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史海钩沉:同盟会暴动和暗杀
民国史海钩沉:同盟会暴动和暗杀
文/天道巍巍日月昭昭民不畏死大畏将至
“抟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锥击暴秦。”
——秋瑾烈士遗诗
自从原始公有制解体以后,尧舜禅让的事情就结束了。私有制条件下,由于任何权力都代表着私利的留恋和贪婪,再腐朽的反动统治,即使腐朽到一根指头捅一下,就会顷刻土崩瓦解的程度,都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除非用“一根指头捅一下”。
虽然后来蒋介石叛变革命,反过来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勾结起来,推行殖民化,血腥镇压人民群众,使革命演变成了封建资本官僚统治,轰轰烈烈的民国革命失败。但是,在孙中山领导下革命时期的同盟会,是在国人人皆对反动腐朽满清统治侧目却不敢动手的时候,站起来用“一根指头捅了一下”这个“纸老虎”,表面貌似非常强大铁桶江山“不动摇”的满清腐败统治,从此就彻底“动摇”顷刻土崩瓦解了。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其麾下仁人志士,慷慨赴死,可歌可泣的事迹和不死精神,维系我华夏人文道统,功在中华,彪炳千秋,华夏子孙当永志不忘,永久缅怀纪念!
同盟会是靠暗杀掀开辛亥革命序幕的。
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内,从1900年史坚如谋炸两广总督德寿开始,到1912年彭家珍炸死良弼止,付诸行动的暗杀,共50多起。虽然成功的次数不是很多,但影响十分巨大。
暗杀,是革命党一向的既定方针,是为了唤醒国人迷梦、清除元凶巨憝的有目的活动。
历史不能简单化,深入思考,方可探其究竟。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政治暗杀,作为反清暴力斗争的一种特殊方式,是辛亥革命中不可忽视的历史内容。 百年前的那一批中国的“恐怖分子”,几乎囊括了上一世纪中国的所有名人:孙中山、黄兴、蔡元培、章太炎、陈独秀、汪精卫、徐锡鳞、秋瑾、仇鳌、陈其美、陈炯明……这一批刺客当时组建了许多专职暗杀的团体,在他们的策划下,“暗杀”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开始阶段,在老一批同盟会中,都把暴动和暗杀,列为革命必备的两种方法。
同盟会认为:“民不畏死,则(反动派)大畏将至!”,就是人民必须以暴力革命推翻反动派统治,因为一切反动派都是用法治武力警察黑暗国家机器武装到牙齿的衣冠禽兽,一切反动派都是说一套作一套的,都是口头上满嘴“仁义道德博爱”,而实际上一肚子男盗女娼的残忍无比的屠杀暴力主义者。人民只有不怕死,才能不死。而只要人民怕死,只要对反动派抱有任何幻想,反动派就能苟延残喘,人民就活不成,或生不如死。
蔡元培、吴樾、宋教仁,包括孙中山(惠州起义前他亲派史坚如去广州进行暗杀活动)无不如此。就连黄兴这样的革命党首脑级人物,也几次想亲自去施行暗杀,最终皆为手下所阻而已。
黄兴说:“革命与暗杀二者相辅而行,其收效至丰且速。”
老同盟会员认为,当时的人民,尚未觉醒。革命党对清政府,心欲去之而力不足,只能用暗杀加暴动,双管齐下。而炸弹、手枪、匕首,种种强力而导致的对清朝达官巨吏的暗杀,第一容易成功,第二腐朽统治下人民生不如死,青年学生频频自杀,各界自杀的人很多,只要能够很好抚恤烈士家人,招收死士比较容易,暗杀者本人可享“光荣名誉”,献身革命比无谓自杀要有意义得多。第三能促成下层民众觉醒,第四可促进社会“进化”。 第四,满清腐朽统治不得人心,所以不断花钱缝制高级料子军装装门面,其八旗兵表面毛呢衣褶鲜亮洋洋枪洋炮,吓唬人民,实则毫无斗志,所以暗杀时成功几率很高。第五,军营等级森严,军官腐败不堪,卖官鬻爵,底层汉兵皆是百姓子弟,常受欺压,早已对满清政权心怀刻骨仇恨,伺机倒戈,若组织得当,可以里应外合。(人们往往误以为反动派拥有强大的军队,而越腐朽的反动派也以为惟有靠强大军队能够维持自己荒淫无耻的统治。其实,丧失道义人心基础的王朝拥有的军队越强大就灭亡越快,强大军队是腐朽王朝为自己掘的坟墓。因为士兵也是人,一小撮腐朽的反动分子根本无法控制人数庞大早已对满清政权心怀刻骨仇恨,伺机倒戈的军队。辛亥革命就是满清军营的士兵起了主要作用才成功的。详见附文武昌起义经过)。
更进一步,暗杀过后,清政府必然大行压制杀害手段。如此大的反动力,会愈加引起人民更强烈的反抗。
革命先行者们研究过后,总结出一条规律:
革命之先,暗杀可以广播火种。
所以,陶成章、胡汉民、章太炎、汪精卫、陈天华、秋瑾等人,皆对暗杀手段加以推崇。
秋瑾二句诗,更激励过无数仁人志士慷慨赴死:
抟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锥击暴秦!
当时,著名的“暗杀团”,大概有七八个:军国民教育会所属的暗杀团(黄兴等)、上海暗杀团(光复会,蔡元培等)、北京暗杀团(吴樾等)、同盟会东京总部暗杀团(方君瑛等)、支那暗杀团(刘思复等)、成记洋货店(李应生等),以及京津同盟会(汪精卫等)以及陈独秀在安徽的“岳王会”,等等。
在这些暗杀行动中,较著名的“恐怖事件”有:
1904年,吴樾两度谋刺陆军部尚书铁良未遂,后于1905年9月,在北京弹炸五大臣,以身殉国,孙中山赞“浩气长存”,柳亚子赞“吴樾一击,鼠首未殉,而鸾翮先铩,至今读者酸鼻”。这位时年26岁的“恐怖分子”吴樾,威力不亚于另一颗更大的炸弹,它鼓励革命党人把暴力直接诉诸于专制独裁者的肉体。
汪精卫与黄复生、喻纪云、陈璧君等多人组成的北方暗杀团,专以慈禧、端方、载沣等人为暗杀目标,策划多起暗杀计划。
1907年7月,徐锡鏻在安庆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毅然拔枪,连发七弹,射杀巡抚恩铭。次日,徐烈士被斩首剖心。中山先生题曰:“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
1900年,史坚如的暗杀小组挖地道进入两广总督府底下,内置炸药200磅,谋刺总督德寿。一声巨响,督府坍塌,烈士被捕。史烈士就义前坦白:中国专制如千年破屋,必须彻底推翻!
1910年前后,刘师复、陈炯明等人在广州组织暗杀团,多次谋刺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
1904年,仇鳌等人在长沙组织暗杀团,多次谋刺陆军大臣铁良。
1912年川籍党人彭家珍亲赴北京,到禁卫军头目良弼官邸,掷弹庭前,与良弼同归于尽。
1911年4月,温生才借广州飞机飞行表演之机,怀揣五响手枪,计划暗杀李准,连发四弹,打死的却是副督统兼广州将军孚琦。后被捕从容就义。
1911年8月,李沛基暗杀组刺杀新任广州将军凤山。
暗杀作为辛亥革命的手段之一,是一份很值得后人回味的宝贵遗产。首先,人们在传统印象中,暴力暗杀是恐怖行为,是草莽武夫之作为,而辛亥年间的赴死义士,基本是文人学士;其次,中国人素来以为南方人秀弱,不如北方人威武慷慨,辛亥年间的暗杀烈士,70%以上都属于南方人士;再次,一般的成见,以为走入暴力的,多为底层贫民,是暴民革命,而辛亥年间的烈士,绝大多数出身富家,并且多数为海外留学归来优秀专才。这是一个很奇怪现象,但仔细思考,便也不再奇怪。
蔡元培痛恨清廷的腐败,迫切期望革命党人的反清早日成功。鉴于孙中山领导的起义一次又一次遭到失败,他决心改变反清的斗争手段。1904年春,由他发起在东京留日学生中成立了秘密暗杀团光复会,图谋从暗杀入手,推进反清革命。在急于求成和对腐败清廷的愤怒情绪推动下,不少留日学生都乐意接受这种反清的革命方式。
光复会最初选择会友极其严格,会内制度亦极严。会员彼此都不相识,只有在共同参加多次会议和秘密工作之后,才互相知道是会友。新会员入会时,必须选一极秘密的地方举行仪式,并要刺血和对天发誓,表示革命的决心。光复会成立后,首先致力于扩大组织,为武装革命做准备。
附文武昌起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29003.htm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清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发动起义。革命党人的活动被湖北当局察觉,处处提防,再加上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起义延期。
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等,秘密泄露。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情急之下,革命党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
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29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领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相关文章
- 郭松民:《让子弹飞》---辛亥革命的尴尬
- 宪之:辛亥革命的“光荣”与湖南农民运动“糟得很”——中国精英鼓吹“妥协”并不“光荣”
- 北京日报社社长: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 贺济中:毛泽东与孙中山
- 虚无吧,虚无100年仍还是那段历史!
- 辛亥革命、己未革命,是革谁的命?(1905—1921)--试论中华幽燕大陆仁性文明同欧美海洋理性文明在中国海疆的猛烈碰撞——纪念毛泽东120周年华诞(下)
- 辛亥革命、己未革命,是革谁的命?(1905—1911)——试论中华幽燕大陆仁性文明同欧美海洋理性文明在中国海疆的猛烈碰撞——纪念毛泽东120周年华诞(上)
- 辛亥百年话共和
- 高度警惕2011年
- 罗老师又翻车了,这次是因为“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