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什么是“免于恐惧的自由”?

火烧 2011-02-1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免于恐惧的自由’的真正含义,分析其被误用的情况,并指出恐惧普遍存在,与体制无关。同时批判网络上对这句话的滥用,强调理性思考与思辨精神的重要性。

  在网络上瞎逛时,经常会看到“人有免于恐惧的自由”这句话,这话大部分都是网上的自由派朋友喜欢说的,我印象中好像是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的。
   说实话,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绝对正确的,因为谁会喜欢过一种处于恐惧中的生活呢?我记得我上中学那会儿,有一次我的班主任老师让我在班里进行一场演讲,当然还有其他的同学,这可把我吓坏了,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极端恐惧在公众面前发言的人,于是我央求老师别让我演讲了,老师一口回绝了我。真是逼上梁山啊,我不得不一边准备演讲内容,一边在恐惧中生活,那可真痛苦,我是吃饭没滋味,晚上就失眠。最后这一切恐惧在演讲结束后消失,总体感觉原来不过如此,远没有想象的可怕,现在我应该感谢那位老师,她的确让我进步了,让我现在在大家面前说话基本都很自如了。不过当时那个恐惧的生活确实难受,因此,我们谁都不愿意生活在恐惧中,这是肯定的。不过,这个“免于恐惧的自由”到底指什么呢?难道是指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恐惧?这种“自由”恐怕很难达到。
   当一个男人快要求婚却不知女方的态度,求婚前他总是要恐惧的。学习不好的人很多在要考试前会恐惧的,我上面所说的对演讲的恐惧也是我当时难以避免的。说了半天,在我们的一生中,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恐惧,那么“免于恐惧的自由”从何而来呢?
   其实我很清楚那些在网上反复强调“免于恐惧的自由”的人,主要还是为了推销自己的思想理念,比如他们说这句话时,基本会伴随着对当下西式民主的夸赞,对专制的批判。但是他们似乎忘了,恐惧作为一种人类的情感,它普遍存在与人类生活中,这与体制无关,与种族无关,与时代无关。那种以为在民主制度下人就有了“免于恐惧的自由”,不客气的说太幼稚了。我以前在公众面前讲话的恐惧如果没有锻炼克服的话,那么我的这种恐惧绝不会因为换了任何一种体制就没了。我记得早前我在《译林》杂志上看到一部叫《朗读者》的德国长篇小说,好像这本小说现在都拍成电影了。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汉娜是一个不识字的女人,她以此为羞,总是千方百计的掩盖这一点,不让别人知道。汉娜经历了法西斯的德国和民主的德国两个时代,两个不同的政体,可是她的对于人们知道她不会认字的恐惧没有变。因此,要想真的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的话,那么除非你死掉或者成为一个不能思想的白痴。
   也许有人会告诉我,他们指的是免于因政治体制而造成的恐惧,只有中国宪政民主了,这种因政治体制造成的恐惧才会消失。真的如此吗?中国还存在一个群体,可称为左派,这些左派的观点不管本身如何的不同,但他们都不认同自由派提倡的体制,那么,在体制上自由派们满意了,那么左派们恐怕就会恐惧了;反之,如果中国实行左派们满意的体制,自由派们又该恐惧了。也就是说,在政改问题上,当一部分人有了“免于恐惧的自由”时,就是另一部分人的“恐惧”的开始,在这个问题上,左右们势同水火,现在还看不到调和得可能。那么“免于恐惧的自由”到底指什么,是应该全面所有还是部分人所有?
   这个问题我没有想通,在新浪微博上向自由派学者刘军宁请教:“刘兄是学问人,我有个问题:现在流行的“免于恐惧的自由”到底指什么?左派害怕宪政民主,因为左派也不是一两个人,所以这群人有没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呢?”刘军宁没有直接回答,他大致说他自己写文章从来没用过这句话,这句话是罗斯福说的,当时指的是国家关系。如果刘军宁所言不虚,他自己没用过,为什么我不知道,让我惊讶的是罗斯福当时说这话是指国际关系要“免于恐惧”,那么今天的人引用这句话的含义其实已经背离了罗斯福的本意。
   以前看一个段子,一个记者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登山,登山家回答:“因为山在那里!”这话我第一次听的时候,觉得说的真是帅呆了。后来一想,觉得不是滋味,因为他实际上是一句废话,等于什么也没说,山在那里就要爬吗?那么水在那里就要下潜吗?火星在那里就要登吗?美女在那里就要去泡吗?所以这真是一句动听的废话。我觉得“人们有免于恐惧的自由”是类似的废话,好听却全无用处。不过好像也不是没用,它用一种情绪来推销某种意识形态,挑动情绪这玩意对付不会思考的人特别有用。
   在网络时代,希望大家多少有些思辨精神和怀疑精神,被驳倒也没有关系,因为同时你的脑子就在进步。千万不要听风就是雨,全盘接受或者简单的跟着主流话语说。否则的话太容易上当或者被洗脑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