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毛泽东之路”和私有化之路之比较

火烧 2010-02-2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对比毛泽东之路与私有化之路,分析两者在经济制度、发展策略及农村建设上的差异,探讨公有制与私有制的不同影响,以及对国家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

王志光  

 “毛泽东之路”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实施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采取手段逐步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允许引进资本主义制度,但大力提倡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发展和加强同世界各国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贸往来关系等等;“xxx之路”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允许引进资本主义,允许私有经济存在,反对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租赁、承包等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达到用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  

毛泽东与xxx都相信“公”与“私”的客观存在。但毛泽东主张“先公后私”,xxx则主张“先私后公”。毛泽东充分相信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比资本主义私有制更大的优越性,因此担心搞私人经济会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而只有走集体主义道路才能保证人民的共同富裕;xxx则不相信搞私人经济会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他主张和推行私人经济,相信先富起来的人们能够带动其他人也富裕起来,以便实现共同富裕。  

毛泽东相信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国原则,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强调自力更生地搞工业、农业、科技、军事,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按照农轻重的适当比例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以便逐步建成独立、民主、富强、繁荣的社会主义强国;xxx更相信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联手,依靠买办、引进外资等手段,进行“商业资本主义”,从而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以使中国迈进世界强国之列。  

毛泽东从来都是重视农村工作和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并具体制定了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步骤;xxx虽然也重视农业发展,但实践证明,由于忽视了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单靠个体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农村生产力分散,农业现代化建设难以落实,在全民经商的浪潮涌动下,农民纷纷流动到城市,造成农村生产力的破坏,使“三农”问题更加突出。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在农村经济建设方面的必须深刻反思的问题。直到胡锦涛主政以来,才开始注重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学发展,开始着手解决严重的“三农”问题。  

毛泽东实现强国的战略是采取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作为一个系统,采取“捆绑式”的,并且在这个“系统”中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解决;xxx实现强国的战略始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弱化或忽视其它领域的发展,始终认为经济搞上去了,其他方面就会跟着搞上去。实践证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形下,我国的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以及社会的许多领域间的差距急剧拉大,造成了我国总体建设水平上的不平衡,由此而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成为影响今后发展的必须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毛泽东相信,没有一个强大的人民军队,便没有了人民的一切。因此,毛泽东时代为国防现代化投入极大人力、物力和技术,使中国的国防实力增强,中国拥有了一批自主创新的国防尖端技术,一些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一批国防战略武器开始投入研发,取得重大进展,为国防现代化的实现夯实了基础;xxx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全民经商”,在国防建设上投入的精力不及毛泽东时代,也使一批军工项目下马或转向。  

毛泽东力倡“三个世界划分”以确定中国在世界的“一极地位”,通过独立自主地外交策略,最终造成作为有影响和起决定作用的大国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xxx则提倡在世界舞台上“不牵头”、“不扛旗”,搞“韬光养晦”等等,认为只要与美国建立起长期友好的关系,就能保证中国有一个较好的国际和周边环境,从而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六十年历程中:毛泽东时代傲雄世界;xxx时代韬光养晦。毛泽东时代进行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新秩序;xxx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但对社会改造多有忽视,“假丑恶”现象又开始滋生和泛滥。  

(节选自王志光著《论中国之路》(2009)第2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