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职业化”的困境和忧思

天津爆炸事故之后,网络上关于“消防职业化”的言论也再次被炒得沸沸扬扬。以往每次出现大的火灾或是有消防人员牺牲,都会有部分媒体和人员站出来大声呼吁推进“消防职业化”。此次天津爆炸事故震惊全国,更是让一些官方媒体也受到了影响,纷纷加入到声援的队伍中。凡事出必有其因,为什么有人鼓吹“消防职业化”?是否会造成公共安全的隐患?如何探索一条更合适的发展之路呢?伴随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消防职业化”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消防职业化的产生背景。目前我国的消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消防灭火工作会受到行政命令干扰,消防灭火一线指挥工作经常由现场施救的官员临时担任,决策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一旦发生误判就有可能给消防人员的灭火环境带来巨大安全隐患。二、当前我国消防员主体为现役武警官兵,又征召了“合同制消防员”作为补充。当一个消防员拥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火场经验之时往往面临着退役和体力下降等问题。而合同制消防员由于缺乏经验和专业知识,也增加了在工作中的风险。
正是针对以上的现实问题,有些人借鉴了西方的成熟经验,提出要在中国推行“消防职业化”。然而,笔者认为还要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所谓的“消防职业化”问题。
“消防职业化”一旦成为现实,之后就会出现消防工作外包,甚至出现完全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消防公司。脱离了政府的监管之后,利益必然会成为这些消防公司工作的指挥棒,这与当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消防事业理念是相悖的。笔者历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忖度那些唯利是图的“资本”的。我们应该提前考虑,到那时候会不会出现消防人员与事主“漫天要价”的局面?会不会引起社会管理上的混乱?会不会产生雇佣人员纵火来制造生意的黑色利益链?会不会出现消防人员面对危险状况时的临阵退缩?哪怕只有一点成为现实,都必将带来更多的社会治理问题。
“消防职业化”是自由化思潮的衍生品之一,是将社会公共安全拱手交给他人的自废武功的行为。资本的逐利性与公共安全至上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一旦上述情况发生,和炒作“军队国家化”概念一样,炒作“消防职业化”的目的看似具有建设性其实并不单纯,中国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公共安全的职能领域决不能脱离政府管控。一旦“消防职业化”被实现,在媒体的鼓吹之下,接下来就可能在教育、食品、医药卫生、疾控、交通、电力、水务,甚至是警务、边管、监狱、税收等涉及公共安全的关键领域形成示范效应。没人愿意看到类似“兰州威立雅水污染事件”在其它领域接二连三地上演。更别说当我们的国家面临特殊状况甚至是战争的时候,直接危害就是暴露出更多致命的缺陷。
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基本的原则应该恪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必须要认识到消防事业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涉及公共安全的其它领域也应该强化监管。
二、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在面对危险进行灭火救援的时候,除了坚决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外,也应该首先保护好消防工作者的生命安全,其次才是财产安全。
三、消防队的建设要“专业化”。包括装备专业化、训练专业化、指挥专业化。消防部门要有独立决策,避免外来不当干扰的权力。
四、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消防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复杂。因此,消防人员的职业素质应该得到进一步强化,对冲在一线的消防工作者在待遇方面也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给予充分的保障。
五、加强民众防火灾安全知识教育和宣传工作,减少引起火灾的人为因素。同时要对防灾部门加强监管,消防工作重在防灾减灾,只有政府和人民时刻具备“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才能真正减少火灾的发生。
深圳曾经作为试点,在“消防职业化”方向上做出过探索。但是现实很残酷,2008年南山区的大火,彻底暴露出了“消防职业化”的弊端:人员老龄化严重不能适应一线工作,面对险情畏葸不前,占据编制压缩年轻消防人员的发展空间。最终人们认识到,深圳消防职业化改革在过去24年里被实践证明彻底失败了。
中国消防是为人民服务的,绝不是为人民币服务的。结合中国的政治文化背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探索一条独立自主,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此之前,决不能再盲目推进“消防职业化”。这种不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认为“一化就灵”的思维方式是片面的,也是对消防事业、国家安全和历史的不负责任。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