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23岁副局长的本质并非仅是质疑年龄问题
我不得不承认,有些朋友的辩论技巧是十分高明的。把公众对80后副局长质疑的本质归结为对年龄的质疑,然后无论是真正的质疑方还是“余则成”方,都会走向一个错误的结论:年轻就不能承担重任。
能否承担重任与年龄大小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虽然8岁当皇帝小了一点,但23岁做一个县级市的副局长,如果仍然不合格,肯定不仅仅是年龄的问题。将焦点集中在23岁,真正的质疑方必然走向错误的结论无疑,因为这样争论的结果就由“能否胜任”转向了“23岁是否合适”,而23岁干什么都有成功的例子,何况是一个县级市的副局长?“余则成”们自然也乐此不疲,不断重复23岁绝对不能担任副局长的观点,而不是去举出其可以胜任此职位的证据(高度怀疑有这样的证据),这样可以自己的同仁及时批驳自己的错误,通过自己的无所谓的“名誉损失”来换取本方集团的彻底胜利。高明!不过支持23岁可以胜任副局长的人还算客气,总算没有祭出“县长把他83岁的老爹请来做副局长就能胜任了”之类的杀手锏。
程序无可质疑,如有关人士所言,“符合相关规定”。当然也有人提出质疑,如不符合任职年限的规定等,但我认为这方面的争论还是会堕入“23岁陷阱”,因此不想再这里纠缠。擒敌先擒王,质疑人士应当抓住对方的要害,一击致命。按对方的设计思路去辩论,你必输无疑。用长矛对准敌方的长矛,胜负各半。用腹部对准敌方的长矛,输定了。用长矛去寻找敌方的背部,是稳操胜券的办法。很不幸,这个战略被敌方掌握了,所以贬“23岁”派基本失败了。
该次任职有问题的要害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相关人员特别优秀的证据是什么?这是破格或越一级晋升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本次任职连程序也不那么“符合相关规定”;二是能否胜任?这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有联系,但不是必然的。因为在一个岗位特别优秀不能必然得出在另一个岗位也特别优秀的结论。负责干部管理的组织部门必须对这样的问题有一个肯定的结论,然而答案是“不好说”;三是相关人员的社会关系。这并非仅指家庭背景。这方面闹得乌烟瘴气。有位人员称“还没男朋友呢”、“可笑”,结果网民们说“可以有”,而且找到了有男朋友的证据。是否此地无银三百两?有人追问,却没人追答。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并不十分重要,因为没有什么标准来断定某位男士是否是某位女士的男朋友,这是一个十分浪漫的问题,不适合拿来做严肃争论的。但是在问及社会关系的时候,仅回答家庭背景,显然是回避了某些同样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人得道,全族升天的例子,并不鲜见。现在已经过了父死子继的时代。至少三代以内直系及旁系血亲、姻亲的关系得讲一讲吧。
三个关键问题均不回答,或语焉不详,以此来回击多疑网民们的质疑,显然是不足了。但把焦点引到“23岁”上,然后再讨论甘罗、周瑜、林彪等人的问题,做出一个关于甘罗等三位同志任职的通知,并以此让多疑的朋友一时难以作答,想必可以达到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