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给群殴赵本山的学者们喂几片黄连素

火烧 2010-02-21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批评学者对赵本山的不实指责,指出其将文化垄断与利益共同体等概念滥用,质疑其言论缺乏依据,强调赵本山与央视合作的正常商业行为,呼吁理性看待文化现象。

给群殴赵本山的学者们喂几片黄连素

司马平邦

本山集团。

中央电视台。

垄断。

这3个词加大一起,似乎得一个“恶”的结论理所当然。

2010年央视春晚,或是因这届春晚办得差(我也没看全,马马虎虎吧),或者赵本山的作品没有打动更多人(《捐助》还不错嘛),一伙北京的所谓“文化学者”站出来对赵本山大批特批,第一批,是骂赵本山的小品伤害了所谓弱势群体,我不同意,我在之前的博文中(《我替赵本山辩护几句》)已写过,之后,再“批”――批评者显然聪明,把赵本山和央视绑在一起大批,说赵本山“文化垄断”,云云。

这样的批评,说是有策划一点儿都不为过,因为实在是批得有技巧,根本不像学者就着作品的艺术水平开骂,而是先将他们要骂的东西绑上类意识形态、粘上“强势”、“弱势”、“利益集团”、“垄断”、“民意”之类的社会性定义,骂得层次高,骂得真吓人。

下面是一段批评者的原话:

以赵本山为核心的文化集团在娱乐界已是一座不可小觑的山头,这座山之高,直接链接着央视春晚巅峰时刻,它们之间俨然已是利益共同体,央视可以通过赵本山小品获取收视率和广告收益,而赵本山也可通过春晚来推出他的新弟子……来自民间的文化集团借助央视的文化垄断,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利益双丰收,我们不仅需要警惕这样的文化垄断,更要有措施来限制这样的利益集团对民间公共文化的侵蚀。

呵,看到这段话最该欣慰的应是赵本山本人了――一个可能连高中都没有毕业的二人转演员,典型没文化的代表,居然实现了“文化垄断”,是你们太高抬老赵了还是太贬低中国的文化人了?

其实,就是拿着上面这段话,赵本山完全可以执着它到法院起诉这位信口开河的作者,在这些“文化学者”们的文字里,真的一点儿技术含量都没有,比如,说赵本山和央视春晚是“利益共同体”――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人家是“利益共同体”呢?它们是一家公司的吗?本山集团是央视的股东还是央视是本山集团的股东呢?

可能中国的“文化学者”们脑子里的文化太多了,就一点儿没有财经知识,别动不动拿什么“共同体”之类的虚词蒙观众了――再说,参加春节晚会的哪位演员又敢说自己不和这台晚会是“共同体”呢?

还有,“央视可以通过赵本山小品获取收视率和广告收益,而赵本山也可通过春晚来推出他的新弟子”,这有什么错吗?什么时候央视春晚宣布过自己想通过赵本山或者其他艺人的作品“丧失”收视率和广告收益的呢?我相信,这几位写评论的“文化学者”们,央视一定是不会让他们上春晚的,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替央视实现“丧失”收视率和广告收益的目的;又,其实赵本山想“通过春晚来推出他的新弟子”其实我也觉得商业目的太强,但这不是老赵的问题,有问题也在于央视,在于别的艺人都不能“通过春晚来推出新弟子”罢了。

最可笑的是那句“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利益双丰收”――赵本山除了艺人身份,还有本山集团老板的身份,当老板的想赚钱出名有错吗?

20世纪最后那几年,微软公司被美国有关部门起诉其垄断,几乎被法院判定分拆――从那件事上,我知道“垄断”这个词如果出现在学者们似是而非的定义上,是毫无负面意义的,而微软被起诉定义为“垄断”是经由一系更严格的法律程序和确凿的事实证据推理而成的,如此句“我们不仅需要警惕这样的文化垄断,更要有措施来限制这样的利益集团对民间公共文化的侵蚀”,若按律师的理性眼光来看,说你是诬蔑和造谣,我看也不为过。

赵本山做得很大,而且他懂得利用和央视的关系做大――但,大就有罪吗?

大就要被“警惕”吗?

大象大,大熊猫也大,大笨蛋也大。

我觉得,如果“大”者天生有罪,那么,“小”者就天生活该,似才对应合理。

其实,赵本山的“文化集团”也是所谓的“民间公共文化”,而且是颇受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的“民间公共文化”,说它是和央视结成“利益集团”来“侵蚀”什么“民间公共文化”这种说法本身就毫无逻辑。

还有位清华大学的学者发表的看法就更荒诞:

小品《捐助》的品质之恶、编剧之烂、表演之劣,更兼以一剧三广告充斥铜臭,师徒赶集式的霸占春晚舞台,被观众评论为2010春晚最烂之作,是不可质疑更改的“铁评”。可以想象,如果《捐助》不是赵本山小品,不仅不可能最后登上春晚舞台,而且根本连入围都不可能。媒体的质疑不仅未能危及这个节目,因为有总导演的力挺,也因为享有“神职”,反而使赵本山乘机向公众如此示威:反正好看不好看大家都得看。

说《捐助》不好看,一人一个看法,这我可以接受,但说其“品质之恶、编剧之烂、表演之劣”我就不同意,更不能断定它就是2010春晚的“最烂之作”,中国的那些没有一点儿理科概念的学者们爱轻易下定义、乱用你们多认识的那几个形容词的毛病可得改一改,司马平邦本人就是央视春晚的观众,我没觉得《捐助》就是“最烂之作”,也没见周围的观众哪个说它是“最烂之作”,一个清华大学的学者,就敢于站出来说自己代表了所有中国观众,“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是一进虎年人人有虎气!

鸿水先生说“对赵本山的声讨是一种民意发泄”,这句话我挺同意,“民意”嘛就有骂有捧,比如我就觉得老赵的东西不错,这也是种“民意”,既然是“发泄”就与不负责任沾边了,像吃坏了东西拉稀一样,既然这样的民意是不负责任地发泄,那些声讨的人也就失去为赵本山的小品好坏下定义的资格了。

你们还是回去先吃几片黄连素、痢特灵再说吧。

如果,你们真的觉得赵本山的东西不好,我建议,就回去自己搞一个,现在可以播出的平台很多,明年跟赵本山的比一比,说不定也能搞出人什么“酸学者文化集团”,也和央视结成“利益共同体”,搞一搞垄断呢。

否则,建议你不要动不动就挥起什么“弱势”、“强势”、“利益集团”、“垄断”这样吓人的类政治词语出来晃,看着有一种大海的感觉,想吐,中国的文化学者们还像小孩子一样有个毛病没改好,就是打架打不过时爱回家把自己的爸爸找来,那些把赵本山架上“打击弱势群体”、“侵蚀民间公共文化”这样历史耻辱台的学者们的“爸爸”就是他们用着顺口说着顺嘴的什么“弱势”、“强势”、“利益集团”、“垄断”。

拉大旗做虎皮。

还有。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几位对赵本山开口大骂的学者们,其实骂的并不是赵本山,而是他背后的央视――其实,他们骂的也不是央视,而是央视背后的体制――如果,果真,若此,我更觉得,你们今天信口把赵本山抓出来当替罪羊的做法则更恶毒,更缺德,更似打击弱势群体,至少赵本山奋斗到今天,成功来之不易来之有理,不应丧失在你们几个指桑骂槐的狂吠里,这样做,就叫利用公共话语平台和利用对公众人物的恶意攻击,发泄个人不满。

群殴是孬种,单挑才英雄。

赵本山的新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里有一段台词讲得特别好,好像正可以用来形容这几位北京“文化学者”对赵本山的“群殴”:

赵老四:你说,咱们是群殴还是单殴?

镇政府门卫大爷:啥是群殴,啥是单殴?

赵老四:群殴就是我们四个殴你,单殴就是你殴我们四个。

镇政府门卫大爷:这不一样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