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关于样板戏:无论评论谁,都应当以事实说话

火烧 2010-02-21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强调评论样板戏应以事实为依据,讨论其艺术价值与文革影响,指出艺术鉴别能力的重要性,并分析文化现象与艺术修养的关系。

给狄厄尼索斯:无论评论谁,都应当以事实说话,从环境出发

   

   

   

   

洒家上网,一是学习,二是玩。对学习,洒家是认真的。玩呢,就往往以逗为主,认不得真的。

   

给阁下文章打分,其实就是逗着玩儿,分数不必当真。打分是项复杂的活计。你想啊,洒家手头又没有评分标准,那分能打得准吗?之所以胡乱给了你一个分数,纯粹是为了逗乐,给网友们的春节增加一点儿喜气。其实,你的文章写得不错。如果真的是考试,及格应当没问题。呵呵。

   

但你的很多说法,有很多洒家仍然难以苟同。下面是你昨天的帖文,我用=号隔开:

   

============================================

   

这里我就戈多会来的网友提出的问题说明几句,作为“聊聊”一文过于含蓄而没有明确表明的观点(主要不想过于伤害一部分对文革怀有深厚感情网友):

   

1、样板戏一部分作品水平不错,这是因为江青没有把所有的东西全部改掉。样板戏多数创作于文革之前,江青的工作在于把这些文革以前的文艺作品按照文革时期的政治要求进行修改。如果说江青有功劳,那就是所有的改变没有把那些文艺作品给变得毫无艺术价值。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文革的特别的政治任务的需要,那些戏剧原本就很具有艺术价值,江青的功劳与这个艺术价值没有关系,有关系的是,江青没有把这些艺术价值因为政治需要而全部抽离掉——这也是需要艺术鉴别能力的,其他人或许很难干这个。这个观点我在“聊聊”一文中表述了,但比较含蓄,所以一些网友看得比较粗略,没有看出来;

   

2、所谓经久不衰,不过是文革一大批人没有机会接触到更多高质量的艺术作品,长大后也缺乏相应的艺术教育,这批人说白了,多数没有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他们所喜欢的,充其量不过是为了怀念青年时代而已,当年“北大荒”热,属于同一类文化现象。要这些人欣赏《红高粱》,他们能够记住的可能就是高粱地里的野合。其实这个观点我的“聊聊”一文也含蓄地表达了,只是没有直接说明清楚而已。

   

3、改革开放后,艺术体制发生了改变,创作大型作品难度增加。如果没有政府的资助,其实任何学术创造都难度增加。笔者刚出版了一本专著,但是因为笔者没有科研经费,70万字花费了5年时间,个人经济损失很大。而文革期间,政府可以调集全国的精英,这样的创作实力是今天无法比拟的。

   

不知道上面的考卷能不能够增加1分让我及格。

   

==============================================

   

进一步的,就洒家认识到的问题,洒家探讨一二。

   

首先,你说,“样板戏一部分作品水平不错,这是因为江青没有把所有的东西全部改掉。”给人的感觉就是,江青在参与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起到的只有破坏作用。而样板戏中的闪光点,是因为江青破坏得还不够到位、不够广泛、不够深刻。你,是这个意思吧?但这从事实上和逻辑上是不通的。主要的体现有如下两点:

   

一、江青的艺术鉴赏力是高的。换句话说,她懂艺术。据洒家所知,江青涉猎广泛,除了表演艺术,江青文、史、哲诸方面都有相当造诣。特别是摄影,至今我们记忆里毛主席很多意气风发的照片,其实都是江青拍摄的。江青拍摄的照片,无论是从构图到用光等诸方面,都达到了专业水平。这说明江青不是不懂艺术的。

   

二、江青主观上不可能有破坏的故意。这一点,我想不需要论证了吧?

   

通过以上两点,我们知道,一个客观上懂艺术,而又不可能有破坏故意的人,就算不能为她所关心的东西增色,严重的破坏也是很难产生的。所以,你所认为的样板戏之所以还不错,是因为江青破坏得还不够,这无论如何是站不住脚的。

   

其次,你说样板戏“所谓”的“经久不衰,不过是文革一大批人没有机会接触到更多高质量的艺术作品,长大后也缺乏相应的艺术教育,这批人说白了,多数没有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他们所喜欢的,充其量不过是为了怀念青年时代而已,当年‘北大荒’热,属于同一类文化现象。”对你这段话的理解,应当是这样的吧:样板戏无非是瘸子里的将军。人们之所以欣赏样板戏,是因为他们没能找到不瘸的将军。我的理解没错吧?

   

这里,你试图分析的,仍然是样板戏 “经久不衰” 的原因,而没能否认样板戏 “经久不衰” 的事实。此其一。

   

就算样板戏 “经久不衰” 的原因真的像你说的那样,是因为缺乏好更好的作品、缺乏艺术修养更高的欣赏者,这也仍然不能否认样板戏的历史地位。所谓艺术水平高低、艺术修养高低,都是相对的。在六七十年代,党的文艺方针是百花齐放,这齐放的百花中,当然应当有阳春白雪的东西,也当然应当有下里巴人的东西。那时,强调的是群众喜闻乐见。一部作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艺术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强调与它所服务对象的欣赏能力相适应。一部作品,就算它艺术水平再高,而只要群众欣赏不了,这样的作品,在当时有一个罪名是“脱离群众”。这个罪名,你说是合理还是不合理?我想,如果你站在精英的立场上、站在学院的立场上,这个罪名当然就不合理。——精英、学院派的老爷们,是只讲艺术的,他们习惯于抚摸自己的疼痛,而在这种抚摸中,他们越发地寂寞、越发地孤独、越发的清高、越发的自艾自怜。这,是艺术应当达到的效果吗?反之,如果你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上,这个罪名就特别合理。普通百姓,由于文化水平低,当然不懂疼痛的抚摸。而当时的创作人员,为人民群众所养、为人民群众所育,理所应当多创作群众能够接受、能够欣赏、能够理解的作品。而这样的作品,当然缺少阳春白雪的高贵,却有下里巴人的亲切,你说是好还是不好?此其二。

   

由其一到其二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就拿狄厄尼索斯网友来说,我相信,你不喜欢下里巴人的东西,所以,你是带有精英气息、学院气息、贵族气息的。而那个时候的文艺,本来就不强调为你们这些人服务。那时强调让工农兵走上舞台,把王候将相、才子佳人赶下舞台。工农兵当然是你们所看不起的;王候将相、才子佳人才是你们所喜欢的。因此,你们对以工农兵为主要角色的样板戏看不起,你们有意见,是可以理解的。

   

归根结底一句话:精英们与老百姓的立场不同、标准不一。一个建议:以后请以精英的标准分析精英的作品,以老百姓的标准来分析样板戏吧。混来混去,容易南辕北辙,拎不清楚。呵呵。

   

第三,你说,“改革开放后,艺术体制发生了改变,创作大型作品难度增加。如果没有政府的资助,其实任何学术创造都难度增加。笔者刚出版了一本专著,但是因为笔者没有科研经费,70万字花费了5年时间,个人经济损失很大。而文革期间,政府可以调集全国的精英,这样的创作实力是今天无法比拟的。”对此,我觉得无法理解你的心态。你是羡慕那个时代呢,还是嫉妒那个时代?或者,你是说,那个时代政府对全面精英的调集是劳民伤财,而现在政府少有对学术创造的资助理所应当?说实话,这一段,洒家看了后,感到不知所云、一头雾水。仍然提一个建议:对洒家这样低水平的假专业人士,请把观点再写得明白一点。

   

以上胡诌,仅供参考,言不及义,请凑合着看。

   

最后,洒家得承认,你的文章,实际比洒家的写得好多了。如果你的是59分,洒家的文章顶多也就是29分或者19分。

   

   

   

 21/02/201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