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学习一篇文章--谈“淮安学延安精神做法有典型意义”

火烧 2011-02-13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探讨淮安学习延安精神与周恩来精神的结合,分析其典型意义,指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联,强调生态市建设与百姓幸福指数同步提升的重要性。
学习一篇文章
           --谈“淮安学延安精神做法有典型意义”


    古人有句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句话跟其他许多东西一样都被颠覆了过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就详细地列出了思想道德等等方面被颠覆的八条荣与耻的内容。
    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我觉得很令人难堪的“八荣八耻”呢?
    看看内容就会知道,这是因为现在许多党员干部还有领导是以耻为荣的。
    这就是:时代不同了,一切都颠倒;小人恃无恐,坦然走邪道。

    在14号的《淮海晚报》上有一篇题为《淮安学延安精神做法有典型意义》的报道。看到这个标题我就笑了,扔到一边之后还是又拿起来看了一遍。看过就更好笑了。
    因为我就是淮阴人,而且也碰巧知道“延安精神”和“周恩来精神”。

    为什么会好笑呢?
    因为太滑稽,有点象小品。
    延安精神是什么?
    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前者不怕你封锁,后者是力量的源泉。
    延安精神是在敌人的军事,经济,文化全面封锁的严酷环境中炼成的,是革命胜利的保证。
    总理的精神是什么?
    是为人民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支撑起来的伟大精神。
    这两个精神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被压迫被奴役的人民大众。
    我们先看延安精神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尽管数十年的实践早已证明这是我们战胜敌人,克服困难,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法宝,但思想解放以后,还是被“借鸡下蛋”“筑巢引凤”的政策所代替。数十年前被批得臭不可闻的卖国性质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想成了主流,有奶就是娘。于是开门揖盗,把偌大的中国变成了外企加工厂,不但提供贱价的宝贵资源,而且向资本家提供由原来的国家主人工农知识分子组成的廉价劳动力。
    当年被毛主席领导的中国人民打得“夹着尾巴逃跑了”的帝国主义,现在又夹着皮包回来了。因为那些所谓“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人们遵循着发展的“硬道理”,喊爷叫娘地请求他们继续盘剥中国的劳动人民,自己也从中分得一杯羹。
    “艰苦奋斗”就更是笑说了。为什么呢?因为不合时宜。
    外面那些穷奢极欲的事情不去说了,就说此地。
    人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们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刨掉主干道上很好的路灯,全部换上与北京长安街上相仿的景观灯,据说万余元一杆。第二把火挖掉了大块行道砖,全部重铺小块新道砖。第三把火换掉了两淮路上已经长成型的银杏树。第四把火统一制作路边店的招牌。
    在改造淮海东路时,先是在中间用花台做隔离带,后来又有人说不好,据说还组织人特地到国外去“参观学习”,没几天的时间又全部拆光。
    搞这些事情的材料和施工队是哪儿来的,则是众说纷纭。我没有调查,不好瞎说。
    为了“节能减排”,大约在前年的八月,国家对于景观灯,造型灯就有禁令:非节日禁开。我们是不予理睬,每天灯火通明,流光溢彩。
    我想起了八十年代有位胡领导提出过“有水快流”,一时“玩命地干,拼命地玩”和“吃光,用光”之类乌七八糟的口号甚嚣尘上。于是立刻兴起了对树木森林的乱砍滥伐,对矿藏资源的乱开滥挖。当时我跟老师们骂过:作作好死么?
    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成于俭约,败于奢靡”。
    放眼全国,解放了思想的人们没人理这一套,更是把领导他们夺取政权坐江山的领袖的苦心告诫丢之脑后,一任自己的私欲膨胀,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于是腐败便如洪波狂涛决堤而出,泛滥四方,终于“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新世纪之后,胡总书记又重提“两个务必”,并将之列入“八荣八耻”:“艰苦奋斗光荣,骄奢淫逸可耻”,对党员干部进行启蒙教育,以图唤回他们的良知。可惜为时已晚,早已无牢可补。
    因为这时已经根本没有人再认为艰苦奋斗是光荣的,骄奢淫逸是可耻的。而且正相反,前者成了思想僵化保守的呆子,后者才是紧跟形势的时代宠儿。
    在私有化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但不协调,而且其实也根本不可能。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不允许。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实质就是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用眼前最少的成本去赚尽可能多的利润。想一想,当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话,市场经济还能存在下去么?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其实就是“赌场”。
    “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是什么意思?就是用各种花样刺激你头脑发昏,然后掏钱。
    一栋大楼,甚至一个小区,几年、十几年,有地方才一年就拆了,原因是“改变规划”。媒体报道说在资源浪费和制造建筑垃圾方面,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办公楼之富丽堂皇,开会出行的排场之大,出手之豪阔恐怕举世难匹。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公务员的公款消费能达万亿,而且能随心所欲?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政府机关会一掷数万、十数万、数十万地花钱请客来完成开会的指标,好到年终评奖拿钱的?许多物价的飞涨,究其原因来,公款消费就是强大的动力之一!
    这里面有一点“艰苦奋斗”的意思么?
    现在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有意思么?不要说“全心全意”,就是三心二意,甚至哪怕你就不为人民服务,只要不用强权剥夺老百姓的合法权利,不想出一些借口去侵扰他们的正常生活,不要抢他们饭碗,不要强迫他们搬来搬去,不要涨这个价收那个费,让他们能安心地工作,学习,放心地饮食、购物、睡觉、看病、出行...总之,如能相安无事,让他们安安稳稳地把小日子过下去,也就谢天谢地了。
    前些时《中国广播网》12月24日报道说:郑州市南华小区居民向该市规划局送了一面锦旗,上书“为人民币服务”几个大字。 而此前,江苏无锡打工青年周力向当地劳动监察机构送了“不为人民服务”的锦旗,河北磁县村民向某基层干部送了“违法乱纪先锋”的锦旗......
    这是锦旗,还是镜子?
    新闻读报曾谈了上海出台了新政策:土地使用期满无偿收回。引起大哗之后,又说人们是“误读”了。为什么会“误读”呢?真的是“误读”了么?
    现在有些人提“周总理精神”几个字,简直就是对总理的亵渎。
    我们这儿是怎么学习的,又有什么“典型意义”呢?
    报纸上介绍:“把学习延安精神和宏扬周总理精神相结合,并且转化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是淮安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特色”。
    还说:“坚持以“三看”来检验淮安科学发展的成效,即看天空蓝不蓝,流水清不清,老百姓口袋鼓不鼓。切实注重打好生态牌,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十二五’发展提出了‘总量翻一番,财政超千亿,建成生态市,全面达小康’的奋斗目标,…”
    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是学好了:不但延安精神学到了,总理精神也宏扬了,而且连科学发展观也落实了。逮到老鼠就是好猫。
    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经济发展体现在哪儿呢?
    就体现在“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总量翻一番,财政超千亿,建成生态市,全面达小康”。
    “具体举措”是什么呢?从人大优秀议案可以知道,主要就是开发。
    “总量翻一番,财政超千亿”,很好。但是,这跟百姓有什么关系呢?
    GDP年年都在增长,物价更是朝三暮四,公务员的收入是水涨船高,只有老百姓的小船被下了锚,高不起来。如果百姓的收入不能同步翻,你总量翻再多的跟头意义又何在?所谓“老百姓幸福指数”就是空话。这是用“人均”解决不了,也掩盖不了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句:“力争实现经济发展与老百姓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他们居然说“力争”!叫人奇怪。
    不知道这个“力争”是什么意思,谁跟谁争?反对或妨碍“经济发展与老百姓幸福指数同步提升”的阻力是什么?从何而来?因此,“老百姓口袋鼓不鼓”关键是在这个“力争”。
    公务员的工资待遇无需“力争”已经翻了一番还多,逢年过节的红包不知翻没翻。事业单位和工人的工资什么时候能翻上一番呢?
    我想提醒一下领导人:事业单位的工资调了几年,根本没增加一分钱。他们的退休金连公务员和教师的一半还不到。
    工人的退休金要调就是10%,百十块钱,每次媒体都用大标题宣传。公务员们却是不声不响几百几千地调了上去,悄悄地干活。
    如此调法,是加剧两极分化,还是缩小两极差距?
    莫非这就是“学习‘延安精神’”、“宏扬‘周总理精神’”的“典型意义”之所在?
    因此,那句“坦荡荡,常戚戚”的老话现在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地改上一改了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