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六零年生人,我的回忆:温馨与思索   (第5集)校外学习生活

火烧 2011-03-1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六零年生人回忆校外学习生活,讲述通过广播和电影学习普通话的经历,提及经典电影台词与文化影响,展现时代特色与语言学习热潮。

 六零年生人,我的回忆:温馨与思索   (第5集)

校外学习生活   (21)

我们是听夏青方明老师播音长大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新闻报纸摘要时间;各位听众大家好”。每天早上六点半晚上八点半,是再熟悉不过了。两档节目成为人生必修课,也养成早睡早起保养身体好习惯。

哪个年代由广播继电影学习普通话热潮不胫而走,流淌华夏大地。一般中青年与中小学生都能熟知许多电影台词。

“大嫂是长工的女儿,又是佃户的妻子;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您大嫂呢?党是相信您大嫂的。大嫂,您忘那,在烽火连天的岁月,您还抢救过我们的伤员哩”。还记得吗?朝鲜电影《看不见的战线》。

-----你手上拿的是一本什么书?

-----歌曲集;

-----什么歌曲?

-----阿丽呐。

电影里特务接头台词。过去,小孩把这样接头台词记得深刻。以至八十年代后期,我在见失散十来年未曾联系中学时代个人朦胧初恋女学生时候,电话里就见面方式用了这招---每人手里拿一本书。

当时中国电影能记台词朗朗上口对白,多是文革再版电影。耳熟能详滚瓜烂熟。“过来,过来,我们给你们上一堂政治课。啊,国际形势是这样的,苏联红军大反击了,希特勒快完蛋了;国内呢,小日本鬼子是秋后蚂蚱--蹦咋不了几天,你们呐,为什么还不改邪归正?”这是《平原游击队》。

经常把这样台词用在了平时玩笑中。----谁的肩膀不红?为新版《渡江侦察记》,彼此见面,大家就这样亮出右肩,成了一景。还有《侦察兵》的台词---麻痹,麻痹,太麻痹啦。嘿嘿,吃饭睡觉上厕所都能够听得到。

样板戏最受欢迎,大多小孩年轻人是能够把整本戏剧唱段念白给表演出来。

“沙奶奶--------”

“沙奶奶要咱们提意见,提意见?沙奶奶我给您提个意见啰.........”

提意见,于是群众化了,马上成为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代名词助化剂。


上面该是一般群体性对电影戏剧学习表现。上档次的该是对经典电影如《列宁在1918》等有些话剧腔之字正腔圆的再现,不过这是成年人汇演的天地。

无疑,过去学习这样电影台词并广泛群众化,是极大推动了国家普通话标准工作进步。其实群众学习电影戏剧台词热潮,是一种表演专业大众化推广过程,是电影宣传手段达到效果的最广泛化。还说明,这个时期国产电影尤其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与国产电影创作被家喻户晓后的兴盛表现了。


 

 六零年生人,我的回忆:温馨与思索   (第5集)

校外学习生活   (22)

学校包场看电影情景记忆犹新。

几千名小学生将硚宫电影院彻底包圆;哪个热闹劲就像几千只麻雀同时落在一家屋顶上。绝妙的是每每放出幻灯片“静”字时,几千只喉咙发出同一声音“静-----”。这效果想必全国各地都是。


文革时期电影分为两个阶段。72年之前新闻记录片较多,72年后故事片为主。

过去也流传顺口流:朝鲜电影又哭又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搂搂抱抱,中国电影是新闻简报。基本符合文革中72年以前状况。

新闻简报就如同今天的新闻联播。主要内容是报道各地工农业生产捷报、新建设工程上马消息与全国科技事业的进步以及好人好事表彰。实际比今天的新闻联播更有看相丰富多彩。不仅少了现在新闻联播空话套话假话,而且是用电影技术语言来表达,多了一份艺术性表现。

新闻简报中印象深刻的是每期新闻简报中都有科技事业成就报道。有时候还有科技专题纪录片。现在科学普及又叫科普,过去这样的纪录片就是典型“科普”片。

记得一部叫“毛竹”纪录片是专题介绍南方毛竹生产过程。该片做的非常棒,不仅有平面直观的毛竹生产过程,也有大量生动有趣的动画效果。影片还有意识地将蒙太奇长镜头电影技术带进了该片表现中,非常情趣化。有兴趣进来观看的青少年为主。由于不走包场路线,电影票很难搞。我和二哥在硚宫待了一下午,鞋都被挤掉了才卖得三张票。嘿嘿,这模样很有几分现在春运景观。放映一周后,青少年热情讨论的场面只有今天世界杯可以媲美。


文革中,重视科技事业发展。一部《十万个为什么》书籍发行量肯定是天文数字!四十年后的今天,在武汉许多旧书摊上还能够看见这部书的身影。

今天没有了新闻简报而多了一份新闻联播。这样的新闻联播由于改革又创新而并不靠近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也不强调科学普及宣传工作,也就在网上体现不屑一顾的处处提示。谁之过?

当然现在的中国已不需要强调科学进步发展了,一个以生产加工国际所谓名牌袜子鞋子衣服为主的国家当然不配去谈科技进步了。

 六零年生人,我的回忆:温馨与思索   (第5集)

校外学习生活   (23)


 

小时候,七岁以前叫圈养,七岁以后才叫“放羊”。

幼儿时代记忆,该从两岁开始。可能就是两三岁,二哥与姐带我出的“远门”是一出租连环画店。

连环画又叫小人书,我们那一带叫娃娃书。

店内七八条低矮长凳可容纳几十个小屁屁坐下看书。租书不贵,一分钱一本,书厚的两分钱一本。书的封面被租家贴在大门口前;贴在厚夹板上。几百本连环画就可以开这样一个书店。

看连环画该是当时小孩最高享受,已经超过了吃肉吃圆子。通常是家里小孩把零花钱积攒起来,一个五分就能享受这美妙时刻。

那次,哥姐带我尝试出“远门”是次失败经历,因为太小,还记得不久因为房间里太黑便吵作回了家。不过。仅过了三四年,俺也想哥姐一样迷上娃娃书。

大概八岁哪年,一文具店里出售一本带连折的《红灯记》小型宣传册。整个人仰慕许久,每天缠着爸缠着妈,一分钱一分钱的攒,终于够齐了一角九分钱,把那个只有十几个画面的宣传册买了回来。

一个小孩当时手上能有这样一本彩色的“娃娃书”是很风光的,哪种恣情高扬劲大概现在买个法拉利才能找回。于是,我,在小孩的心中,分量加重。直到今天,还被老街坊们叫着秀才;大概就是打小八岁开始的印象。

一角九分,在当时巨贵,就像现在的房子原本只该卖三四千一平方,而被炒家与房地产商卖到二三万一样。长大后,知道了这文具店原来就是合作社,不正规。合作社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范伟的名言:拐一年摇一年缘分呐,吃一堑长一智谢谢啊!总记得牢。

大一点的时候,手上又买了一本连环画,是与二哥走了七八里路到桥口区委附近新华书店买的---打小就知道国营好。

这是一本真正连环画娃娃书。有一百多个画面,厚厚的一本,大概三毛钱多。有了这本书后,整个夏天加转年春节人都处在新婚状态中。

还是人大了好。1973年至1975年间,我和两同学总能够利用下午没课或星期天时间,从家出发,走张公堤,穿牌楼街,到硚口正街上一租书店里看书。1973年起,武汉家庭生活都多改善了,父母零花钱拿出是更大方。一路上,还真是我们唱歌我们跳舞我们欢笑,走上七八里路,人还感觉轻飘飘。是啊,人不觉得累得意那个时代真正发展体育运动的开展结果。


往事如烟,真怀念那个干净社会良好环境时代!

 六零年生人,我的回忆:温馨与思索   (第5集)

校外学习生活   (24)

我个人近视,就是读小说13岁用眼不当造成。

少年时代,无论大人小孩有一本书在手,如获至宝。废寝忘食经常的事情。最开始迷连环画,记得街坊伙伴有一本地雷战在手,把他美的隔三条街小朋友都喊他的名字;捧一本书在前面,后面跟着我们一大堆屁孩。求爹告奶的请他坐下来,大家一起看这本连环画。

过去小孩看这样连环画,不是默看,而是朗读。有声有色地朗读,像他讲自己亲历一样的喜形于色。

那才叫过瘾。读得高潮打敌人打日寇时,全体小孩都从地上爬起,双手“举枪”,嘴里一个劲地“连花闹”:哒哪哒哪哒哒。

一本连环画这样看完后,就是小孩们一场新的游戏地雷战地道战场面开始,能够将连环画情节完整的又加自己导演情景给演绎出来;乐乎乐乎,大叫小跳。这样的画面场景,还有抗日小英雄《雨来》课本读后,类似的还有鸡毛信、狼牙山五壮士故事等。

后来,我们大一点时候改读小说。老姐72年分进菜场,肉食包装大多是过期书刊杂志与各类小说,老姐尽可能将这些带回家。单位里也是积极支持,带她的师傅是桥口区一老劳模,他就像王进喜时传祥一样人物,非常支持是积极鼓励。

当然,也是这类书籍叫俺眼睛半瞎。

这样的书籍一带回家则我家父母奶奶头疼。因为两小孩就此忘记一切家务事情,常常是口里答应好好的就是身不动,甚至是边看书边做家务。二哥,最好玩,有几次挨打了却浑然不觉还在看书。老娘一次气急,把他看的书拿出来就撕,二哥立马醒悟过来反身和老妈打了起来。嘿嘿。


我是二哥老弟,自然享受着他先看我后看待遇。当然,我也有方法,家里是两层楼的木房,放学后偷偷上楼,关上房门;还不够,又钻进被窝打着手电筒看书。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来可以躲家务二来书在我手上。二哥不见书,急得团团转,大呼小叫,我在楼上不出声地偷乐。

终于,二哥发现了秘密,就此一场场小仗家里是经常开锅。当然这样的方法也就是我今天高度近视的原因。

书,又经常被我偷进学校课堂。老师那真叫一个烦。他们讲课的时候,总发现我在偷偷看课外书籍。每次见到就收。我中学时代是经常进老师办公室检讨。但可是呢,他们批评后,书却不还给我,而是自己带进宿舍,一两个星期后才交回。甚至,老师们都知道我手上有书,直接上我来借了。为此,俺是经常挨二哥骂啊。嘿嘿。

现在国家又号召进入学习时代,却总有一种骚痒隔靴感觉。经济第一挂帅的社会,谈读书总像是要立牌坊似的。

 六零年生人,我的回忆:温馨与思索   (第5集)

校外学习生活   (25)

73年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小学组织我们毕业连级分班“攻山头”比赛。这和以往庆六一搞歌唱演出不一样,印象特别深。爬山地方是汉阳区的郝山。

郝山,真有些高,前两年路过又走过几次,还真有些累。不过,我们当年可不是这样,上百个孩子,绿军装、武装带、斜挎书包,头带树枝掩护圈,确有几分军人英武豪气;拿着大小树枝,一声下令后,高喊着冲锋口号,呼啦啦,呼啦啦地攻上了山头。可惜的是那次我们班落后了。

用这样方法纪念“六一”是当时国际环境造成,前苏珍宝岛败战后阵兵百万边境,自然国内该有的防备一点都不能松懈。记得,当时我都学会了包扎护理。这时候,武汉街头,到处都见民兵训练,拿的武器全部都是钢枪,随处可见。有的重要工厂还有高炮连;武汉国棉三厂女子高炮连就在武汉是赫赫有名。附近打靶场每日打靶枪声不断,几乎全城民兵都是神枪手!

同时,家家户户都挖防空洞。我家姐弟三个一星期之内一条深达七八米里长五六米的地道就宣告完成。落成哪天,全家都下去了,连奶奶六十多岁的老人也很顺溜来到地洞。当然,老人们都是从抗战时期过来,有进地道的经验传统。想想,当时前苏前美如果利令智昏,敢于来犯,肯定是被打得落花流水了!


当年,我们站在郝山放眼远眺,四周十几里是尽收眼帘。七十年代,武汉汉阳地区农业比例高于工业。十里八里,农田、水塘、湖泊,山水相连;这时候的武汉尽管走在全国重要工业城市行列,但,是真正走环保工业发展路线,自然景观大多保持优良。

站在高山上只见四周榆柳成荫,河水清灵,天蓝蓝,云悠悠,水澄澄,鸟啾啾,心旷神怡。确有“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啊!

印象中从郝山回来,还发生了新故事。

班上有几个大龄女同学(年纪稍大)轮渡过河,少女情怀,竟争先看谁能够摸到河水。把个负责安全的新合村小学石云老师急得满头大汗,狠狠地用小棒敲打着女生屁屁。顿时,她们哗哗大哭起来。

哭得是那样伤心又有些莫名其妙。成年后,我才知道这叫男女有别。嘿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