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改革——日史普基的生日
文章讲述日史普基地区民主改革对彝族社会的深远影响,展现从奴隶制到民族平等的转变,强调改革带来的和平与繁荣,突出民族解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日史普基,一个彝、汉民族杂处的地方,一个兼容了阿都、索底、什扎等彝族方言的文化原生态家园,一个旧有的黑彝奴隶主统治力量和外来的封建势力曾经激烈角逐的战场,一片繁育了现在十五万竖毅、沉默而勤劳善良的各族优秀儿女的热土。
鸟瞰这块英雄的土地,东方是雄浑厚重的吉纽秀山,西边有壮丽陡峻的螺髻山。两山之间,自北而南不停流淌的古老的舍洛河和则莫河,环抱着平缓的中梁子。温暖和季风,总是畅通无阻地带来充沛的降雨,和煦的阳光,滋润着山山寨寨的一草一木。这是一块得天独厚、宜农宜牧的世外桃源。
吉纽秀,彝语直译的意思就是吉纽家统治的高山,明显地带着浓郁的黑彝奴隶主领主的色彩。在吉纽秀2000多米之下的山脚,则莫河与舍洛河在这里交汇。至此,这两条河有了一个新的汉语名字——黑水河。沿黑水河-则莫河而上,沿岸至今保留了许多的汉语彝音的地名:普基店子、永安场、马厂坪、则莫店子......,那是历代封建王朝势力的鞭梢拂过的痕迹。悠远而古老的驿路,掠过孤独凛冽的山风,仿佛艰难地传递着各个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提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自元以降,封建王朝要么分封土司、要么改土归流,一次次地给予落后、野蛮、蒙昧的奴隶主和奴隶制不断地打击,但由于各个王朝基于民族压迫主义的政策,也使普通彝族人民的生活范围不断缩小,生活环境不断恶化。敌视与仇恨不断滋长,民族压迫与反抗报复不断循环。进入民国,没有给彝人带来福音,却迎来了土豪与军阀勾结,采取的短视的“以夷制夷”政策,更使得彝汉矛盾不断加剧,彝人内部四分五裂、冤家仇杀代代相报。那个时期,军阀的“彝务”机构实际上成了制造“彝务问题”的最大麻烦制造者。我相信,那时的日史普基与她的大凉山家园,是全中国当时最野蛮、最落后、最封闭的地方。
五十年前,那一场波澜壮阔、关乎包括日史普基在内的整个彝民族和彝区倒退或进步的生死较量——民主改革,翻开了彝人没有文字明确记载的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历史的新一页。随着那一架挟裹着国民党土豪军阀浮财的飞机撞落在螺髻山上的一声巨响,毛主席、共产党、解放军来了。新生的共和国没有对旧有的反动政权及恶习贯满盈的执政者的偏袒,也绝对不能容忍落后奴隶制;共产党领导的新生人民政权的旗帜上,毫不含糊地写着自己理念——消灭民族压迫、消灭人吃人的制度。丢弃让民族落后于世界的土司制度,抛掉民族压迫的“改土归流”措施,砸烂阴险狠毒的“以夷制夷”政策。要让彝人以平等的身份自立于中国民族之林,乃至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同于反动的军阀统治不甘心自己的灭亡一样,奴隶主集团也不甘心于奴隶制的消亡,他们要作井底之蛙的最后挣扎。他们在拿起武器顽固抵抗的同时,还以愚昧落后的教条煽动、蒙骗普通的彝民加入反抗的行列,企图进而把几百万彝人捆绑在他们倒退历史的战车上,一齐粉身碎骨。但是,明智的贵族和清醒的平民都选择了加入这一场改革,误入反抗行列后的平民因了解了改革的真相而倒戈相向。利令智昏、众叛亲离的奴隶主极端分子选择了逃遁深山老林,对改革进行恐怖袭击式的破坏,杀害民改工作队员、屠勠民改积极分子,犯下了累累罪行。这决定了他们最终必将惨败的可耻结局。
我的家族是世居于则莫河上游的普通白彝,即自由民。在彝人最反动的、最落后的、最僵硬的种姓等级划分制度中,白彝是近现代彝族各等级阶层中最具活力、最富创造力、最勤劳刻苦的阶层,也是受土司、奴隶制挟制和摧残很严重的一个阶层。地位仅高于安家和呷西(外部劫掠而来的异族奴隶)。五十多年前,那里是凶残的西康土豪军阀、日渐式微的封建土司和愚顽的黑彝奴隶主三股势力争斗的前沿,血雨腥风和极端困苦伴随着族人的一代又一代。外部的压迫和内部的厮杀异化了他们的性格,坚韧又保守、直爽又狭隘、善良又残忍,世故而又蒙昧,勇于反抗却又不知怎么改变世界。先辈们退守于偏僻的山林,耕作着贫瘠的坡地,忍受着饥寒与贫病,为了未来艰难地繁衍着后代,却不知道未来的希望在哪里。 一年辛苦的劳作,遇到老天眷佑的丰年,打下的粮食也只够吃九、十个月。对外的虐掠和抢劫成了生存的一种手段,普通的平民随时可以沦为盗匪与冤家械斗的机器。家父在世时,经常回忆,他少年时代在家乡的河坝田地里劳作,从来是枪不敢离肩,随时都可能发生抢夺与仇杀。
家乡的民改开始了,族人也根据自己对民改的理解产生了分化。绝大多数人选择了赞成、支持,极少数人加入了叛乱的行列。而这些拥护民改的大多数,并不只是最贫穷的人。族人的选择,实在是民主改革在彝区深得人心的一个缩影。由于家族积极奋发、勤劳勇敢、自尊自立的传统,他们在当地世代享有较高的声誉,绝大多数人相对比较富有。可是,族人们最需要的是安定的、可预见的未来,是平等、和平的生活环境。而不是朝不保夕、弱肉强食的奴隶制度。 共产党指出的未来的康庄大道,只需要砸碎一副千年的锁链就能换来,先辈们怎能不为之踊跃上前呢?
子达是亲族中一个远房的堂兄, 民改时,子达的父亲因为拥有较多的枪支、奴隶、田地,走向了反叛之路。因为有这么一段历史,子达兄弟二人在极左路线盛行的时期,以奴隶主子女的身份,不断受到批斗。
几十年后的子达已经年近七十,由于热心于族人的公共事务,而且处事得当,在族人中有一定的威信。有一次亲戚去世,办丧事期间族人们都来到了一起。在闲聊民族传统、家族历史时,自然而然地说到了民改这一段,这时,有人开玩笑说:子达,你可能是对共产党最有成见的了吧?子达不屑地笑答:错了,说实在的,如果没有共产党,我活不到这个年纪,大家在座的大多数人也活不到现在的岁数,不是死于家支械斗,就是死于汉人军阀的剿杀,还是共产党的政策好!
听了他的话,在场的我全身为之一震。这是一句最质朴的话,一句发自于心底的毫无矫揉造作的肺腑之言,却又是一句富含哲理、令人深思的话语,完全可以用于专家、学者对民主改革的研究的简要总结和概括。可以想象,作为民改非既得利益者的子达,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新旧两个制度、两个世界,深切地感受了新、旧社会的变化和区别,他是不可能发出这样的感慨的。
如今,日史普基的地面上,到处是丛横交错的盘山公路、层层叠叠的梯田、绿树如荫的村庄,我的家乡也迎来了她妆容华丽、光彩照人的盛年。则莫河、舍洛河、黑水河伴着徐徐的炊烟和牛羊的哞鸣,轻舞曼唱,跃过一座座大坝和电站,带着自信与憧憬流向远方。作为日史普基最平凡的儿女,面对这一图景,我的心总是漾溢着恬淡、宁静与快慰。
最后,可能有人会说,你说的这些,只不过就是重复了一遍“一步跨千年”的结论,重复了几句口号罢了。可是,在今天民族文化研究百家争鸣、民族传统文化宏扬复兴的形势下,一些僵化、腐朽的陈规陋习借机死灰复燃,一些彝族文化、历史研究明显带有模糊、甚至于错误的观点的时候,回首先辈们走过的苦难历程,任何一个有理性、有思想的彝人,都应该坚定地认为:有些结论、有些口号,必须重复一千次,重复一万遍!
鸟瞰这块英雄的土地,东方是雄浑厚重的吉纽秀山,西边有壮丽陡峻的螺髻山。两山之间,自北而南不停流淌的古老的舍洛河和则莫河,环抱着平缓的中梁子。温暖和季风,总是畅通无阻地带来充沛的降雨,和煦的阳光,滋润着山山寨寨的一草一木。这是一块得天独厚、宜农宜牧的世外桃源。
吉纽秀,彝语直译的意思就是吉纽家统治的高山,明显地带着浓郁的黑彝奴隶主领主的色彩。在吉纽秀2000多米之下的山脚,则莫河与舍洛河在这里交汇。至此,这两条河有了一个新的汉语名字——黑水河。沿黑水河-则莫河而上,沿岸至今保留了许多的汉语彝音的地名:普基店子、永安场、马厂坪、则莫店子......,那是历代封建王朝势力的鞭梢拂过的痕迹。悠远而古老的驿路,掠过孤独凛冽的山风,仿佛艰难地传递着各个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提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自元以降,封建王朝要么分封土司、要么改土归流,一次次地给予落后、野蛮、蒙昧的奴隶主和奴隶制不断地打击,但由于各个王朝基于民族压迫主义的政策,也使普通彝族人民的生活范围不断缩小,生活环境不断恶化。敌视与仇恨不断滋长,民族压迫与反抗报复不断循环。进入民国,没有给彝人带来福音,却迎来了土豪与军阀勾结,采取的短视的“以夷制夷”政策,更使得彝汉矛盾不断加剧,彝人内部四分五裂、冤家仇杀代代相报。那个时期,军阀的“彝务”机构实际上成了制造“彝务问题”的最大麻烦制造者。我相信,那时的日史普基与她的大凉山家园,是全中国当时最野蛮、最落后、最封闭的地方。
五十年前,那一场波澜壮阔、关乎包括日史普基在内的整个彝民族和彝区倒退或进步的生死较量——民主改革,翻开了彝人没有文字明确记载的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历史的新一页。随着那一架挟裹着国民党土豪军阀浮财的飞机撞落在螺髻山上的一声巨响,毛主席、共产党、解放军来了。新生的共和国没有对旧有的反动政权及恶习贯满盈的执政者的偏袒,也绝对不能容忍落后奴隶制;共产党领导的新生人民政权的旗帜上,毫不含糊地写着自己理念——消灭民族压迫、消灭人吃人的制度。丢弃让民族落后于世界的土司制度,抛掉民族压迫的“改土归流”措施,砸烂阴险狠毒的“以夷制夷”政策。要让彝人以平等的身份自立于中国民族之林,乃至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同于反动的军阀统治不甘心自己的灭亡一样,奴隶主集团也不甘心于奴隶制的消亡,他们要作井底之蛙的最后挣扎。他们在拿起武器顽固抵抗的同时,还以愚昧落后的教条煽动、蒙骗普通的彝民加入反抗的行列,企图进而把几百万彝人捆绑在他们倒退历史的战车上,一齐粉身碎骨。但是,明智的贵族和清醒的平民都选择了加入这一场改革,误入反抗行列后的平民因了解了改革的真相而倒戈相向。利令智昏、众叛亲离的奴隶主极端分子选择了逃遁深山老林,对改革进行恐怖袭击式的破坏,杀害民改工作队员、屠勠民改积极分子,犯下了累累罪行。这决定了他们最终必将惨败的可耻结局。
我的家族是世居于则莫河上游的普通白彝,即自由民。在彝人最反动的、最落后的、最僵硬的种姓等级划分制度中,白彝是近现代彝族各等级阶层中最具活力、最富创造力、最勤劳刻苦的阶层,也是受土司、奴隶制挟制和摧残很严重的一个阶层。地位仅高于安家和呷西(外部劫掠而来的异族奴隶)。五十多年前,那里是凶残的西康土豪军阀、日渐式微的封建土司和愚顽的黑彝奴隶主三股势力争斗的前沿,血雨腥风和极端困苦伴随着族人的一代又一代。外部的压迫和内部的厮杀异化了他们的性格,坚韧又保守、直爽又狭隘、善良又残忍,世故而又蒙昧,勇于反抗却又不知怎么改变世界。先辈们退守于偏僻的山林,耕作着贫瘠的坡地,忍受着饥寒与贫病,为了未来艰难地繁衍着后代,却不知道未来的希望在哪里。 一年辛苦的劳作,遇到老天眷佑的丰年,打下的粮食也只够吃九、十个月。对外的虐掠和抢劫成了生存的一种手段,普通的平民随时可以沦为盗匪与冤家械斗的机器。家父在世时,经常回忆,他少年时代在家乡的河坝田地里劳作,从来是枪不敢离肩,随时都可能发生抢夺与仇杀。
家乡的民改开始了,族人也根据自己对民改的理解产生了分化。绝大多数人选择了赞成、支持,极少数人加入了叛乱的行列。而这些拥护民改的大多数,并不只是最贫穷的人。族人的选择,实在是民主改革在彝区深得人心的一个缩影。由于家族积极奋发、勤劳勇敢、自尊自立的传统,他们在当地世代享有较高的声誉,绝大多数人相对比较富有。可是,族人们最需要的是安定的、可预见的未来,是平等、和平的生活环境。而不是朝不保夕、弱肉强食的奴隶制度。 共产党指出的未来的康庄大道,只需要砸碎一副千年的锁链就能换来,先辈们怎能不为之踊跃上前呢?
子达是亲族中一个远房的堂兄, 民改时,子达的父亲因为拥有较多的枪支、奴隶、田地,走向了反叛之路。因为有这么一段历史,子达兄弟二人在极左路线盛行的时期,以奴隶主子女的身份,不断受到批斗。
几十年后的子达已经年近七十,由于热心于族人的公共事务,而且处事得当,在族人中有一定的威信。有一次亲戚去世,办丧事期间族人们都来到了一起。在闲聊民族传统、家族历史时,自然而然地说到了民改这一段,这时,有人开玩笑说:子达,你可能是对共产党最有成见的了吧?子达不屑地笑答:错了,说实在的,如果没有共产党,我活不到这个年纪,大家在座的大多数人也活不到现在的岁数,不是死于家支械斗,就是死于汉人军阀的剿杀,还是共产党的政策好!
听了他的话,在场的我全身为之一震。这是一句最质朴的话,一句发自于心底的毫无矫揉造作的肺腑之言,却又是一句富含哲理、令人深思的话语,完全可以用于专家、学者对民主改革的研究的简要总结和概括。可以想象,作为民改非既得利益者的子达,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新旧两个制度、两个世界,深切地感受了新、旧社会的变化和区别,他是不可能发出这样的感慨的。
如今,日史普基的地面上,到处是丛横交错的盘山公路、层层叠叠的梯田、绿树如荫的村庄,我的家乡也迎来了她妆容华丽、光彩照人的盛年。则莫河、舍洛河、黑水河伴着徐徐的炊烟和牛羊的哞鸣,轻舞曼唱,跃过一座座大坝和电站,带着自信与憧憬流向远方。作为日史普基最平凡的儿女,面对这一图景,我的心总是漾溢着恬淡、宁静与快慰。
最后,可能有人会说,你说的这些,只不过就是重复了一遍“一步跨千年”的结论,重复了几句口号罢了。可是,在今天民族文化研究百家争鸣、民族传统文化宏扬复兴的形势下,一些僵化、腐朽的陈规陋习借机死灰复燃,一些彝族文化、历史研究明显带有模糊、甚至于错误的观点的时候,回首先辈们走过的苦难历程,任何一个有理性、有思想的彝人,都应该坚定地认为:有些结论、有些口号,必须重复一千次,重复一万遍!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