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禁令与云南护照殊途同归
杭州禁令与云南护照殊途同归
在当今网络上,任凭它如何虚幻,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试图控制网络,操纵网络,让网络按照这只看不见的手画下的轨迹运行。
这本没什么错,但如果这只看不见的手一旦肆虐着强权,这只看不见的手操控着的网络就浸淫出“网上苛政”的滋味。而“网上苛政”演绎的结果,必然是政治文明的大倒退!
不是吗?据相关媒体报道,从5月1日起实施的《杭州市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规定,提供电子公告、网络游戏和其他即时通信服务的(论坛、聊天室、留言板、博客等),具有用户注册信息和发布信息审核功能,并如实登记向其申请开设上述服务的用户的有效身份证明。否则,将会受到相应处罚。这条新规被网友抨击为“禁令”。
说一句题外的话,杭州发布这道新规的背景,恰逢浙江高官王华元中箭落马之际,这不得不让人产生其他的联想。王华元是个典型的“马甲”官员,又是在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做官。选择此时发布这道“禁令”,是否还有保护其他“马甲”官员的潜意识呢?
当然,这只是我的“恶意猜测”而已,但愿不是!
我们还是转回到正题吧。
广大网民都不会忘记,类似爆光于网络的“彭水诗案”、“手机短信案”、“王帅案”、“吴保全案”、“邓永固案”的案例,其当事人都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虽然“王帅案”最终以国家赔偿、政府道歉而结束,但其中的许多猫腻仍耐人寻味;特别是在“吴保全案”中,吴保全因“诽谤罪”一审判有期徒刑一年,吴保全不服提出上诉,中院以“事实不清,发回重审”;二审在没有新的事实依据支持下,仅以因“上诉”一项,而增刑一年。即使目前已经启动院长审判监督程序,但该案的最后结果能否让人满意,还有待观察。
我们不是对拥有公权的官员不相信,而是一些官员的作为实在令人难以相信。如果官员都能象唐朝的李世明那样宰相肚里能撑船,那网民肯定比魏征更魏征!然而,现实中的官员不是李世明,那么,现实中的“魏征”们就只能带着“马甲”行走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自由呼吸的一块蓝天。
在这个语境下,要网民实名注册,折射出官员运用公权的强悍和霸气。曾有位官员这样说过,以前没有网络多好,我想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杭州的官员则“高明”多了。他们说,今天有网络了,又能怎么样?我同样可以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网民们只能以我这只看不见的手为圆心,只能按照我画好的轨迹在网络上画葫芦。
其实,我不是说网上“实名制”不好。在政治文明健全的明天,“实名制”一定会盛行于网络,我们的官员应该相信网民有这个自觉性。而现在则以剥夺网民“马甲”的代价来换取某些“马甲”贪官的横行,一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强悍做派,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这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苛政”!
退一万步讲,就算杭州的“禁令”不是“苛政”,但和云南的“新闻监督护照”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从表面上讲,云南“护照”似乎是保障记者的新闻采写以及发布权利的“护身符”,而明眼人一看都知道,这个“护照”其实就是一道“紧箍咒”!他们也只能报喜不报忧,栽花不栽刺,吹长不扬短,歌功不揭丑。否则,其“护照”也随时可能被撤消。所以我就此曾“恶意评论”说,这是在制造新的独立王国,这是在制造新的监督壁垒。
而杭州的这个“实名制”,和云南的那个“护照”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在功能上是完全一致的,其本意就是要扼杀网民自由发言的权力。由于有太多网民受过迫害的先例,所以网民始终钳制于上述语境而不能纵情,始终惶恐于上述语境而不能释怀,始终担忧于上述语境而不能称心,无形中就给网民立起了一道屏障,使网民言不能达意,话不能表情,贪不能揭露,腐不能抨击,否则,随时可能涉嫌“诽谤”而获罪。在这种情况下,网民能选择什么呢?当然只能选择容忍,选择禁声,选择沉默。
这不是也在制造新的网络监督的屏障吗?
在本文行将结束的时候,我套用鲁迅的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变态;不在沉默中变态,就在沉默中抽风。难道这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想要实现的政治文明前景吗?
欢迎博友光临强国网:http://www.lnxv.com/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