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法则2.0
生存法则2.0
千里烟波
1. 前言
起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恐惧. 由于经济全球化, 很难有人能够逃脱这场危机的影响. 现在是人人自危. 企业效益下滑, 职工失业, 生存问题正在逐步逼近我们. 从前灿烂夺目的资本主义文明如今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回顾历史, 我们或许会说, 这不过是人类发展的周期, 我们有能力有信心解决眼前的问题. 是的, 在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之后我相信我们能够渡过这场危机. 但是, 解决眼前的问题不能为未来埋下隐患, 否则就没有解决问题而是再次掩盖问题, 就象解决前一次问题所做的那样. 其实, 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发现问题的根源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发展中有问题很正常, 但是如果发展中出现如此重大的问题很显然就不正常了.长期以来, 资本主义就是用正常的问题来掩盖那不正常的问题. 资本主义用市场经济作为借口, 掩盖资本掠夺的本性, 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资本主义发动战争, 破坏环境, 掠夺资源, 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就是要铲除资本主义, 但是不幸的是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是资本主义的重大胜利. 如今资本主义如入无人之境横行全球.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一统天下. 有谁能够遏制资本的魔性? 没有. 看来, 资本主义不是要做最后的垂死挣扎而是要永远称王称霸. 中国的改革开放全面印证了资本主义的胜利. 中国人彻底抛弃了共产主义理想. 中国人在资本主义的熏染之下彻底变成了经济动物, 彻底理解和接受了资本主义的丛林法则. 我们与狼共舞, 跳着优美的资本华尔兹. 资本主义应当为此欢呼. 除了资本, 如今我们还有什么? 难道从此就真的只能是资本当道? 人类的未来就此终结于资本之下? 如今的人们不再有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离我们远去. 在没有理想的日子里, 大家过得可好? 失去理想, 我们重新回到黑暗之中. 在矿难中丧身的矿工们, 你们不幸葬身于那没有理想的黑暗的坑道, 你们走好! 春运中的农民兄弟们, 你们奔波于一条没有理想的铁道线上, 你们辛苦了! 失业的工人大哥, 你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职业, 你们同时失去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权利, 你们保重! 三鹿奶粉是抛弃理想的恶果. 贪污腐败是埋葬理想的结局. 如果重新举起共产主义大旗, 如何? 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证明了红旗是打不了多久的. 那么, 我们的理想在哪里? 人类的出路在哪里? 这, 就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愿意就此问题作出个人的回答.
本文将探讨人类及人类社会的本质以及支配人类行为的基本法则. 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并进而展望未来.
2. 生存法则1.0
2.1 生命的起源
生命是大自然的杰作. 按照耗散结构的观点, 生命是远离平衡态系统的自组织结构. 这种自组织结构天然就具有一种渴求生存的愿望. 任何来自外部的死亡威胁都与这种自组织倾向相违背. 因此, 求生存就是生命的一种本能. 这种本能是一种自然属性. 这种本能不仅体现在单个生命体中, 它还以物种繁衍生存的方式表现出来. 物种繁衍生存延续是由遗传基因来完成的. 所以, 生命求生存的本能就存在于基因之中. 这种本能代代相传, 从而实现生命的延续. 这种方式实现了生命的阶段性发展和连续性发展的统一.
生存本能还外在表现为对生存环境存在一种警惕性和恐惧感.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表现. 同时, 由于自组织的倾向, 生命还呈现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它的极端表现就是贪婪. 贪婪地为自己的发展扫清一切障碍, 贪婪地发展自己, 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由此可见生命的复杂性.
人是一种生命. 求生存也是人的一种本能.人也天然地对生存环境有一种警惕性和恐惧感, 并且, 人也有贪婪的本性.
生命来自于自然界, 我们不能说生命是善的或是恶的, 我们不能说贪婪就是恶的. 善恶和贪婪的判断属于价值层次, 是社会中的概念. 因此, 我们不能说人之初性本善或者人之初性本恶. 人之初本性无善恶.而对于贪婪, 如果说贪婪金钱, 那么我们的价值判断就是恶, 如果贪婪地学习知识, 那么, 我们的价值判断就是善. 但是, 两种贪婪都是生命发展的一种倾向. 所以, 贪婪本身并无对错, 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我们才能在价值层次上作出判断.
生命来自自然, 所以, 人天生就有生存的权利. 谁都无权剥夺. 所谓天赋人权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吧. 并且, 生命生而平等. 生命并没有高下之分. 所谓的人人生而平等大概也是从这里来的吧.如果我们真的如此理解, 那么, 人类社会早已会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了. 不幸的是, 当一个人从他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时, 他将不自觉地站在他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 因为人有贪婪的本性(这里的贪婪不是贬义的. 这里的贪婪是中性的, 指的是人的思考倾向), 所以, 要想站在绝对公正的立场上排除考虑自己的因素来考虑问题就很难做到了. 由于生存的本能, 所有对己不利的因素将全部被排除在思考之外. 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人都是自私的. 这样, 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 例如, 谎言就是一种下意识的自我保护. 阶级立场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真正的公正恐怕很难见到. 在这种非公正的情况下, 所谓的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只能是一种幻想.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这种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冲突之中展开的. 人类历史的复杂性完全可以在人的本性中找到逻辑答案. 所以, 人类的历史是人的本性的发展史, 是人的本性的冲突史, 这一冲突还没有完结, 还将在历史中继续展开.
如果世界无限大或者只有一个生命, 那么, 它的发展空间就是无限的, 就不存在着冲突问题了. 但是,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2.2 生命系统
生命是多样的. 经过亿万年的演化, 生命系统在地球上形成. 生命和生命碰撞. 在相互的接触和各自的求生的竞争中, 最终形成了一条生命系统的食物链. 达尔文的进化论很好地描述了这样一种生命系统. 由于空间的狭小, 不同的生命最终是会相遇的. 那么, 当两个生命相遇时他们怎样来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大自然给出了答案. 那就是弱肉强食, 适者生存. 这就是著名的丛林法则. 我把这一法则称之为生存法则1.0.
这一法则适用于地球这一生命系统. 经过亿万年的演化, 这一法则已经成为生命的永久性记忆. 它以遗传基因的形式留给每一个生命.
由于生命的多样性, 生命和生命之间自然就产生差别. 这种差别表现为强弱之分.
2.3 丛林法则的反馈特征
现存的生命系统是强和弱的搏弈结果.
食物链中的强者以弱者为食物. 这就是弱肉强食. 但是, 获得食物并不是没有代价的. 弱者并不会主动成为强者的食物. 如果强者没有足够的能力是不能存活的. 同样, 如果弱者没有足够能力避开攻击也不能够延续.
如果两强相遇则强者胜出.
弱者的逃避行为和强者之间的食物争夺战刺激着强者向更强大的方向发展以有机会获得食物.
弱者亦发展出自己的招数以尽量避免灭顶之灾.
强者愈强.因为它可以凭借其强大获得更多的食物, 使得生存的机会增大. 这体现出一种正反馈特征. 但是, 如果过于强大, 最终导致食物的短缺, 则强者就自我毁灭了. 这样一来, 弱肉强食的正反馈就是短期行为. 从长期来看, 为了生存去追求强大从而成为强者, 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相反的. 强者最终毁于自己的强大. 这是意想不到的. 这就是适者生存的结果. 适者生存是一种负反馈, 它是对弱肉强食的正反馈短期行为的抑制, 它是一种长期效应.
对于弱者,除了发展各种生存技巧之外, 它的策略就是以数量取胜, 是另一种强大, 以保持物种的延续. 但是, 如果数量太多就落入另一个食物缺乏的陷阱. 就会集体死亡, 这是对强大的背离.
所以, 弱肉强食体现了短期的正反馈, 而适者生存体现了一种长期的负反馈. 这是一种非线性特征.
丛林法则体现了一种短期和长期行为的结合. 正是由于这种正负反馈作用的相互结合, 生命系统才有可能达到某个平衡点. 所以, 我们看到大型动物的数量和小型动物的数量呈现出一种比例. 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数量也呈现出一种比例.
2.4 强与弱
如果暂时单从个体上来看, 强和弱是不难区分的. 但是, 如果引入数量的因素, 则强和弱的地位关系就不一定了. 如果再引入(智力)技巧的因素, 则强和弱的关系有可能完全颠倒. 所以强和弱完全是相对的. 强和弱是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而不能以某一项指标来衡量. 没有绝对的强者, 也没有绝对的弱者.
在强和弱的搏弈过程中, 强者的取胜概率一般来说较大, 但是也不是百分之百能赢. 所以, 强和弱之争这一你死我活的搏弈没有百分之百的赢家. 否则, 这个世界就不精彩了.
在进化的过程中, 强和弱你消我涨, 由丛林法则来决定最后的赢家. 且慢, 准确地说, 由丛林法则来决定本轮竞争最后的赢家. 至于以后就不好说了. 所以, 在丛林法则的意义下没有最后的胜者.
因为进化的过程是持续进行的,所以谁都不能声称自己是最后的赢家.
强和弱的竞争关系使得生命世界多姿多彩.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是残酷的多姿多彩, 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多姿多彩.
2.5 丛林法则的适用范围
丛林法则的适用范围是生命的捍卫生存的阶段. 以生存为第一目的, 则必采纳丛林法则. 如果摈弃丛林法则则生命将不复存在. 所以, 有什么样的目的就有什么样的法则, 反之, 法则是为特定目的服务的. 自然界的食物链系统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2.6 生命的高级阶段
人的出现是生命的高级阶段. 人无论在体力视力听觉速度方面决不是强者. 生命在各自的发展方向上进化. 人选择在大脑这个方向上进化. 最终, 人类由于大脑的发达而成为赢家. 人类战胜毒蛇猛兽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 人成为生命世界的强者. 但是, 人的生存问题是否就此解决了呢? 没有. 因为人类很快就发现了新的敌人: 人类自己. 人和人之间的竞争在长久的时间内和广阔的空间上展开, 直到今天还在继续.
作为敌人, 那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是为生存而斗争. 因此, 再熟悉不过的丛林法则就被延续使用.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就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 毫不奇怪, 丛林法则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今天如果谁声称彻底放弃这一法则, 则等待他的就是死亡, 不会有其他结果. 请注意, 这里我所讨论的丛林法则丝毫没有贬义的意思. 在本文中丛林法则是一个中性词.
2.7 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
当人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人和其他动物就区别开来. 认识和理解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十分重要. 如果不能理解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则不能理解人的发展方向, 从而就不能摆脱人的动物的特性并发展成为新的阶段上的人, 从而实现人类发展的本质上的飞跃.
现在看来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有很多很多. 你可以说人有语言, 人能够制造工具, 等等. 最流行的说法是劳动创造了人,人会劳动而其他动物不会. 的确,现代社会和动物世界有着巨大的差别. 如果要从这种差别中获得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则实在是太困难了. 回答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从人类的发展史中去找这一区别.
很长时间人和其他动物有着同样的食物获取方法: 采集食物. 当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则人类和其他动物就产生了巨大区别. 这一变化大约发生于一万年前. 由于生产,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就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生产食物是所有其他动物都不会做的事情. 但是, 仅仅是生产食物还不足以说明它就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 生产食物至多是人在某一方向的独特进化.它并不能直接产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变化. 生产得多只是说明他获取食物的能力强, 仅此而已. 但是, 当人们把生产的产品用于交换时事情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交换, 这一改变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行为才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
2.8 交换
交换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 交换关系是人和人之间的核心社会关系.
当人从采集食物变化为生产食物后, 由于交换, 人和人就组成了一个社会. 如果某人退出生产回到原来的采集食物阶段, 那么, 他就不属于人类社会成员了. 所以, 从采集变为生产是不可逆转的过程. 人类已经不可能回到那洪荒年代重新和猛兽为伍了.
交换在本质上是一种联合, 是一种智力上的联合. 通过联合, 人的能力大为增强. 本来一个人做不了的事情, 通过交换由十个人帮你做了, 而且是十个脑袋帮你做. 因此, 你的能力就不是你一个人的能力了, 你已经具有了十个人的能力了.交换是一种放大器, 它把人的能力迅速放大. 通过交换人类迅速发展, 从此动物世界对人类社会望尘莫及. 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的距离迅速拉开.
我们不知道第一次交换发生于何时, 但是那第一次肯定存在. 第一次交换肯定是和平的. 人类社会的真正诞生应该就是从那一次开始. 交换是人类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 它是一种突变. 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社会中, 人的生存就不再是简单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 这时的生存是指人类社会中的生存. 它赋予生存社会学意义. 社会中的生存比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
这种内涵包括基本生活,社会地位,尊严,自由等等. 生存内涵的扩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 而交换为这样的人类生活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实现方法.
交换不仅仅是能力的放大器, 它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它第一次在历史上否定了丛林法则.它体现了一种其他动物从未有过的经验: 和平.
但是, 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交换的内在目的仍然表现为希望通过交换成为强者, 而这一目的的背后就是生存问题的困扰. 生存能力则以利益多寡来衡量. 人类社会中的利益搏弈最终是以增强生存能力为目的的.
因此, 交换深深打上了丛林法则的烙印.
交换之方式和成功与否取决于交换双方的力量对比和交换意愿.
如果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则一方很有可能掠夺另一方. 如果实力相当则交换可能趋于双赢. 即使是双赢, 双方还是要等待下一次机会. 到那时看情况再说.
实际上, 交换在某种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丛林法则. 使原来的丛林法则从吃与被吃发展成为吃一部分或者被吃一部分并且伺机而动. 这就是现今人类交换的基本面.
所以, 人类的交换中夹杂着尔虞我诈巧取豪夺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尽管如此, 交换仍然是一种历史进步. 它把人类带出了动物世界, 使人类有机会走向未来.
交换的初级阶段就是原始的丛林法则. 部落之间的战争, 古代文明之间的冲突, 都是初级阶段的表现. 每一次的战争都是一次生死考验, 都是一次丛林法则的实践.
交换的中级阶段就表现得文明多了. 国家的建立, 法律的确立, 伦理道德的推广,使得交换似乎远离了丛林法则. 但是, 我们知道, 交换都是有代价的. 回顾丛林法则中的强弱关系, 我们知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交换的价格就是和平的价格. 如果在这个价格上成交则和平, 否则就选择战争.
实际上我们还没有摆脱丛林法则的深刻影响. 经历了亿万年并且刻在我们的基因里的丛林法则不是那么容易就摆脱的. 它呈现为一种巨大的历史惯性把我们牢牢固定在这一阶段. 交换在这一阶段实质上是交易.
我们正处于交换的中级阶段. 谈到交换就不能不谈到货币. 货币和交换密切相关.
2.9 货币
人类的最伟大的发明应该是货币了. 货币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系统. 供需双方通过它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从而使交换能够顺利进行. 没有货币,无法想象如何进行交换. 然而,以金钱为实体的货币在人类社会中却异化为另一个人类的大敌. 金钱代表了财富, 代表了生存的能力. 因此, 对强者的追求自然就表现为对金钱的追求. 这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悖论. 一方面,人类高度依赖于货币这种信息系统,另一方面,人对金钱的追逐是如此的疯狂, 它已经沦落为强者的帮凶. 我们看到, 这个帮凶在私有制和公有制社会起着同样的作用.
2.10 私有制
伴随着交换的产生,私有制也应运而生. 应该说人类社会是从私有制开始的. 在此之前,人类还处于动物世界的阶段. 私有制的诞生有其积极的意义. 私有财产的确立意味着个人的生存能力有扩大的趋势. 私有财产越多,则生存能力越强. 所以,私有制的背后我们能看到追求生存的本能的影子.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私有财产看做人的某种扩展, 把人和私产放在一起, 视为人财产或者财产人. 私有制下的交换可以看做是丛林法则的延续. 从直接吃人变化为吃财产,最终可以发展到吃人. 成为强者是每个人的愿望,所以,所有的人都愿意加入交换这一行列. 最后,不管你是否愿意, 最终不得不卷入交换而别无选择. 通过交换就分出强者和弱者. 接下来我们就从部落看到了古代社会的影子.
2.11 古代社会发展模式
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波浪式模式. 这一模式表现为以崛起开始以灭亡结束.历代的王朝更迭就是一种很好的注释.为什么? 追求崛起其实就是追求强大, 希望成为强者. 但是我们知道, 在丛林法则的意义下, 无限追求强大就是自取灭亡. 作为强者的王权和作为弱者的百姓之间交换始终是不平等的. 从强弱之间的变动关系我们可以看到, 王朝的覆灭是必然的. 当强者强大到可以对弱者肆意掠夺时,它的强大就走到了尽头.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官逼民反,逼上梁山.
只要丛林法则存在就不可能有永远的强者. 所以, 王朝的更迭就不可避免了.
2.12 现代社会发展模式
资本主义的兴起将人类带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工业化革命的到来为交换带来了新的模式. 商业社会形成. 王权没落. 随着法制社会的诞生,国家退出交换的行列. 政府不再是交换的一方. 政府只是起管理市场的作用. 人和人之间的交换需要在法律的管理下进行. 这时人的社会生存问题是否解决了呢? 当然没有. 所以,生存仍然是人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今天没有人说可以不考虑生存问题了.(注:我们有过那样的历史时期)
把生存问题作为首要问题来考虑, 丛林法则则当仁不让地是第一首选. 资本主义把这一问题进一步扩展为贪婪. 其表现就是大量掠夺农民土地,使他们失去家园,成为无产者. 在生存问题面前, 无产者是会团结起来的. 无产者所选择的方法是什么? 丛林法则则当仁不让地也是第一首选. 并且,无产者的团结是会非常强大的, 因为团结就是力量. 所以,无产阶级革命就必然表现为暴力革命. 其实,任何革命都是暴力的,其来源就是丛林法则. 但是,每一次革命的革命者都要为自己的暴力加上价值观的粉饰,打扮成正义的样子. 看看所有革命的背后,其实那就是丛林法则存在的证明.
革命者和被革命者的暴力冲突其实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 只有谁赢谁输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胜了之后又如何? 继续交易. 然后重新上演昨天的故事.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在丛林法则支配下的全部人类发展史.
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仍然是交换的阶段. 公司的倒闭开张是常态. 其原因就是弱肉强食的短期行为和适者生存的长期行为. 没有哪个公司不全力追求利润. 只要全力追求利润, 有一天它肯定要倒. 无限追求利润是无法遏制的生存冲动,这是正负反馈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并不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在强调自由经济的同时也强调制定各种法律来遏制那种无限的利润冲动, 整个社会也提倡一种价值观道德观来协助遏制那种无限的利润冲动. 这些措施都是一些负反馈措施. 然而对于资本整体而言这些措施根本就无济于事. 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是这种冲动的结果. 这就叫做事与愿违. 世界是复杂的是非线性的. 不是线性思维可以理解的. 资本的那种来自于丛林法则的线性冲动注定是发散的是不收敛的是必然要崩溃的. 资本主义的两极严重分化就是利润冲动的结果. 有什么样的措施可以遏制这样的分化势头呢? 没有. 通过信用消费, 资本吃掉了当代还吃掉了后代. 那么, 当后代及世界都被吃完之后资本怎么办? 只有一个结果: 灭亡. 这是丛林法则的必然结果.
所以, 资本主义主张的以丛林法则为理论依据的自由经济是必定要毁灭的. 什么时候毁灭? 当它足够强大直到能够对世界肆意掠夺之时就是它的毁灭之日. 这样估计甚至都太悲观. 实际上, 用不着等那么久. 从今天的金融危机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崩溃的开始.
我们要充分理解丛林法则, 理解它的反馈特性. 千万不能追求那个强大. 要知道, 强大之后就是衰弱. 今天我们大谈崛起, 请问, 崛起之后是什么? 你能回答吗? 要小心. 小心丛林法则的陷阱, 小心丛林法则的非线性特性.
2.13 以弱胜强
中国革命的胜利实在是出人意料的事情. 当年共产党是如此的弱小, 怎么看它也不会胜利. 那么,为什么它最终能够取得胜利呢? 这就是强和弱的问题. 前面我已经分析过了强弱关系. 任何所谓的强大都是暂时的都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 强大是暂时的是注定要衰弱的. 这就是中国革命成功根本的原因.
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被推翻了. 中国人民当家做主扬眉吐气. 无产阶级专政是多么的强大. 一切牛鬼蛇神全部被打倒. 资产阶级从肉体上甚至是精神上几乎全部被消灭.无产阶级何其强大. 这是典型的以弱胜强的例子. 按理说资产阶级在中国应该是十分弱小了,应该是永无翻身之日了. 他们已经被打翻在地并被踏上一只脚. 他们还能翻身吗?应该是不能了.
但是,历史常常会捉弄人.今天,世界完全翻了个个. 资产阶级不仅十分强大而且完全站立起来了.如果回到文革你能想象吗?你不能.但是,事实上它居然发生了.我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悲伤. 总之,几家欢乐几家愁.
为什么事情会是这样? 其实, 强大中已经孕含着失败了.没有最后的赢家.
强大是多方面的.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 当人民站在你这一边的时候你还不强大吗? 你还能失败吗?你不能. 但是, 凭什么人民要站在你这边呢?利益,共同的利益使大家走到了一起. 农民向往土地,共产党许诺给农民土地,农民能不跟着党走吗?工人需要工作,公有制许诺工人拥有工厂. 于是,工人也跟着党走. 毛泽东说,我们来自五湖四海, 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那个共同的目标是什么?那个目标就是一个共同的利益. 农民和工人需要生存, 他们需要生产资料来生存. 通过工农联合, 他们成功了.联合就是强大的来源. 公有制终于诞生了. 新中国的人民欢欣鼓舞扬眉吐气. 受奴驭受剥削受压迫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我们迎来了社会主义的艳阳天. 主人翁的感觉真好. 那时的中国你没有生存的危机感. 生存问题已经解决. 那时一个伟大的时代. 那么,为什么后来事情就变了呢?
2.14 公有制
我们还是要回到交换问题上来. 新中国的公有制是国有制. 国家和人民进行交换. 社会主义的交换原则是按劳分配. 这是一种有价交换. 因此, 何为公平就很难说了. 交换价格是双方搏弈的结果.
那么,谁是强者? 当然是国家. 国家以公有制的名义与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民进行交换.
最初的蜜月时期一切都很好. 党的干部还算清廉和公正. 国家实行了户籍制档案制低工资制. 总之, 国家包干一切, 你只要干活就可以了. 如果这样可以满足你的社会生存需求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 但是, 国家通过这一系列的制度实际上将你置于一种弱者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强者的群体逐渐显露出来. 他们是谁? 他们就是你的领导. 领导握有你的生杀大权. 户口住房职称调动工资等无一不由领导说了算. 你必须和你的领导搞好关系. 公有制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复杂的“关系”问题. 关系是一切利益分配的关键. 公有制下的社会变成了另一种丛林, 一个关系的丛林. 那时的社会的关键词就是: 关系. 一切皆关系. 生活在关系网之中是很累的. 然而为了求生存,不得不发展各种关系.
此外,在宏观尺度上,城乡剪刀差, 集体和国营的差别都使人们有理由怀疑公有制的优越性. 国家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和农民工人进行不平等的交换. 加之连续不断的运动,大部分社会成员丧失了主人翁的地位. 工人农民不再是主人了,真正的主人是领导,是权力阶层. 权力阶层在关系网的掩护下分享社会劳动成果. 新的强者阶层终于诞生了. 工人农民就这样逐渐丧失了当初的强者地位而沦为弱者. 这样通过国家交换就完成了强弱之间的新一轮地位转化.
共产党白忙活了一场. 最终的结果是打倒了一批压迫人的人换上了另一批压迫人的人,甚至是更糟糕. 总之,公有制并没有消除剥削和压迫, 它只是私有制的另一种版本.
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强者是如何变成弱者的.而那些被打倒的弱者又是怎样变成强者的.生活在丛林之中必须十二分小心.
公有制的失败并不是偶然的. 它的社会交换仍然是强者对弱者的一种掠夺性的交换. 强弱关系从一开始就确定下来了. 领导阶层必然在这场交换中获利,并且是愈来愈强. 关系即命运, 既然是关乎生存,怎能掉以轻心. 所以,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经营关系网. 这是一种正反馈过程. 关系网最好是大得无边. 在这场经营关系网的竞争中丛林法则同样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关系网是公有制的致命伤. 它破坏了起码的社会公正. 贪婪同样在这张网中暴露无遗.
2.15 改革开放
当关系网的强度足够大时, 它的破坏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走后门和不正之风从这种社会模式中产生出来. 它首先破坏的是社会道德和信仰. 它迅速地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利益. 公有制是依靠信仰作为支撑的,当信仰的支柱倒下之后,公有制也就走到了尽头. 人们重新认识到需要强大. 不仅需要政治上的强大还需要经济上的强大. 这两点是个人社会生存的基础. 人们重新认识到原来生存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从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发问,到高消费的倡导,社会完成了对公有制的最后一击.
奖金曾经使工人眉开眼笑. 农民万元户也曾喜笑颜开.工人农民曾经为这短暂的经济翻身欢呼. 但是随着官僚阶层的介入,工人和农民迅速沦为弱者. 双轨制使得官僚新贵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社会重新洗牌. 资本主义的所有词汇重新回到我们的社会中. 金钱施展开它那诱人的魔力,贪污腐败迅速蔓延, 社会两极分化迅速拉开. 我们开始补资本主义的课. 弱肉强食又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如果继续下去, 毫无疑问, 我们就必然重复资本主义的老路, 这便是我们要提出和谐的原因.
2.16 和谐社会
如果和谐能够真正实现社会公正, 那么社会各方力量也就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问题是在丛林法则的意义下平衡是暂时的, 不平衡是长期的. 所以, 可以预见的是, 和谐社会仍然会有强弱力量的搏弈. 并且, 暂时的平衡是必定会被打破的, 所以, 和谐也是暂时的. 所以, 所谓的和谐社会只是一相情愿. 所有为和谐社会所做的努力必定会在某一天化做东流水.
请看, 美国致力于建设一个中产阶级的社会, 实现某种社会和谐. 但是, 由于两极分化的严重问题, 中产阶级最终被证明是一个幻想. 中产阶级所期望的房屋保值升值在次贷危机中化为乌有. 事实证明, 房屋投资仍然有很大风险. 中产阶级并不是一个安全的阶级. 中产阶级的贫困化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美国人其实不知道路在何方. 改革? 改什么呢? 我真的不知道. 你知道吗?
中国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 但是, 当资本大行其道, 房价吃掉你一生的劳动成果时, 有和谐的可能吗? 那么,控制房价? 控制房价还会有保险, 医疗, 教育等等以及预计不到的各种可能产业. 那么就一项一项做吧. 请首先解决电信和石油的垄断价格问题吧. 没有那么容易的.
住房, 保险, 养老, 医疗, 教育, 能源等问题不是美国一家的问题, 也不是中国一家的问题. 这是全人类的问题.
当双方利益相搏时, 那是你死我活的. 怎么可能和谐呢?
所以, 在丛林法则的意义下, 和谐, 此路不通.
我们正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
2.17 生存法则1.0
不管是私有制还是公有制,在丛林法则的作用下,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对比会不断发生变化.强弱趋势会周期性反转,而这样的反转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旧的平衡被破坏,新的平衡重新建立.这是一种振荡型的社会系统.很显然,这不是一个理想社会. 这种振荡表现为战争或社会冲突, 是一种暴力型的振荡.
丛林法则意味着战争,因为弱肉强食就是战争. 弱肉强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战争,它不含有公平,仁爱,理性等人类社会道德层次上的词汇. 它的唯一词汇就是强大. 而强大却是一个悖论, 一个可悲的悖论.
人类社会尝试了各种可能的方法试图解决社会的稳定性问题. 但是不幸的是在丛林法则支配之下这个问题无解. 只要丛林法则存在,社会就必定是振荡型的,战争就必然不可避免.人的贪婪就必然无限膨胀. 贪污腐败就永远不能根除. 人性的弱点就必然无法克服.
贪污腐败不是中国特有的. 它是全球范围内的通病. 它的共同特点就是无法遏制的金钱欲, 并且, 贪污腐败都是和强势的权力紧密联系的. 并且, 贪污腐败都是以无限的欲望为特征的. 贪污腐败源于一种本能的生存恐惧感. 这种恐惧感演化为强烈的金钱欲, 希望金钱能够帮助克服这种恐惧感. 贪污腐败都本能地有一种自我保护特征.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这是弱肉强食的正反馈机制的结果. 贪污腐败以隐蔽的方式追求强大.
政策性倾斜则是另一种强者对弱者的掠夺. 这种掠夺披着合法的外衣. 强者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通过法律制订有利于自己的法令法规. 表面上看, 法制是公平的合理的. 如果看看法律的制订过程你就会看到利益的搏弈. 法律是一种利益的平衡. 虽然它对强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是, 一旦法律制订权落入强者的手中则事情必然不同. 所以, 法律只是强者对弱者的掠夺工具. 法律只有程序正义,没有实体正义. 甚至有时连程序公正都很难保证. 同样, 民主也是利益搏弈. 当民主被强者操纵时, 民主就走向了它的反面. 所以, 民主法制并不是解决人类问题的最终方案. 民主法制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弱或延缓强者对弱者的掠夺. 这种情况下,强者以公开的方式追求强大. 民主法制是一种幻想.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强势国家对弱势国家的侵略. 这种情况下,强者以赤裸裸的方式追求强大.
而这一切都源于丛林法则.
生存法则1.0是一切苦难的根源.
要想摆脱苦难唯一的方法就是摒弃生存法则1.0. 这样我们就必须提到生存法则2.0了.
3. 生存法则2.0
3.1 零风险交换
让我们回到人类社会诞生的时刻.
人类社会诞生于交换. 交换存在风险. 交换的风险在于能否成交. 如果不能成交, 则生产的产品就不能通过交换产生放大作用, 则生存能力就降低. 所以, 交换是有风险的. 这个风险直接和生存相关. 所以, 理所当然地交换是有价格的. 这个价格用于抵消这样的风险. 因此, 问题的关键在于消除交换的风险.
货币的产生可以部分地降低这样的风险但是不能完全抵消这样一风险. 货币作为供需信息的载体有助于交换的成功. 但是, 由于货币的异化,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增加了弱者的风险. 强弱交换不是平等交换, 货币有助于交换, 但是, 更有利于强者. 所以, 交换实际上对强者有利. 因此, 要求强者主动放弃交换价格是不现实的. 也就是说, 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强者主动放弃强者的地位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 强者不仅掌握了交换的主动权还同时掌握了货币管理的主动权. 要他们自行退出历史舞台是不可能的. 只有当交换的风险减少为零时, 他们才有可能退出历史舞台.
什么是零风险交换? 零风险交换就是所有生产的产品都有消费者. 在现实社会中这一点很难保证. 所以, 现实社会中生产总是有风险的.
那么, 是否存在这样一种系统, 使得所有的人都参与生产, 并且所有的产品都能交换? 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 就不会有公司倒闭了.
这是可能的. 现在就让我们来探讨这样的系统.
3.3 信息系统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包括采购信息, 生产信息和销售信息等. 而生产的组织是以销售信息为起始点的. 也就是说, 如果市场需要多少我就生产多少. 这个销售信息可以是订单也可以是生产计划. 市场需求究竟如何是一个未知数. 没有人能够真正知道. 这就是企业的风险所在. 如果销售旺盛, 则企业兴旺. 如果销售萧条, 则企业败落.
资本主义自由经济通过市场来调节生产. 市场需要什么我生产什么. 这叫以销定产.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通过计划来管理生产. 我生产多少市场只有这些. 这叫以产定销.
那么, 实际的执行情况如何?
以销定产造成生产过剩. 以产定销造成生产不足. 总之, 生产和消费总是脱节的. 这样一来, 生产企业就必须承担风险. 所以, 产品价格就不会为零.
如果说, 社会组织生产, 使生产和消费刚好相等, 那么, 你需要什么就能生产什么, 除非生产不了.在这样的情况下, 企业就没有任何风险. 由于每个人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这样一来, 在本质上就是自己为自己生产了. 这样的生产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集体生产, 每一件产品都是全体成员的集体劳动成果.这样一来, 就不存在按劳分配的问题了.这是集体的成果, 不是哪一个人的成果. 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 因此每一个人都能被满足. 由于每一个人都能被满足, 所以, 生存就不再是问题了. 按这样的方式来组织的生产它的产品的交换价格为零. 由于交换价格为零, 所以就不存在不平等交换了. 交换不再是交易, 而是回到了交换的本来位置: 智慧的放大器.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信息系统,它能全面处理供需信息. 现在做不到, 因为没有这样的生产消费信息系统. 而这样的信息系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如果说过去我们没有能力制造这样的系统那是因为信息技术不够成熟. 今天, 我们已经迈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日渐成熟. 制造这样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在不远的将来,这样的系统是可以被开发出来的. 它整合人类的需求信息, 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需求矛盾问题.
当今互联网的发展证明了信息系统对于组织生产的巨大作用. 由于互联网的存在, 价格起伏被抹平了很多. 当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 则生产者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消费需求信息的处理时间将越来越少.消费和生产的差额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减小. 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3.4 优化经济
当我们拥有这样一种信息系统社会生产就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 它不是自由经济也不是计划经济,而是优化经济.
由于需求生产的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全面的处理, 社会就可以对生产作出全面的安排. 这就是社会生产的优化.
它必定可以根据当前的生产能力组织生产满足需求. 由于信息的充分掌握,这样的优化生产必定是对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必定是可持续性的生产.
优化经济才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经济模式. 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下,产品的价格为零.
当交换价格为零时,永久的和平就到来了.
3.5 永久和平
永久的和平是人类的美好愿望. 千百年来, 为了永久的和平无数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是, 永久的和平仍然没有到来. 并且, 按照现在的逻辑, 在可预见的将来, 永久的和平仍然不会到来. 只要看看我们干了什么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我们是如何赢得和平的? 通过战争我们赢得了和平.然后呢? 我们在准备下一场战争, 并且准备得十分认真. 请问, 既然你在认真准备战争, 那么, 你认为会有永久的和平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既然没有永久的和平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做那样的期望了. 但是,事实上人类一直在期待着永久和平的到来. 永久的和平是人类最大的幸福. 它怎么会不吸引人呢!
人类是自己的敌人. 战胜自己其实是一个悖论. 难道我们就这样战斗下去直到永远? 路在何方?
其实, 人类的第一次交换已经给出了答案.
交换的高级阶段是什么? 交换的高级阶段就是和平. 交换的双方不再以各自的强大为交换目的, 而是以合作以共同发展为交换目的, 则永久和平就到来了. 此时, 交换的价格是多少呢? 交换的价格为零.
当永久的和平到来时,人类就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 它就是奉献社会.
3.6 奉献社会
交换价格为零意味着交换双方的相互奉献. 因此, 我把这样的社会称为奉献社会.
奉献的社会是永久和平的社会.
人类获得彻底的解放,战争的噩梦从此结束. 人类从此可以安枕入睡.
奉献的社会是自由的社会.
没有版权限制,没有专利制度, 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奉献的社会不需要这些. 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才干.
奉献社会是优化经济的社会.
优化经济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 首先, 它解决了人的生存问题. 任何生产都有消费, 不存在没有消费的生产. 所以, 没有失业. 其次, 任何需求都可以被满足. 除非这种需求无法生产.所以,奉献社会是按需分配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 按需分配的精确含义就是任何需求都有对应的生产能力, 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精确含义就是任何需求都可以生产, 除非无法生产.
奉献社会是比以往任何社会都要强大的社会.
从社会力量上看奉献社会将比任何一个生存法则1.0中的最强大的个体都要强大. 所以, 奉献社会是一个最强大的社会.
奉献社会是人人都幸福的社会.
从社会形态上看, 它不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社会, 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社会. 而生存法则1.0的社会则始终是只有一部分人富裕的社会. 所以, 两者的社会形态是完全不同的.
奉献社会是公有的或私有的社会.
在奉献的意义下讨论公有或私有这种问题没有意义.
奉献社会是没有货币的社会.
奉献社会不需要货币, 货币可以收藏于博物馆内, 作为人类发展的见证人. 由于废除货币, 所以金钱就成为无用之物. 贪污腐败自然消亡.
奉献社会是不需要法律的社会.
法律是利益平衡的结果. 在奉献的意义下法律毫无意义. 你不觉得有时法律真的很荒唐吗? 奉献社会没有荒唐事.
奉献社会不是民主的社会.
民主是利益的诉求. 在奉献的意义下民主毫无意义. 你不觉得有时民主真的很累人吗? 奉献社会只有轻松愉快.
奉献社会是没有国家和军队的社会.
奉献社会不需要国家和军队. (可能保留部分武装. 为了保卫全体人类这是需要的)
奉献社会是仍然需要劳动的社会.
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 这是由人们的奉献精神所决定的.
总之, 奉献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奉献社会就是我们的理想.
奉献社会在许多方面和共产主义很相似. 这就是为什么共产主义会这样的吸引人. 其实, 任何美好的理想都有相似之处.
我们可以说, 奉献社会就是人间天堂, 就是极乐世界, 就是世外桃源, 就是大同世界, 就是共产主义, 就是和谐社会. 理想有相似或相同之处. 其不同之处就是实现理想的道路不同.
3.7 历史的方向
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消耗大量增加. 大量进入人类社会的能量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全球化趋势已经形成. 经济体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增加. 它表现为世界贸易量的不断扩大. 人类交换愈来愈广泛. 人类社会呈现出一种组织程度不断提到的趋势. 如果从耗散结构的观点来看, 这是人类社会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 是从振荡型的不稳定形态向一种聚合的稳定形态转化. 造成这种转化的原因就是能源的广泛使用. 所以, 这种有序化转化是可能的也是必然会发生的.
交换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 交换信息是交换的核心. 所以, 这种转化的方向就应该是信息处理能力的增强. 这就是前文我提出信息系统的原因. 交换信息的处理能力必定会随着交换的扩大而增强, 而交换信息处理能力的增强必定促进交换的发展. 这是一种自组织的过程. 通过交换, 人类社会最终会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这个社会形态就是奉献社会. 因为奉献社会是最大规模的交换社会, 也是最稳定的一种组织结构. 所以, 奉献社会就是历史的发展方向.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技术特征. 工业化社会的技术特征就是电气技术. 奉献社会的技术特征就是信息技术. 我们实际上已经开始了进入奉献社会的历史进程.
如果有人拒绝加入这样的信息系统, 一定要坚持独立生产也可以. 那他就一定会被社会抛弃. 这样的信息系统集成了全体社会的能力, 有什么样的个体力量能够大过全体的力量呢? 没有. 所以, 这样的人最终会自觉加入这样的信息系统的. 所以, 这样的系统是一种自组织的系统. 它只会越来越强大. 这是一种收敛过程. 这种收敛过程是和平的, 它不主动追求强大.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和平的力量.
奉献社会的形成可以从私有制社会开始也可以从公有制社会开始. 这一点与共产主义不同.
无论是私有制社会还是公有制社会都是交换社会. 奉献社会是一个收敛型社会. 从私有制社会或公有制社会出发, 最终是会收敛到奉献社会的. 这是由自组织机制所决定的.
共产主义一定要从公有制开始. 而实现公有制则必定是暴力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丛林法则特征. 无产阶级成为强者是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成为强者就重新回到了丛林法则. 这就是它不能成功的原因. 不存在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也到不了明天. 按丛林法则英特纳雄耐尔就不能实现.
从公有制也可以自组织成为奉献社会, 其收敛速度肯定会比从私有制社会开始快. 但是, 我们与历史机遇擦肩而过, 不能不令人遗憾.
奉献社会没有强者. 奉献社会从弱者开始, 不是通过暴力革命, 而是通过和平方式, 通过渐进的自组织而成长的. 奉献社会中没有强者也没有弱者. 这就是共同富裕.
3.8 生存法则2.0
在奉献社会中由于生存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所以生存法则1.0必将被抛弃. 在奉献社会中人们的生存法则是什么呢? 奉献社会中生存法则的核心是奉献,但不限于此. 它还是:
热情
爱心
关怀
温暖
理解
宽容
团结
互助
和睦
美好
崇高
享受
...
一切人世间的真善美都成为奉献社会中人们的生存法则. 这就是我所描述的生存法则2.0.
奉献社会是我们的可以实现的理想. 它就在不远的将来.
事实上, 现代人类社会中奉献精神已经出现.
3.9 迎接黎明
雷锋精神就是一种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曾经激励过几代人. 雷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雷锋精神象征着美好. 是不是?
开源软件也体现了一种奉献精神.
以Linux,Java,GNU和Apache为代表的开源软件运动给软件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微软可以消灭网景公司,但是它无法消灭开源软件. Linux不是强者,但是它具有奉献精神. 强大的微软无论如何也消灭不了它, 因为Linux是奉献者的作品. 微软甚至连敌人都找不到. 因为Linux没有敌人.
IT播霸提倡免费教育.这也是一种奉献精神. 每一位老师都是弱者. 他们不可和强大的商业教育机构相比. 但是,它的发展速度是如此之快, 它必将对IT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奉献者的名单.
奉献者并不孤独. 而这些才是刚刚开始.
奉献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代表了人类的未来. 难道不是吗? 奉献社会离我们并不遥远. 它就在我们身边.
人类走过漫漫长夜,已经来到了黎明之前. 当黎明来临,那就是幸福的时刻.
3.10 幸福时刻
当太阳升起, 当照亮奉献社会的第一缕阳光射在你的脸上时,那一刻,幸福降临.
为了这一时刻, 人类等待了千百年.
幸福的人们,请不要吝啬你们的泪水,尽情地哭吧! 用泪水洗刷多少年多少代的委屈.
幸福的人们,请不要压抑你们的歌喉,尽情地唱吧! 用歌声表达多少年多少代的宿愿.
幸福的人们,请不要停下你们的脚步,尽情地跳吧! 用舞姿重现多少年多少代的梦想.
幸福的人们,请不要皱起你们的眉头,尽情地笑吧! 用笑脸迎接多少年多少代的期盼.
从今往后, 自由永远属于你们.
从今往后, 和平永远属于你们.
从今往后, 爱情永远属于你们.
从今往后, 幸福永远属于你们.
从今往后, 永远是鲜花盛开的日子.
从今往后, 永远是阳光明媚的日子.
从今往后, 永远是心心相印的日子.
从今往后, 永远是愉快舒畅的日子.
这, 就是奉献社会的诺言.
山川因为我们的幸福而不再高傲.
河流因为我们的幸福而不再干涸.
天空因为我们的幸福而不再灰暗.
大地因为我们的幸福而不再开裂.
风里总是传来大海的歌声.
云端总是挂着七色的彩虹.
鸟儿总是捎来爱人的问候.
骏马总是载着亲人的祝福.
这, 就是奉献社会的日子.
朋友,理想在向你召唤, 幸福就在前方.
3.11 理想在召唤
对一个人来说,与其说历史是一种必然不如说历史是一种选择.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每一个人都面临一种选择. 是被动地为历史的潮流裹挟而去还是做时代的弄潮儿,每一个人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
朋友,不要犹豫,擎起生存法则2.0的旗帜, 让我们团结起来, 摒弃生存法则1.0, 实践生存法则2.0, 追寻我们的理想, 共创美好的明天. 迎接奉献社会的到来, 跨入美好的2.0的时代.
4. 结束语
三十年的改革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有失败. 成功之处自不必多说. 认识和理解失败比总结成功更为重要.
三十年的改革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不是就业的困难, 不是市场的丢失, 不是教育的失败, 不是经济的动荡, 不是腐败的盛行, 不是道德的滑坡.
三十年的改革最大的失败是信仰的破灭, 是理想的丧失.
因为没有信仰, 因为失去理想, 我们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从此在黑暗中摸索.
三十年的改革是失去理想的三十年. 腐败盛行, 道德滑坡, 三十年的社会实践证明, 没有理想会是多么可怕.
理想是人类的指路明灯. 失去理想人类将会怎样? 三十年的改革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共产主义理想离我们远去. 本文是重树理想的一次尝试.
本文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阐述了生存法则2.0, 提出了奉献社会这一理想, 论证了它的历史必然性, 指出了实现理想的具体道路.
当我们到达奉献社会之后人类的发展是否就完成了呢? 今后人类将向何处去?
奉献社会不是人类的终极社会. 人类今后将进入太空. 寻找新的家园. 延续人类生命是人类永恒的任务. 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 人类社会可能拥有生存法则3.0, 4.0... 那些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 在此不予讨论.
全文完
4/4/2009
于艾克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