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意味着战争?
中国崛起意味着战争?
中国崛起是否意味着战争?
美国《外交政策》刊登了英国剑桥大学美国研究室主任斯蒂芬・哈尔珀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关于这一问题的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斯蒂芬・哈尔珀认为,对美国和西方来说,中国依然是它们面临的一个挑战,而非伙伴或朋友关系。约瑟夫・奈则认为,中国不像纳粹德国或者苏联,不是美国现在面临的一个挑战,而是一个有问题的国家,美国可以与其建立正常的竞争合作关系。
斯蒂芬・哈尔珀和约瑟夫・奈的讨论,代表了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能否和平崛起的深切担忧,他们的两种分歧严重的观点也代表着西方民众对中国崛起议题的矛盾的主流态度。
其实,斯蒂芬・哈尔珀和约瑟夫・奈并非立场仇中或亲中。如果硬要给二者贴上政治标签的话,那么,他们两人首先都是坚定的站在西方利益的立场之上,区别只是悲观派与乐观派而已。他们的结论之所以完全相左,原因是他们对“中国能否成功解决内部问题”的不同答案。这恰恰也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条“中国如何才能崛起”的思考途径。
斯蒂芬・哈尔珀强调,中国还在不断与内部混乱作斗争,这让它更加注重国内事务,变得不可预测。约瑟夫・奈主张,即使中国的GDP将在2027年左右超过美国,两个经济体也仅仅是在规模上而不是竞争力上相等...... 中国要在军事、经济和软实力方面赶上美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悲观的斯蒂芬・哈尔珀的潜台词是,中国内部混乱解决不成功,可能导致中国试图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乐观的约瑟夫・奈则专注于中国不具备实质挑战性,没必要担心美国衰落,毕竟美国和中国还有许多共同合作应对的难题。
的确,国内问题日益困扰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然而,中国也面临着所有国家从发展迈向发达的一道生死考验: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这些问题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处理失当的结果往往就是新的“拉美陷阱”,社会将陷入政治动荡,发展的成果在内耗中消蚀殆尽。
“拉美陷阱”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迅速的拉美国家创造出来的,但是,“拉美陷阱”现象其实西方人最有体会,只不过,西方国家挺过了这个危险期,拉美国家没能熬过来而已。
“拉美陷阱”更易理解的名称或许应该为工业化发展的陷阱。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也最早被这个问题所困扰。国内工人阶级的贫困导致社会动乱不已,轰轰烈烈的宪章运动历时就近百年,但是,庞大的殖民战争导致财富源源回流到英国社会,工人阶级实现了贵族化,社会自然稳定了。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国际劳动妇女节实是美国工人运动的杰作,不过,击败西班牙和英国获得的海权,强力独占或挤占了拉美和东亚市场,也让美国最终安度危机。拉美国家则没有了英美等国的幸运。20世纪下半叶,世界资源和市场实际已经饱和,不允许拉美地区再次通过向外部转移矛盾,掠夺外部资源解决社会危机,况且拉美地区一直也没有形成能够挑战西方的政治力量。如果单靠拉美国家内部的资源和市场,显然不能够满足工业扩张的要求,所以,拉美国家整体后天发展乏力,在无力解决的激化的社会矛盾中走向大衰退。
因此,西方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拉美的经验告诉了中国“发展为什么不能够持续”,西方的经验告诉了中国“大国崛起是如何实现的”。与拉美国家相似的是,中国正在面临“拉美陷阱”的威胁。与拉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拥有挑战西方的能量。
中国的崛起必然建立在社会和谐的基础上,毕竟没有哪一个大国能够在社会动荡不安中拔地而起。然而,中国要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保证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需要维持发展的外部资源供给和世界市场份额,更需要世界为中国提供一个相对和平而非充满怀疑乃至敌视的崛起环境。
唯物辩证法告诉了中国第三个重要的道理: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中国崛起是否意味着战争,既要看中国内部矜持的改革是否会取得成效,还要看西方乃至世界究竟把中国的崛起当成一个威胁,还是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