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西方资本主义学者如何评说马克思

火烧 2010-02-05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西方资本主义学者对马克思的多元评价,涵盖萨特、德里达、海德格尔、阿尔都塞、詹姆逊及哈贝马斯等人的观点,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与未来价值。

西方资本主义学者如何评说马克思

邱少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法国当代哲学大师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年)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宣布:马克思哲学乃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因为“只要产生它的环境尚未被超越,它是不会被超越的。”

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或早已过时)”等话语甚嚣尘上,几乎成为“流行病”。而恰在此时,当代法国另一哲学大师、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Derrida,1930—2004年)郑重推出《马克思的幽灵》。他在书中指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回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德里达大声疾呼:“向马克思致敬”,“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确是“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 “不反复阅读马克思,将是一个理论的、哲学的、政治的责任方面的错误。”德国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年)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认为:马克思“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这一度(dimension)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观优越。但因为胡塞尔没有,据我看来萨特也没有在存在中认识到历史事物的本质性,所以现象学没有、存在主义也没有达到这样的一度中,在此一度中才有可能有资格和马克思主义交谈”。这话说得极其厉害,胡塞尔是海德格尔的老师,萨特是法国顶尖存在主义哲学家,而海德格尔认为这两位都没达到马克思的深度。法国著名结构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年 ),也敬仰马克思主义,他写下了名著《保卫马克思》。美国当代思想家詹姆逊在《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科学。……这意味着,庆贺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决定性胜利的做法是不合逻辑的。 ……庆贺马克思主义的死亡正像庆贺资本主义的胜利一样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德国当代思想大师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 )在《追补的革命》中申明:“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失败的只是苏联模式……在21世纪,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

在苏东剧变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空前大挫折后的1999年,英国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者却是“永不熄灭的圣火点燃者”马克思。最近,马克思又被评为“古代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林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豪格认为:“无论怎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历史的一部分,如果忽略了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挑战,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反应,就无法理解20世纪的科学、文化与政治。” 法国著名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年)指出:“支配法国乃至当代批判思想的三个基本来源是尼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英国《卫报》2002年8月载文说:“目前撼动美国大企业的种种丑闻并未使马克思感到惊讶……的确,现代世界经济与他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的资本主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相像。” 一位著名的西方历史学家曾说:“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即使他从来没有读过一行马克思的著作,或者他认为除了在科学领域之外自己在各方面都是狂热的反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可避免地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来思考和了解事实和例证。马克思表达得那样充实的许多思想早已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精神宝库的共同储蓄的一部分了”。

英国作家尼尔·弗格森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书中说:“……有很多时候就连资本主义的最忠实信徒,包括我本人,也对这位大胡子预言家(马克思)肃然起敬。” 2008年末,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在西方许多地方,人们争相购阅《资本论》,试图借助该书来理解和解释眼前所发生的一切。《资本论》又“热”了,马克思再次“火”了!其实,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海尔布隆纳(Robert Heilbroner)在《马克思主义:赞成和反对》中就写道:“马克思主义是现代世界中一个令人时刻感到惊悸的精灵,是激起人们最热切的希望和恐惧、使人产生各种大相径庭的见解的根源。” 海尔布隆纳充分肯定了“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有关制度分析的科学性,“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着,我就不相信我们能在任何时候宣布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内在本性的分析有任何错误。”他具体指出:“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是什么的分析,我所持的态度是更多肯定的,……这个从简单商品开始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分析,我认为是我们所曾见到过的最值得注意和最发人深省的敏锐思维之一,我常把它同柏拉图和佛罗伊德的学说相比,它是当之无愧的。这种分析的洞察能力是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也许是最突出和最不朽的成就。”(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译本,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107—108页)他还指出:“我跟萨特一样地深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必要的’哲学。……尽管世态多变,但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的著作仍然不失其效用,……要探索人类发展的前景,就势必求救于马克思主义。”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承认地写道:“马克思主义是在我们时代存在的最有吸引力和最威力的思想体系。” 1989年,德国一位政治家妄称:马克思现在死了,耶稣还活着。10年后,德国一家报纸对此针锋相对地评论说:“现在看来,马克思更有生命力。”据本人的调查,在当代美国,学者和一般人很敬畏马克思,将其视为一个大思想家,绝对不轻易批马克思。

其实,马克思主义已经深深融入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特别重要的一些元素,它的科学精神和人道关怀永远活在人类理想追求之中。它永远不会过时,它仍然感动人,鼓舞人。种种“过时论”实质是一种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 “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马克思)

 附1、作者简介

邱少明(1971— ),男,安徽省六安市人,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97年8月入党,2005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师从著名哲学家杨耕教授)。作者读硕士前,做过10年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工作。作为人才引进,2005年7月至2008年3月于安徽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系任专职辅导员,兼授部分公共政治课。2006年8月任讲师。2008年4月至今,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读博士(08级春季计划内非定向博士生,师从知名学者朱进东教授)。本人治学特别严谨,夙兴夜寐,日昃忘食,刻苦扎实,诚信耿介,素怀深度忧患意识和“舍我其谁”担当精神,20多年来一直潜心于哲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史和当代现实问题研究,爱好写作(含写英文论文),在各级各类报刊和人民网(理论频道)、新华网(理论频道)、中国政府网等国内最主要中央级网媒公开发过较大反响的学术论文与随感100余篇(其中20余篇在核心期刊),40多篇文章获省级等各种奖项,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文社科项目课题10余项。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