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用工荒和就业难,到底哪一个是伪命题?

火烧 2010-03-1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分析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基层就业政策支持的重要性,指出用工荒与就业难并非伪命题,需政策引导与人才流动解决。

这一阵子,从报端总是看到用工荒和就业难这一对孪生儿,我都搞不懂,既然发生了用工荒,怎么还会就业难?既然就业难,何来用工荒?到底这两个命题,哪一个是伪命题呢。

政府去年的报告,提出实现1000万人就业的目标,估计到2009年底,这个目标会实现的。今年又提出实现900万人的就业目标,毋庸置疑,到年底也不会有问题的。不过,完成归完成,就业难的问题仍然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这不,仅今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就有630万人之多,如果全部实现就业,离奋斗目标还有270万人,看似完成900万人的就业目标是不太难的。然而,除了考取研究生的几十万人之外,其他学生能否实现全部就业呢,我看除了清华、北大等少数重点大学之外,其他高校签约率能达到85%就相当不错了。实际情况是,每年高校毕业生总有百万人左右难以实现当年就业。越是档次低的学校,就业签约率越低,就业的难度越大,毕业即失业的人数越多。如此算来,就业难问题不仅存在,而且比较严重。

用工荒则与就业难截然相反,是说许多工作岗位找不到人。什么岗位缺工呢,报端没有说明,专家们没有明说,倒是境外一些媒体比较直白。凡是存在用工荒的企业,大多是血汗工厂。这些企业别说大学生不去,就连农民工也不愿意在那里卖命。血汗工厂总想靠延长劳动时间和压低工人工资来维持自己的生计。他们根本不管工人死活,残酷剥削压榨劳工,以赚取高额剩余价值,来保证自己能够过上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如此血汗工厂最好早早倒闭,此类企业的倒闭,对于工人来说却是一大幸事。另有一些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好的企业,也存在用工荒的问题。这类企业招工难是因为资本家太短视,缺乏人才储备眼光,缺乏长远发展战略。一遇到经济危机就抛弃曾经为企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工人群众,自私自利,以求自保,不肯与工人群众患难与共、共克时艰。期盼工人们眷恋这样的企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类企业招工难完全是咎由自取,一点也不值得同情。

就业难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曾经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如今不再拥有就业优势。竞争对手之多,前所未有。如此境况,就业期望值实难提升,的确需要考虑应变之策了。不能过分倚重在大中城市实现就业,也的确需要考虑到基层和农村去,先就业再择业,等待何时的机会,创造合适的条件,实现人生的价值。作为国家层面来说,要为大学生们到基层农村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和条件,保证大学生能够获得与大中城市同样的发展机遇。这里有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就是干部的选拔必须为基层干部开辟顺畅的渠道,使得那些在基层奋斗的基层干部有同等机会获得晋升。就像毛泽东时代那样,不拘一格选人才。

综上所述用工荒是个假命题,有人蓄意隐瞒用工荒的真相,用心良苦,居心叵测。就业难是个大问题,让毕业即失业的孩子们伤透了脑筋,让孩子的家长苦透了心。还记得河北的刘伟吗?因为就业难而自杀,一个豆蒄年华青春靓丽的少女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每每想到大学生们毕业即失业,都让我心有余悸。我们这个社会真是人多的盛不下了吗?不是说GDP每增长1%。可以增加就业岗位100万个吗?我们每年的GDP也没有少增长呀,那么多的就业岗位跑到哪里去了,真是奇怪得很呐。

诸多问题搅得大脑发胀,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是闲愁。之所以这样说,是这种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本是肉食者思虑的事情,不是我等草民理得清爽的,所以发的是闲愁。

诸多改革过程中的社会问题,按照资改派们喜欢的说法,还得靠深化改革来解决。可是越是深化,问题越多,积重难返,陷得越深,越早呈现灭顶之灾。中国的事情何以至此呢?看来如果再不换思路,早点爬出泥淖,恐怕就真的没救了。3月10日《参考消息》刊登了一篇文章,是一个日本人写的,说中国劳动力短缺是个伪命题,读后颇有同感。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刻反思,不要动辄指责他们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在当今社会有钱就是大爷的价值观主导下,想在条件优越的大中城市获得栖息之地实在无可厚非。记得秦朝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缀耕于垄上,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借用今天的话来说,在大中城市生活工作并非城里人的专利,经过奋斗,落脚大中城市,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也算是一种追求吧,何罪之有。如果我们的政府能够制定一些政策,能够为他们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确保在基层奋斗同样可以体现人生的价值,具有同样光明的前途,我想这些“天之骄子”也会毫不犹豫地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过去不是如此吗?如果只要求他们下去,却不想或不能为他们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把晋升的渠道堵得死死的,岂不是害人终生。与其那样,还不如到大中城市漂泊,说不定时来运转,“飞黄腾达”,“出人头地”。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千千万万学子们宁肯在外漂泊,也不肯打回老家去的缘故吧。写于2010年3月14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