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已
本文通过1946至1948年期间《大公报》与《观察》的社论,反映当时国民政府经济崩溃、社会矛盾激化及民众对政权的失望,揭示国家走向衰败的深层原因。
1946年9月《大公报》主笔王芸生《中国时局前途的三个去向》:
“ 一面倒地靠洋货输入,国家的财政又一面倒地靠通货膨胀。物价狂涨,工资奇昂,人民憔悴,工业窒息,独独发了官僚资本与买办阶级。政府天天在饮鸩止渴,人民天天在挣扎呻吟,如此下去,则洪水到来,经济崩溃,已经不是太意外的事了。”
1947年3月《观察》的创办人储安平《社论》:
“现政权的支持层原是城市市民,包括公教人员、知识分子、工商界人士。现在这一批人,没有人对南京政权有好感。国民党的霸道行为作风使自由思想分子深恶痛绝;抗战结束以来对公教人员刻薄待遇,使他们对现政权赤忱全失;政府官员沉溺于贪污作弊,他们进行种种刁难,使工商界人士怨气冲天;因财政金融失败以及内战不停而造成的物价暴涨,使城市居民怨声载道。”
1948年7月《观察》的创办人储安平《社论》:
“我们愿意坦白说一句话,政府虽然怕我们批评,而事实上,我们现在则连批评这个政府的兴趣也已没有了 说了又有什么用处?我们替政府想一想,一个政府弄到人民连批评它的兴趣也没有了,这个政府也就够悲哀的了!可怜政府连这一点自知之明也没有,还在那儿抓耳挠腮,计算如何封民间的报纸刊物,真是可怜亦复可笑!”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