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英雄潮流后的时代隔膜
质疑英雄如今已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新潮。这不,最近就又有湖北一位廖先生,指出了小学教材《我的战友邱少云》至少有三处不合常识:“邱少云在战斗前被烧死,他随身携带的武器(如手榴弹、爆破筒等)在燃烧过程中为什么不爆炸?邱少云埋伏地距敌人只有60多米,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他周围的冬草也都烧光了,敌人居高临下,大白天难道不能发现目标?一个‘中午时分’就是几个小时的误差,整个潜伏部队究竟多少人,山坡的草丛能潜伏一支多大的部队?”廖老师的质疑,虽还没像他的几位“前任”那样,明确指出邱少云怎么能在熊熊大火里一动不动地趴上半个多小时,但其潜台词已一览无余。
尽管年代久远,但幸好邱少云的战友还在人世。邱少云当年的排长曾纪有听说网上这三点质疑后,这位年已85岁的老人十分激动。他回忆说,当时他和邱少云等48人于凌晨潜伏到敌人碉堡下方。邱少云手持大剪刀探雷器,任务就是扫除地雷及剪断铁丝网障碍。当天,白天雾较大,后方部队一直打冷枪、冷炮,分散敌人注意力。敌人不敢走出阵地,只能投放燃烧弹。邱少云被烧着的时候,冷枪炮打得非常紧,敌人一直没有发现他。当火苗燃着邱少云时,曾纪有是亲眼看到的,他就埋伏在邱少云身后右侧大约5米的地方。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了半个钟头,邱少云把手指都抓进土里了,自始至终没有动一下。邱少云牺牲后,曾纪有听一些战友说,邱少云把爆破筒埋在了土里,也有人说是递给了身旁的战士。“我眼睁睁地看着邱少云由一个活生生的人慢慢地被烧焦。我当时流着泪,心里难受得像刀在割。”曾纪有称,《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他的战友李元兴写的,邱少云牺牲的细节确凿属实。而文章虽然没有记录所有细节,但绝不能就妄自推测邱少云的故事是杜撰的。
我倒觉得,李元兴当年没有将邱少云牺牲过程写成法医式的检验报告,实在是一个大失误。如果不是日本人自己,以其民族特有的认真细致的作风,把对赵一曼烈士施用酷刑后的效果不厌其烦、点滴不漏地记录在案,密存于档,如今谁还会相信一个弱女子竟能扛住日寇长达八个多月的、人类酷刑史上也少有的凶残暴戾呢?(2008月4月《散文海外版》)所以,李元兴当年写作《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实在有欠这种认真精神。以至于今天,即使邱少云的战友还能站出来作证,人们是否相信烈士那超人的意志和精神,都很难讲。
但话说回来了,即使李元兴写成了专家式的检验报告,人们就能信服吗?毕竟时代不同时,这中间怕不只是细节是否详尽的问题,还有代际的鸿沟。还不只是一个代际鸿沟的问题,甚至还有理想、信念的隔膜。
因这隔膜,假如质疑可以穿越时空互动,当年的先烈们也一定看不懂我们今天这个光怪陆离、无奇不有的社会。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领导干部“三小”(即建立自己的“小圈子”,结交“小兄弟”,放纵“小爱好”)缠身?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官员动辄就贪贿几千万或几个亿?怎么那些打着“公务”旗号大吃大喝而暴毙的官员还能备享哀荣成为烈士?烈士这个光荣神圣的称号原来还可以这样诠释啊。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