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安:正确把握人生实现生命的价值
正确把握人生实现生命的价值
——解读宋鸿兵讲座《读反心灵鸡汤 认清自己》
蔡金安
最近笔者很高兴在网上看到知名学者宋鸿兵先生的系列“鸿观”讲座视频,觉得质量非常高,产生的共鸣特别大。特别是看到《读反心灵鸡汤 认清自己》(鸿观第一季第31期)这一集后,真是觉得充满了真知灼见,受益非浅。宋先生这集讲座,解答了困惑我多年的疑惑,他谈到的好强型的人和自强型的人的特点、个人的天赋、应试教育的弊端、人生的目的、生命中的硬通货等等,对我们都特别有启发意义,可以说,不愧为送给了大家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人生罗盘。下面,我详细解读一下该讲座的内容,并谈谈观看该讲座后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谈好强与自强
1、特点
宋先生谈到,发现自己确实有点奇怪,就是年龄越大,反而对很多东西的好奇心越强,看的东西越杂。但周围有一个共同现象,很多人从大学毕业走出校门后,基本上很少再读书了,每天忙着去吃饭、应酬。这个问题他想来想去,发现根源有两点:第一点是个性上的问题,第二是教育上出了问题。
他说在回忆自己上中学那个时代,发现班上很早就出现了个性上的分化。他们班上学习成绩好的人分成两类:一类是好强的同学,还有一类是自强的同学。他认为,好强的人貌似很有自信心,其实他们骨子里很自卑。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没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只能依赖别人的评价才能存活。但是自强的人就很不一样,一般来说非常有主见,自己要干什么是不受外界影响的,他要学什么东西,是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这种人从骨子里来看,是有自己的一个价值体系和价值罗盘的,这些人都是小宇宙,超级强大的一些人。他觉得好强的人功利心非常重。
2、例证
对好强的人和自强的人,宋先生举了管宁、华歆这两人作为例证。
他说,在东汉末年,中国有两大名士,一个叫管宁,一个叫华歆,他们的才华都厉害得不得了,而且这两人从小就是好朋友,一块儿学习。有一天两人一块儿学的时候,大街上非常喧哗,管宁不为所动,专心致志地在学习,但华歆坐不住了,跑到窗口去看,结果看到一个朝廷的大官,前呼后拥敲锣打鼓,骑着高头大马非常威风。华歆看后,非常有感慨,就跟管宁说,你瞧瞧人家,这辈子混得多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又特别有权力,我这辈子如果能混成那样不是不枉此生吗?
管宁一听,就觉得华歆这人太过贪慕虚荣,自己怎么会交了这样的朋友?他拿出刀来,把两个人的坐席割了一半,说我们俩从此不再往来了。从此之后,华歆与管宁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华歆果然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了曹魏非常有名的一个股肱之臣,而且在历史上做了很多大事,比如这两件:第一件事就是帮助曹操去抓汉献帝的皇后,第二件事是主持曹丕篡汉,主持禅让大典。通过这两件事我们会看到,华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第一,非常有才,很有能力;第二,德行不怎么样,因为他是汉臣,你却帮曹操去篡汉自立,这在历史上会留下不好的名声。而管宁有气节,在整个曹魏阶段都不出来做官,虽然他的名气很大很有才学。华歆没有这样选。比如主持禅让大典,完全可以有理由推掉:自己退摔折了,得了一场大病,为什么一定要去主持?你如果不去主持,那能有什么后果?大不了就是让曹丕对你失去了宠幸,也就是影响了你的升官发财而已。但是为什么放弃不了呢?还是因为华歆把出人头地放到了第一位。
3、好强者与自强者的对立
宋先生谈了君子与小人的概念,认为用人要重才更要重德,而好强的人中无德行者居多。他痛切地看到现行教育体系造成成批地生产好强型人才,而越来越少地培养自强型人才,认为社会的功利化倾向已越来越明显。他得出结论:好强的人越多,就会越发垄断社会资源,使自强的人越发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造成现在社会越来越有钱却出不了大师,整个社会就形成一个逆淘汰的机制,越是小人混得越好,越是君子混得越差,这个社会就会发生很多很多的问题。笔者觉得他的分析很有道理。
宋先生谈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君子和小人做了深刻描述,即:德大于才的叫君子,才大于德的叫小人。他说,小人不是我们理解的无能之辈,而往往具有出众的才华,非常能干,比如汪精卫就是个典型。汪精卫当时是一代才子,而且敢于亲自去刺杀清朝的重臣,说明这个人有胆有识。但是你会发现,这个人最后投靠了日本人,建立了汪伪政权,为日本人去卖命。这说明他的德行亏到了负数。所以历史上,所有有才的人,如果没有德行相匹配的话,这些人一旦出事,或者一旦走向反面,那对这个社会的危害会更大。所以我们在用人的时候,才只是一方面,但是如果其才比德还要大的话,这个人是要注意的。
他还提到中学时代一个同学有句口头禅:我这辈子如果不能流芳千古,也一定要遗臭万年。他认为这话的意思就是一定要出人头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甚至丧尽天良也在所不惜。他说一定要与这种小人划清界限。
什么是德行,宋先生说就是一个人做人和做事有没有底线。如果一个人把出人头地放到第一位的话,那做人和做事的底线就不会再去考虑了。他说,我们现在看到社会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没有底线的人和没有底线的事,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我们这个社会中好强的人太多,因为好强的人不是跟自己较劲,他是要跟别人较劲,他要比别人强,他才会有优越感。他只有比别人过得好,他才会有满足感。而我们的教育体系,成批地生产的是好强型的人才,而越来越少地培养自强型的人才。毛病就出在这儿。当一个社会中好强的人逐渐做大,人越来越多,他们就会垄断社会资源,在这种环境下,自强的人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现在越来越有钱,经济越来越发展,但是却出不了大师的原因。
宋先生痛切地指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其实有一个毛病,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只看问题的结果,而不看过程。他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是以这个人成不成功作为最后的判断标准。如果一个人一旦成功了,他所采取的一切的行为,哪怕是践踏了底线,哪怕是不讲道德原则,我们的舆论都会高度地容忍。成功人士一白遮百丑,人们不计较他用什么办法,那是人家有本事啊,这说明社会的功利化倾向已经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它就会刺激整个社会出现好强型的小人越来越多,这叫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小人垄断了资源,君子没法发展了,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个逆淘汰的机制,越是小人混得越好,越是君子混得越差,这个社会就会发生很多很多的问题。
4、自强和好强可由教育去引导
宋先生认为,不管是好强的人还是自强的人,都是属于性格强势的,这种性格本身是不需要培养的,可能也是无法培养的。强势性格就是强势性格,但是教育的作用却可以使强势性格分到自强和好强这两个岔道口上去。
二、谈天赋与教育
1、人生最大的使命就是发现、发挥自己的天赋
宋先生认为,天赋就是与众不同的特质。每个人身上必有某些特质,是与所有人都不一样的。人生最大的使命就是发现、发挥你身上这个特质。在人一辈子中,没有哪件事比这件事更重要。如果没找到这个特质,人生是不完备的。
他说,发现、发挥自己的天赋,不仅能造福自己,而且造福整个社会,因为每个人在自己特有的天赋之下工作,肯定能创造出更好和更多的财富。我们讲究社会分工,这是亚当•斯密核心的学说,劳动分工创造财富,但是以前在工业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没有这么细密,所以绝大部分人本身的特长、天赋得不到发挥,但是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了,社会的分工将会高度地细密化,这就使越来越多的人有可能在这辈子发挥自己的天赋,能够创造更多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2、环境和方法
插播典故“孟母三迁”和美、英、挪威、日的儿童教育理念的视频,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环境和好的方法对培养孩子的健康成长很重要。美国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要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英国政府推出“英格兰早期教育体系”教育方案,为五岁以下的小朋友们建立起了社区儿童活动中心。在挪威讲究动手,野外活动是儿童的一项重要课程。日本的父母则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思想,让孩子们自己处理好自己的生活。
3、现行教育体系没有因材施教发挥每个人的特长
宋先生叹息现在的教育体系仍然是沿用工业革命初期十七世纪十八式的那种模式,大量生产标准化统一型的人才,也就是满足生产线的这种工人的需求,而没有真正因材施教,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毛病。比如教育原本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培养学生的天赋,把每个小孩都培养成自推娃。自推娃就是每个孩子身上都带有螺旋桨,自己推着自己走。不过我们现在这个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在磨平每个学生的特长,磨平大家的个性,最后把自推娃螺旋桨给拆掉,主要是满足标准化考试这种需求。这样的话,对人才的摧残就太严重了。
4、美国有个孩子很早就发现了自己的天赋
宋先生讲到在美国有个朋友的孩子很早就发现了自己的天赋。
那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爸爸在家里看一个电视片,是讲宇宙起源的,他也跟着一块儿看。结果那小孩两眼放光开了窍了,看完一遍不行,还要求看第二遍第三遍,连续看了好多遍,以后每天央求他老爸给他看其它方面题材的纪录片,结果他爸爸就买了很多关于宇宙天体方面的DVD,这小孩就从早到晚看得不亦乐乎。他不仅大量地看,还大量地提问。他老爸本身也是美国名校学天体物理的博士,水平是很高的,但他发现儿子提的问题越来越艰深,等他七八岁时,就有点应付不了了。他不仅让儿子看电视片,还给他订了大量天体物理学方面的学术期刊。小孩那么小,就开始读这种学术方面的期刊。到十一岁的时候,他开始跟老爸平起平坐地讨论量子力学的问题了。老爸发现,儿子跟他探讨的过程中,理解的很多问题比自己还要深,很多地方自己以前没想通的,儿子给他讲通了。这就是一个超级天赋的例子。这个小孩在美国的学校里面被人们视为霍金级别的神通,很多美国名牌大学排着队抢着要收这个孩子。
5、教育最大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发挥与生俱来的天赋
宋先生认为教育最大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发挥与生俱来的天赋,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
他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必有天赋,天生我材必有用就是这个意思。他说,什么是这辈子最大的悲哀?就是当一个人老到走不动的时候,回想起自己这一辈子还不知道自己的天赋究竟是什么。甭管他是从事什么行业,也不管他在别人眼里多么成功,只有他自己内心深处知道,这辈子这条路不是他要选的路,这辈子他这个过法不是他本来想要生活的一种过法,但是往往这个时候已经为时太晚了,已经太老了。什么叫找到自己的天赋呢?这种感觉就是你一旦触摸到它,就会从骨子里往外迸发出一种狂喜。你如果驾驭你的天赋的时候,就好像开赛车一脚踩在油门上,马上就会有耳边呼呼生风的感觉。再回头看看你的小伙伴,早就甩得不见影了。这种感觉就叫找到了天赋。当你在天赋状态下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态特别安静,效率非常高。你会发现你思想、灵感的火花四处乱蹦,稍不小心就会引发火灾,这种感觉就叫对路了。
6、应试教育的彻底失败
(1)插播视频,反映现行教育制度下高考状元高分低能的现象。
视频介绍,近年来,关于中国教育的讨论从未停息。2012年,一份《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30多年来,高考状元全军覆没,无一人成才,引起了巨大争议。另外,中国籍科研人员无缘诺贝尔奖的新闻也屡见报端。这些报道引发了更深层次的追问:该如何定义成功?教育的根本目的又是什么?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以慕课(指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为代表的开放的以兴趣为导向的在线教育兴起。我们又要如何去改变和适应,让自己不落后于时代?
(2)插播短片:美国9岁女孩悉尼·斯穆特愤怒演讲,向应试教育开火
女孩慷慨陈词:学校董事会成员,你们好!今天我要向各位传达我对SA测试的担忧。我自认为受过良好教育,但是,FSA测试之下,我5年的荣誉却与此好不相关。这项测试,对我而言只是一个数字。一项测试,一个数字决定我的成败,学年底的这项测试让我和教师直到学期结束才能看到结果。我不认为这项FSA测试能精确衡量我的水平,它无法考虑我所有的知识和能力,只反映一小部分,因此,校董事会的女士们先生们,请停止在考试上下过大的赌注,这对校方、教师和学生均不公平。家长和先生们,请联系地方长官,取消所有的标准测试。谢谢各位!
(3)应试教育的失败:没有出现一个大师级的人物
宋先生感叹应试教育彻头彻尾地失败了。
他说,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以泯灭小孩学习的好奇心或者泯灭他的这种自身的天赋作为代价,哪怕这个学校培养出再多的“状元”,其实在我看来,这都是教育彻头彻尾的失败。我们现在的工业社会已经在做出调整了,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工业革命的4.0都已经在做定制化生产,灵活性制造,我们的教育却落后了,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看到社会中很多人在大讨论,为什么中国现在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好家伙,这么多年来,没有出现一个大师级的人物。我们对世界没有什么重大的思想上的贡献,原因何在?在我看来,就是我们教育体系过于功利化,培养出来的很多人都是好强型的人,而不是自强型的人。这种人才比例失调,好强的人越来越多,自强的人越来越少,那怎么可能创造出大师级别的人物呢?当然难度就很大了。
(4)西方已调整几十年了,我国大多数仍搞那套落后的东西
宋先生说,我们受的教育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初期追逐权名金钱至上的教育,其实我们如果现在出去看一看,跟其它国家比较一下,我觉得西方的社会已经开始价值的多元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包括二十世纪初,那是赤裸裸的金钱社会,但是现在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年轻人,他们越来越追求生命本身的价值,而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这个原因何在?其实就在于西方的教育体制从根本上在做调整,已经调整几十年了。比如说小孩,考试成绩是不允许跟其他小孩进行对比的,如果哪个孩子经常到处打听你考多少分他考多少分,学校是要给对方严厉警告的,不允许这样做,不鼓励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竞争。最后家长拿到成绩单,就是这个小孩在这门考试中得了A还是B,然后告诉你他在总的同年级同学中是百分之多少,而不会告诉你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不这么排名。
他说知道现在中国很多城市现在也在做调整,已经改进了一些,但是就普遍而言,做得还不够,还是排名次,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一个社会如果资源有限,你再鼓励和强调人与人去刺激这种竞争的话,这将会出现很不好的局面。他举到一些学生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坐上好座位,纷纷给老师送礼,学生的座位随着礼品价值的高低不断发生戏剧性变化的事例,说在这种攀比和恶性竞争的情况下,小孩的成长受到不良影响,一说话就老气横秋的,非常世故,待人处事就跟社会上的人差不多,这种孩子长大了,他想不成为好强型的小人都难。
他说西方学校就不是这样搞的。当然西方也培养了一批华歆这种类型的人,但是由于整个社会的多元化,教育从底层注意培养小孩的个性,使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并不只有一条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自己的方向,所以华歆那样的人虽然有,但是在社会中不能垄断资源,所以学校中仍然可以源源不断地培养管宁式的人才。比如上期节目中推荐了一本书,叫《枪炮、细菌和钢铁》。这本书的作者戴蒙德,是个非常有名的学者,他为了研究人类学,特别是这种落后的部族社会的生活习性,放弃在美国的生活,二十多年的时间,主要在那种原始部族中跟这些人生活在一起,每天观察和记录他们的社会行为,所以最后能写出这样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作来。
三、谈人生的目的与生命中的硬通货
1、人生的目的
宋先生说,我们平常工作、投资、赚钱,其实都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你这辈子活着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探索、发现,然后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跟别人不一样的人生,这才叫人生的目的。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2、生命中的硬通货
宋先生说,什么是生命中的硬通货呢?在我看来不是金钱,金钱不过是一种游戏币。游戏币起到的作用,仅仅是让你能够持续地玩下去,这就好像游戏玩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没有人会去大量囤积游戏币。游戏玩家追求什么?追求的是在游戏中的成就感,也就是追求游戏中的生命价值。如果你离开游戏了,游戏币对你来说是毫无价值的。在生活中也一样,当你离开这个人世的时候,这个金钱的价值跟游戏币是一回事。这些都不叫做生命中的硬通货,真正生命中的硬通货是时间。时间对于每个人都公平,无论这个人多么有权力,也无论这个人多么富有,也无论这个人是一个白领还是一个穷光蛋,这都不重要,但是每个人一天只有24个小时,这是绝对公平的,没有任何人会不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创造自己最大的生命的价值,这才是人生智慧中最高的挑战!
如果大家要了解自己到底是哪个类型的人,比如说你到底是好强型的人还是自强型的人,其实办法很简单,你只要看看自己的时间是如何度过的,你怎么使用自己的时间,就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减少物质需求,才能省下能量、精力、时间去追求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宋先生说,沉得住气静得住气,有定力,这就是管宁那个类型的人。我们再看很多西方拍的纪录片,特别是BBC拍的纪录片《动物世界》、《脉动星球》,你一看就会发现质量非常高。他们的摄影师在非洲去拍动物的镜头,一呆就可以呆好几个月好几年。为了捕捉最精彩的东西,这些摄影师觉得不是在给老板做事,为完成一件事情而已,他们是觉得把这么长的时间花在这个事情上,一定要实现我自身的价值,我一定要把这个动作拍得最完美。这是这些人的一种价值取向。我们会发现,跟我们的功利型的做法有很大的差别。美国的这些孩子,年轻人也创业,但是他们创业的动机,很多人并不是为了追求成为美国首富,很多人更羡慕的恐怕是特斯拉这样的人。我以前节目中讲到可汗,他在视频教育的领域中,可以说创业非常成功,但是他却始终拒绝这些风险投资,包括上市这种巨大的诱惑。为什么?因为他认为在这辈子中,已经找不到比他现在这种生活方式更有价值的活法了,为什么还要上市呢?他能够扛得住这种诱惑。另外一个美国的年轻人,上市之后赚了很多钱,买了很多名牌,买了豪车、豪宅,后来发现这些东西不能给他带来幸福,最后他把这些身外之物都卖掉了,自己住在纽约的一个很简单的公寓里面,只有一间房,他的床都没地方放,就是折叠,平时是立起来靠到墙上,睡觉时把它拉下来。整个房间中,没有一个多余的物件。
他说,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追求一种什么生活方式呢?就是是降低自己的物质需求,也就是减少自己的物质需求,这样才能省下你的能量、精力、时间,你才能去追求更丰富的精神生活。西方很多发达国家的年轻人,已经进化到了这种程度。其实我们发现,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意义放到第一位的时候,金钱其实不过是一种工具,帮助他实现这个价值而已。但是我们反过来,如果把金钱、出人头地放到第一位的话,那么生命的价值要往哪儿放?其实就长远来看,这个社会就是所谓当局者迷,在一代人中间,大家追逐的是名和利,但是就历史而言,最终人们敬仰的,其实不是谁有钱或者谁有权。你比如我们翻翻历史,我们都能记得东汉时候,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但是我如果问你,谁是东汉时候的首富,你能回答出来吗?你不可能会记得这样的事情,历史也不会记载这样的事情。再比如说西方我们都知道,米开朗基罗是著名的画家,他的画很好,我们大家都欣赏,但是有几个人知道是哪个家族给他提供的资助?谁在意这个问题?谁都不在意。有钱怎么样?过了几百年,谁会在意有钱人呢?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人都崇拜牛顿、爱因斯坦,谁会在意牛顿、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富豪呢?如果我们大家喜欢看《红楼梦》,其实《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当年一贫如洗,过了很多年以后,你会发现,人们最终崇拜的不是谁是首富,不是谁最有权力,而是谁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为社会创造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大家永远会敬仰的人。
四、小结
宋鸿兵先生的这期讲座,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归纳了自强与好强、天赋与教育、人生的目的与生命中的硬通货这几方面的规律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在帮助人们认识他人、明辨自我、反思教育、选择人生等方面,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的确,好强的人与自强的人,都属于强势的人,好强型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功利性非常强,重视实用主义,这样的人德行不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坏的作用,可是,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正是有利于大量培养这种好强型的人的土壤,相反,非常有主见,德行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和价值罗盘的自强型的人,却几乎被应试教育摧残殆尽。应试教育还大量培养高分低能的人,严重浪费教育资源,虚掷学生的宝贵青春,可谓劣迹斑斑,一定要赶快调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发现、发挥自己的天赋,对造福自己和社会都功不可没,但可惜的是现实中很多人没有发现自己的天赋,或者发现了但没充分发挥出来。每个人都要把发现、发挥自己的天赋当作自己最大的使命,而教育最大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发挥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天赋,所以教育要切实起到这个作用。
很多人对自己的人生目的看不清,不少人则境界不高,认为就是为了赚钱、发财。有意义的人生目的是什么?宋先生虽然说得比较抽象,但也可以悟出道道来。他说人生的目的就是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跟别人不一样的人生。这就是说人需要奋斗,发挥出自己的特有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才不枉此生。
与人生目的紧密相关的,是生命中的硬通货,宋先生认为它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确实,时间对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作用最大,又最公平,每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创造自己最大的生命的价值,这才是人生智慧中最高的挑战。而各人要了解自己到底是哪个类型的人,比如是好强型的人还是自强型的人,只要看看自己是怎么使用自己的时间的就明白了。个中道理,大家多思量。
宋先生最后这一句总结得更好,代表了笔者的心声,这就是:过了很多年以后,你会发现,人们最终崇拜的不是谁是首富,不是谁最有权力,而是谁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为社会创造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大家永远会敬仰的人。
再次感谢宋鸿兵先生的精彩讲座!
2015.8.21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