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亿万观众“被春晚”时代的终结

火烧 2010-02-21 00:00:00 文艺新生 1033
文章探讨春晚时代终结现象,分析观众不满与网络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强调观众自主选择与媒体垄断的转变。

亿万观众“被春晚”时代的终结  

   

央视的“霸主媒体”的精英们可能做梦也没想到,虎年的《春晚》非但没有像他们预先忽悠的那么“虎虎生威”,反而越来越有点“虎头蛇尾”了。全国亿万观众对整个春晚节目的不满与失望;对传统的当家‘小品’、‘相声’等曲艺节目的没落和颓废的不屑与声讨;对‘广告资本’对节日“祥和娱乐”的蛮横强暴的愤怒与斥责,几乎使央视这个号称影响全球春节文化市场的“春晚王牌”成了过街老鼠。  

   

至于说到我本人,真正让我感兴趣的还不是亿万观众对央视虎年春晚节目的负面反应。我真正关心的是‘负面反应’现象掩盖着的“观众被春晚时代的终结”的本质,是“网络虚拟社会泡沫”假象下的“现实社会自主选择春晚实力”激流的汹涌澎湃!  

   

社会的发展进步一定是全方位的、整体性的,而不是单方面的、局部的。近二十多年来,由于电子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超常快速普及,使中国官方与民间的文化观念水平的超常规进步,出乎于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中外所有不同肤色民族的预料。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三点八亿,比美国的总人口还多。电视机已不是一户一台了,手机的普及恐怕比微机还要多得多。这一切的发展与普及,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现实——中国开始进入了信息时代!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这跟“亿万观众‘被春晚’时代的终结”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呢?我说有,而且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盘根错节、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其根据主要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从客观的方面来分析,“亿万观众‘被春晚’”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基本改变。  

   

所谓‘被春晚’就是央视的‘春晚主动’或曰‘春晚垄断’现象。央视的‘春晚主动’又是相对于亿万观众的‘春晚被动’而言的。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八十年代的‘春晚’现状。那时,因为电视机尚未普及,互联网、手机电视等还孕育在母腹之中。几家人、上百人挤在一台电视机前争看央视的“春节晚会”是那个时代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用一句市场经济的话来说,那时的‘春晚’是最走俏的、绝对垄断的‘卖方市场’,而广大观众则是最被动的、最没有选择权的‘顾客’。  

   

除了技术设备的条件限制以外,亿万观众再一个只能“被春晚”的原因就是“节目内容选择权的被动”。我们也许还记得,一部《射雕英雄传》就被搞得神魂颠倒,万人空巷,何况春晚盛宴呢。刚从“文化饥荒”中走出来的“文化饥民”,对央视提供的“春节大餐”真的是饥不择食,不仅没有选择的余地,也没有选择的意愿与机会。  

   

导致亿万观众“被春晚”的第三个原因是他们自身的欣赏水平及欣赏对象的转型问题。央视春晚节目基本都是自创、嫁接、舶来的“新玩意”,而观众则刚开始由传统的“红色文艺”的享受、欣赏向央视春晚提供的“新玩意儿”转变。还有就是“农民主体观众群”,本来就对传统的文艺形式“消化不良”,再加上十分陌生的“文化大餐”,就更显得“高处不胜寒”了。  

   

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亿万观众这“三个被春晚”的‘被动因素’都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数字电视、手机电视、车载电视、微机电视的普及与掌握,使亿万观众这个昔日的“电视奴仆”变为了“电视的主人”。国家和地方的电子媒体的市场化运营,虽然在“有偿收视”的货币交换中获得了主动地、垄断的“霸主地位”,但是他却不得不将对电视台和电视节目的“选择权”一次性地卖给观众。这样,在技术设备以及电视文化产品的经营中,央视和地方电视与广大观众的“被春晚地位”就正好调了一个个儿,电视媒体基本都处于了“被选择”和“被春晚”的地位。  

   

生活在十分开放的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亿万人民,特别是自由地徜徉在互联网虚拟社会中的近四亿网民,几乎冲破了一切传统的物质和精神障碍,并经过二十多年的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两个“包罗万象”的“知识大学校”的洗礼,不仅掌握了对电视媒体的选择权,而且也具备了欣赏、评判、淘汰其“产品品质”优劣的水准与资格。  

   

特别是互联网博客、播客、摘客等网民“自主网站”的诞生与普及和扩大,又使民间“社会电子媒体”从事实上的观众群和评论群的总量上,都大大地超过了处于“割据”状态的中央和地方电视媒体。央视和地方电视媒体“自我欣赏”和“信口雌黄”的权威,不是受到了挑战,而是已经被民间“社会电子媒体”所取代了。  

   

从主观的方面说呢,与这些大环境和大条件的根本改变相反的是,央视和地方电视媒体,不但沉醉于自己传统的“喉舌”与“工具”的“电子媒体官僚”的高级享受中,而且依仗着自己的特殊地位,在事业单位的改革中不断将自己“市场化”,意图既保留自己的“喉舌”与“工具”的特权,又分取利益再分配的一杯羹,是主持人、编导等员工成为“电视文化豪绅”。所谓“春节大餐”的春晚就成了他们利用国家的电视文化资源,为自己、也为他人制造“文化名人”和“文化豪绅”的舞台与工厂;成了他们金钱与“文化名人”和“文化豪绅”进行交易的“期货市场”。  

   

以往的几十年,他们成功了,原因我们已经在前面阐述。今年则有点糟糕,包括“小品王”赵本山在内的“新老文化豪绅”“粗制滥造”的不合格产品春晚节目,都遭到普遍的质疑。各专业电子媒体,特别是互联网虚拟社会媒体的评判、调查等更显示出其自身的‘准权威’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而央视则显出一幅被告的状态。者能否证明:我国亿万观众“被春晚”时代终结的开始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