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评《经历农村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回顾》
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
剑锋金
看了智少俊的《经历农村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回顾》一文后,我认为他写的都是真话。没有弄虚造假,没有张大其词。但其结论我就不敢苟同了。因为,他所说的情况和我了解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他认为分田单干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是大多数群众的要求,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这使我想起了一个问题。即如何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
我认为,调查也好,亲眼所见也好,所得出的结论都未必是正确的。调查必须经过研究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调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研究。研究是为了求是。所以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实事求是。求是即是求正确的认识。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的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使社会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更快的发展。我以为这就是调查研究的目的。所以,只片面的看了一下,没有典型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
调查研究最忌片面性和主观性。如何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呢?我以为,有两种方法需要同时采用。即走马观花和下马观花。走马观花,即快速地不深入地大面积地了解一些大概情况。这样省力省时,可避免片面性。容易发现典型。发现了典型之后,即可深入下去,即下马观花了。这样就可以深入的过细的调查,了解客观实际情况,多方面了解情况,好话坏话都要听,先进的落后的,顺耳的不顺耳的都要听,耳听,目睹,心想。为了把问题搞清楚,还可以追问下去,适当的辩论几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把问题搞清楚。
充分占有材料,也就是了解事实。即实事。然后再经过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正确的政策。由于情况不同,人的思想不同,所以,你所了解的情况也就不可能一样,这就需要研究,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掌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内部的发展规律。也就是求是,求对,求正确。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大多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又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才是是。才是对,才是正确的。(这里需要有正确的立场和一定的水平)少俊见到的情况我们这里也有,但还有别的情况。它决代表不了全国所有农村的农民。不可以偏盖全。一个小的地区的情况代表不了全国,就象小岗村18户农民代表不了全国农民的意愿一样。我就知道几个生产队和少俊说的情况大不一样。比如河南省的刘庄,河北省的周家庄人民公社。我
们这里还有一个生产队,搞的较好。也比较富裕。队的干部,办事比较公道,群众威信高。那里的群众都不愿分地。在分地时成了钉子村。为了拿下这个钉子村,市里、区里乡镇(当时还叫公社)的大领导们组织了工作队,浩浩荡荡开进了这个村。他们认为,并不是群众不愿分,主要是村干部不愿分,是干部的问题,于是,把干部集中起来办学习班,另外撇开村干部,通过宣传动员,让群众无记名投票,投票结果,那么大个村子就有三四户同意分的,其余全是反对。于是工作队把党员和干部召集起来,要求响应党的号召,与中央保持一致。党员、村干部必须带头分地,其余什么事情也不用管了。干部,党员都分了地,生产没人管了。在这种情况下,才算勉强完成了分地任务。队里原来积累很多,干部们办了个工厂,过了几年,随着腐败的发展,厂子也塌了。集体彻底垮了。现在的情况是,除了个别人家富裕以外,大部分人家都很穷。其他几个村各有各的情况,有多数不愿意分少数愿意分的,也有和智少俊所说的多数的愿分少数人不愿分的,也有愿分不愿分相差不多的。总之,情况是不一样的。愿意分地单干的。究其原因也各不相同。有些是干部不团结没有搞好工作,有些是因为干部不公。还有些是村里资本主义势力过大的。总而言之,其根本原因还是干部问题。既然矛盾的性质各不相同,那么处理的方法也应该各异,主要在干部,就应该从干部入手去解决存在问题。这才是实事求是。
既然调查研究最忌主观性,那么还要不要立场呢?我以为不但要,还缺之不可。主观性是指有先入之见。带着框框下去调查,这样就最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别在研究的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毛主席说,大凡有群众的地方都有先进中间和落后三种情况。一般情况是中间大两头小,这就看你站在哪一头了。这就是立场问题。立场问题影响你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影响你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它的发展规律。
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一部分人要求分田单干,我认为那不是本质只是现象。这种要求必有其具体的各不相同的理由和原因。但这种要求本身是一种复辟倒退思想。是阶级斗争在农村的反映。正如少俊同志了解到的贫下中农反对分地,说那是资本主义复辟。 如果你站在先进群众一边,鼓励支持先进,教育、批评、鞭策落后,做落后群众的工作,并解决实际问题,就会带动多数群众甚至全部群众为集体积极劳动,这就叫抓两头带中间。促使农业进步。促使机械化、水利化的发展。促进科学种田。带动工业的发展;促使增产增收。机械化可使劳动者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剩余劳力可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养殖业,粮食加工业,付业小型工业等等,这样收入必然增加,就能过上富裕太生活。如果你站到落后的一头,鼓励落后,打压先进,那么多数人也会跟上落后的一头走向倒退。社会就不能进步,不但农业不能发展,还会影响工业不能发展。使整个社会倒退。也许粮食有短暂的提高,但从长远看,它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岗村和南街村对比,就是两个明显的例证。
分田单干的性质是一种倒退。是搞私有化。其发展方向是走资本主义。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少数人剥削多数人。又回归旧社会。所以我们不应走那条路。把公有制退到私有制,把大生产回复到小生产,是一种反动。“一分就灵”的说法,就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几千年的私有制和小生产,也没有把中国引向富强,更没有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它会有什么发展前途!只有社会主义大生产,才会有光明的前途,才能使农民真正过上不受剥削不受压迫自由平等富裕幸福生活。现在全国所有走集体化的都比分田单干的好。(当然,这里不包括卖地富起来的村庄)这就证明了集体所有制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当然,如果有人坚决要求单干,一时又难做通工作,也应该允许他们试一试。河北周庄就是这么干的。现在他们看到了集体的好了,又要求回集体。当然这也是允许的。对情况不加区别的一刀切的做法是最糟糕的做法。那是不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教条主义。是懒汉。
关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智少俊看到农民的生产劳动使用的劳动工具还很落后,但他没有看到有些地方已经使用上了大的机械。各农具厂正在大力生产农业机械。水利建设己具规模。如果一家一户的单干,那大的机械便无用武之地了。那就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了。而不是相适应的问题。任何国家任何制度,要想搞机械化大生产,都必须先搞土地集中,而后才能搞机械化大生产。我们先搞了集体所有制把土地集中起来,就给机械化大生产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时我们应该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向前发展,而不是倒回去搞小生产私有制去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问题,我认为不能机械地去认识,那是不符合辩证法的。倒底是先搞机械化再搞集体化呢,还是先搞集体化再搞机械化呢?我以为一条一块的各家各户不方便用大机械生产。也不方便水利建设和科学种田。只有集体化了之后才适宜上述的推进。资本主义也是先侵吞大量的土地之后才研发和使用大机械生产的。想等到资产阶级侵呑了农民大量的土地之后,再改变生产关系的想法,不是教条主义就是反动立场。
因为大的集体经济的生产方式并没有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是给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到了解1978年,洛阳拖拉机厂已经建成并大量生产,各地的农具厂皆能生产各种农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科学种田已经普遍开始,又集体生产多年,人们已经习惯了集体的生产方式。在这个时候再去恢复原始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就不能不说其为反动了。它并没有使社会进步,且没有前途。从总体上说,它即没有现实意义更没有历史意义。只不是过适应少数自私落后人的眼前利益而牺牲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修正主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