,字数有限,难于铺叙,既要写景,又要表现出政治气慨,如何下笔,就是一大难题。然而,毛泽东却写了,而且出句之神,气魄之大,笔力之雄,给人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感觉。真可谓是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条件和毛泽东特有的经历、知识、聪慧和才华相结合产生的结晶。是政治与艺术相结合的典范。读后给人耳目一新,让人以美好的享受与遐想。
《亚洲崛起》也是一个大题材。所不同的是政论文章完全可以不受文字限制,以自己的直感直白申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关键在于论题、逻辑、论证、论据和判断是否令人信服。这篇文章指出:“亚洲世纪早已开始了”,“西方在过去200年里的统治地位只是历史的一个例外。1820年以前,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国民经济体。目前正在发生的(崛起)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只是在重建历史的正常状态。”文章还明确宣布:“西方统治世界历史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文章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表达清晰、很有说服力。否则,德国报刊会让亚洲人去宣传“西方没落”“亚洲崛起”吗?英国的报纸会让作者去倡导“用毛泽东战略思想解读当今世界”吗?
75年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今日亚洲的崛起,正是《昆仑》词当年对世界政治形势所窥见与期望的现实反映。因此,词与文也成了两种不同形式相互通溶的前后篇。
(三)
《亚洲崛起》的文章是美国的霸权日渐衰落、近代落后的亚洲又在复兴的背景下提出的。而词是通过对“昆仑”的描绘,反映了当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正在被帝国主义侵略欺凌的历史背景,是文章未涉而弥补了不足。
这首词作于1935年10月,正是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进入陕北根据地前夕。当时,我国东北、华北大片国土沦于日本帝国主义之后,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以“昆仑”为题材,写出一个伟大的抱负——打倒帝国主义,实现“环球同此凉热”的崇高理想。
词一开头的三句,就描写了昆仑山的磅礴气势。“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形象地概括了横越空中,高出人世的昆仑山的苍莽高大、威严不可一世的宏伟势态,昂首天外,俯瞰下界,历尽人间变化的悠悠历史。接着两句是:“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对此,作者原注说:“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搧灭了火,所以变白了。”词将山势蜿蜒曲折的雪山,比作三百万条舞动天际的玉龙,搅得天寒地冻,整天冷透彻骨。
冬去春来,接着是“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满身披复冰雪的昆仑山,到了夏天,溶化的冰雪又酿成灾害,“桑田”变成“沧海”,使劳动人民遭遇葬身鱼鳖之腹的灾祸。当然,对昆仑山上冰雪的消溶,要分析对待。当溶化的冰雪源源不断流入江河时,总是为下游人民获得田地灌溉和通船航行之便利,是有功的,但一旦过量,泛滥成灾,又成了罪过。于是有了“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的问句。为下半阙转入主题思想作了铺垫与过度。
(四)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可谓力拔千钧的发问。这一发问使词意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从大自然的山,转向山与人的关系;二是对整个旧时代的判决,提出了共产党人对改造旧世界的责任。这样,就拟人化地把自然与人、与人的责任联在一起。
原始的昆仑山,虽然雄伟非凡,但从来没有人过问它,更谈不上开发它、利用它来造福人类。而今正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就要在分清是非功过的基础上改造社会、改造自然,使巍巍昆仑造福人民。这里要指出,鉴于词的形式所限制,不能像文章那样诉述旧时代统治者不顾劳动人民的生死疾苦,而只能拿雪峰冰川在夏日消溶的后果来表述是非功罪。对此,《亚洲崛起》的文章针对现实世界的揭示,论证了西方必衰、东方必兴的趋势。这又弥补了诗词未涉而缺的部分。
《亚洲崛起》的作者在点出主题思想后,就明确提出了当今西方控制世界秩序的诸多不合理的事实,“例如,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必须是欧洲人,世界银行行长必须是美国人。这是一条荒谬的规则,必须取消。”“荷比卢三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多于中国”。欧洲还在扮演“19世纪的角色,但我们现在生活在21世纪”。文章还说到:“全球人口中只有12%生活在西方,而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亚洲。今天的世界秩序就像以前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少数人控制着多数人。”现在碰到的环境气候问题,本来“是工业国家在过去200年里往大气排放了温室气体”的结果,却要“让世界经济的新崛起者为西方造成的后果埋单”等等,施行的都是极不公正的规则。为美国霸权主义难以继往开列了事例。
几百年来,西方领先于东方是历史事实。但也要看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几千年当中,却是亚洲领先地位。社会发展不会有永恒的先进,也不会是永远的后进。如今已是21世纪,难道还要以少数人控制着多数人的不公平的规则维持下去吗?难道不该公正评论千秋功罪、还原劳动者创造世界的历史常态吗?
(五)
词的上半阙除了最后两句提出发问外,都是赋体、铺叙。下半阙却用了对话体。对话,既是对昆仑山的评论,更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战略构想,是通向共产主义指点江山的路线图。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这“我”既是作者“小我”,更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相结合的“大我”发出的主张、决策和纲领。两个“不要”,是对前头“山高、雪寒”的回应,也是改造自然、重新缔造一个理想新社会的工程方略。具体的方针政策就是:“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截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这就是说,要把“莽昆仑”这把倚天之剑,斩为三截,让欧、美、亚各洲人民分享冷暖相适应的气候,同过共同富裕的生活。
在众多鉴赏毛泽东诗词的出版物中,对“三截剑”的解读,几乎多视为财物均分给欧、美、亚等各洲人民的一种礼品。笔者认为,“剑”首先是武器,是分送各大洲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所用,尔后才是作为宝物分享。须知,对三截剑分送的含义是不同的,主要反映在遗、赠、还三个动词上。“遗”是遗留、是过去式,“赠”是进行式,“还”是未来式。这三个动词用得极妙,反映了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但对“还东国”的“中国世纪”或“亚洲世纪”还要靠斗争去争取,即使在今天,仍处在“还”的过程。其发展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诗词往往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造句遣词本来就是让人们围绕主题轴心去品味领会的。如昆仑山,可以想象为坐西面东的太上老君,呵护着960万平方公里大地的“守护神”,也可以喻为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的霸权标志;“阅尽人间春色”明指美好的大地春光景色,也隐喻着不同时代的盛衰兴废的社会现象;昆仑山上的雪峰冰川,既是供人欣赏的景观,又是劳苦大众挨饿受冻的源泉,如此等等,都有明指暗喻的双重、多层意涵在其中,是让我们在理解主题思想基础上去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畅开思路,活跃思维,举一反三地去开启新的境界。
(六)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是词的结尾,也是无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实现世界大同,让全人类都过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和平幸福生活这样一个崇高远大的共产主义的理想。
亚洲崛起中,各国采取的道路并不相同。因此,文章作者认为“政治体制在亚洲崛起中不是决定性因素”。此话并不准确。也是新加坡人,在《联合早报》网站发表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何以优于西方》的文章(见3月18日参考消息)论题本身就是对此论点的否定。而文章作者,在钦佩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却更倾向于印度的“民主制度”。他还将中国与美国的民主进程作对比:说美国从1776年《独立宣言》确定自由与平等原则后,经过近100年才废除奴隶制度,再用80年才实现男女平等。中国也可以“再用200年去实现民主化”。由此看到,作者虽然推崇毛泽东,但在社会发展道路上就分道了。诚然,作者讲的这个“民主化”,如果是指毛泽东开创的人民民主,能在200年内实现,那是一个积极的肯定,但显然不是。而如果是印度式或美国式的民主。那对中国这个国家与民族带来的只会是悲剧,连独立后的印度也不如。当今印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文盲率和饥荒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一直是少数人的天堂。大家知道,西方资本主义是16世纪(1506年)葡萄牙率先侵入印度的,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经营印度,1755年印英战争失败开始沦为殖民地,1848年全面侵占了印度。但当时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克什米尔在内,还是一个完整的印度。而1947年走上独立,实施资产阶级民主之日,也是印度走上分裂之时。印度独立时的经济基础要比中国强得多。可以想见,中国如果也按照印度式的民主治理国家,那么,不仅不可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会取得超越印度的成就,恐怕国家也已经四分五裂,中华文明也被撕得粉碎。亚洲也不会有一个起主心骨作用的国家,而是被霸权主义者分而治之,成为延续资本主义生命的帮手。这不是危方耸听,只要想想当年美苏夹挤中的中国地位,看看当今美国霸权主义明示友好,背后支持台独、藏独、疆独等种种活动,再联系国内外两种思潮结合的后果,就会深深感到中华民族仍然处于最危险的时候。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也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这前后两句,互为作用。经济的发展固然是国家崛起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符合国情的道路。有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既能确保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能使国家走上世界民族之林。资本主义经济的两极分化是不太平的根本原因,唯有“同此凉热”才是“世界太平”的保障。而“世界太平”则是“同此凉热”的发展与完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同样,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世界和人类,才能实现世界大同的和谐理想。
总之,毛泽东这首词,共20句,100个字。“景物无自生,唯情所化”。这首词,题材宏大,思接千年,视通万里,为后人开拓创造新的天地留下无限宽广的思念与向往。75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实践正在证实作者的预见。
很赞哦! (1026)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