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浅谈纳赛尔的社会主义

火烧 2011-02-04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文章探讨纳赛尔的阿拉伯社会主义理念,其对阿拉伯统一和复兴的追求,以及泛阿拉伯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演变,分析其对阿拉伯世界的影响。
 浅谈纳赛尔的社会主义
  
  徐剑
  
  纳赛尔(1918~1970),曾任埃及总统(1956~1970),是最有影响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他领导人民推翻了埃及法鲁克封建王朝和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七月革命”的胜利。埃及独立后,他领导人民大力发展经济,国势蒸蒸日上。纳赛尔是著名的社会改革家、理论家,任埃及总统期间,特别提倡和奉行社会主义。
  
  阿拉伯社会主义
  
  早在1961年10月16日,纳赛尔对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社会主义是我们达到社会正义的唯一道路”。不久他主持制定的《全国行动宪章》,明确埃及信奉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1964年临时宪法又明文规定埃及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那么什么是纳赛尔的社会主义呢?纳赛尔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应称作阿拉伯社会主义。纳赛尔在《革命哲学》、《埃及的解放》以及其它文章和文件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阿拉伯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纳赛尔的重要政治思想,阿拉伯社会主义主要有三块理论基石组成。
  
  一、关于两种所有制理论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纳赛尔提出两种所有制,即剥削所有制和非剥削所有制。在1961年颁布《社会主义法令》规定:凡拥有价值1万镑以上股票的资本家和200费丹土地以上的地主被称为垄断资本家和封建地主,属反动力量阵营,系剥削所有制;在此数量以下的资本家或地主被称为民族资本家和非封建地主,属劳动人民力量范畴,系非剥削所有制。纳赛尔提倡和奉行非剥削所有制,反对剥削所有制。他又把非剥削所有制分为“人民所有制”和“合作所有制”。所谓“人民所有制”,即由人民控制一切生产资料。纳赛尔说:“应由人民掌握所有生产资料,根据预定计划决定利润的处理”。他特别强调:“扩大民族财富的工作不能由私人资本家领导,更不能由剥削成性的垄断资本家肆意控制。”
  
  于是他上台后,大力实行企业国有化,积极发展“人民所有制”。
  
  1,政府接管了埃及法鲁克企业,将较大的工业、商业、运输企业以及银行、保险公司实行国有化,
  
  2,又收回了苏伊士运河的所有权,
  
  3,并对美、法在埃及的企业实行埃及化。
  
  4,所谓“合作所有制”,即建立合作社制度。
  
  5,七月革命后,纳赛尔注重土地改革,颁布了土地改革法令,限制大地主所有制,并让无地少地的农民购得了一些廉价土地。
  
  6,不久,在农村又开始了合作化运动,到1967年有4800多个合作社,270多万社员。
  
  7,此外,纳赛尔所谓的非剥削所有制还该包括不剥削他人的私营制,因为他不主张废除私人所有制,允许私营部门存在,只要不剥削他人就行了。如在农业方面,他主张不让土地全变为公有制,更不实行土地国有化,而是要保留一定比例的土地私有制,并且通过绝大多数雇农占有土地的权利来扩大这种所有制。
  
  纳赛尔曾指出:“所谓由人民控制一切生产资料,并不是指生产资料都要实行国有化,取消私有制,也不是侵犯私有制合法的继承权。”
  
  二、关于阶级矛盾思想
  
  纳赛尔认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无视或否认的”。他根据两种所有制理论,把埃及人分为“反动派和剥削资本”与“劳动人民力量”两大类,前者指封建地主和剥削性资本家,后者包括农民、工人、士兵、知识分子和非剥削性民族资本家,这两大阶级属于“敌我矛盾”,存在阶级斗争。纳赛尔不同意马克思主义用暴力消灭剥削阶级的主张,应用和平方式解决“敌我矛盾”,不让一个人流血,主要是解除剥削阶级的金钱和势力。当然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能完成。对于“劳动人民力量”之间,也存在阶层差别,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采取“融化”的方式来解决。在他主持制定的《民族宪章》中指出:“一定要消灭剥削,巩固机会均等的正当的权利,融化阶级差别,要结束一个阶级的统治,消灭威胁公民个人自由和威胁整个国家的总体自由的阶级冲突。”
  
  三、关于“两个基本”观点
  
  纳赛尔把他的社会主义解释为“建立一个富足和正义的社会,一个劳动和社会均等的社会,一个生产的社会和福利的社会。”
  
  纳赛尔的富足和正义社会
  
  而他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是建立在正义和满足需要的基本上的”,认为各种社会主义思潮都有两个基本,即“富足”和“正义”。
  
  照纳赛尔的看法,“富足”指生产和发展;“正义”乃社会公正和分配公正。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没有富裕的正义意味着分配贫困,没有正义的富足意味着增加财富的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如何实现“富足”和“正义”?
  
  首先,纳赛尔把发展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中心内容。
  
  为了“富足”,在埃及加快工业化步伐,实行计划经济。1960年~1965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埃及的国民生产总价由128000万埃镑增加到176000万埃镑,每年平均增长率为6.5%。
  
  其次,为了“公正”,纳赛尔改变分配方法。
  
  通过颁布多项法令,要求公司抽出纯利润的25%支付给劳动者或用作服务事业的基金,规定了最高工资限额。他多次增加教育卫生事业的拨款。学龄儿童的入学历,由1952年的45%上升到1970年的75%,医生人数也增加3倍多。
  
  纳赛尔的社會主義不主长取消私有制,允许私人有土地
  
  纳赛尔的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他本人也强调自己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有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主张消灭私有制,纳赛尔不主长取消私有制,允许私人有土地,但要消灭剥削所有制,解放劳动人民;马克思主义主张用暴力消灭剥削阶级,纳赛尔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阶级斗争问题;马克思主义主张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本家专政,纳赛尔却提倡全民民主。但纳赛尔的社会主义也吸收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许多成分,如发展经济,公平与正义等。
  
  上个世纪60年代,纳赛尔社会主义是埃及政治生活的指导原则,也可以说当时是埃及特色的社会主义,影响十分巨大。利比亚、苏丹、南也门也实行纳赛尔社会主义,特别是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将纳赛尔社会主义发展为“世界第三理论”。
  
  纳赛尔:第一位阿拉伯人盼望的“正确独裁者”
  
  2011年01月27日16:59
  
  来源:新华网
  
  核心提示:为了尽快使埃及富强起来,纳赛尔采纳了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方式,重工业、国防工业优先的建国思想。当然纳赛尔的社会主义和苏联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一回事。纳赛尔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奉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既不一边倒向美国阵营,也不一边倒向苏联阵营,为阿拉伯世界开创了一条新的外交道路。
  
  “有一个著名的童话,说的是一群老鼠受到一头凶猫的迫害。老鼠们开了—个会,一致认为对付这只猫的最好办法是在它的脖子上挂一只铃。不论猫走到哪里,铃声就会发出警告。唯一难以解决的是派谁去挂钟。”这是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在1963年针对以色列所说的话,对于当时为数众多,但不能团结一致的阿拉伯国家的确是一个讽刺。然而用勇气并有资格去挂钟的“老鼠”的确存在过,那就是当时的埃及总统纳赛尔。但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日战争)无情的粉碎了巴勒斯坦甚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这个梦!
  
  二战之后,阿拉伯思想界出现两条道路或两种倾向:正确独裁主义(即所谓“开明专制”)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在正确独裁主义道路上,埃及总统纳赛尔成为第一位阿拉伯人盼望的“正确独裁者”。1945年,纳赛尔等人组成了秘密的反政府“自由军官团”,1952年发动政变,推翻了法鲁克王朝,废除了君主政体,成立了埃及共和国。但埃及共和国并没有成为西方概念中的民主国家,而是开明专制的独裁体制。纳赛尔任总统后,在埃及实行“阿拉伯社会主义”。纳赛尔在政治上实行一党独裁,取缔一切反对党派,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成为唯一合法的政党;在经济上实行工业国有化政策,征收了英法等外国资本在埃及的企业,较大的民族私人工商业也国营化;在土地政策上,将大地主的部分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在妇女解放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
  
  纳赛尔是“泛阿拉伯主义”的信奉者,他认为阿拉伯世界最终应该走向统一的大阿拉伯联邦。纳赛尔设想的大阿拉伯联邦是超越宗教的政教分离国体,只要是讲阿拉伯语的,不管什么民族,什么宗教信仰,都是大阿拉伯联邦的成员。要达到这个最终目标,纳赛尔计划分叁步走:第一步,把埃及建成一个富强的国家,成为阿拉伯联邦的基石;第二步,收回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主要是指巴勒斯坦);第叁步,建成统一的大阿拉伯联邦。
  
  为了尽快使埃及富强起来,纳赛尔采纳了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方式,重工业、国防工业优先的建国思想。当然纳赛尔的社会主义和苏联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一回事。纳赛尔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奉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既不一边倒向美国阵营,也不一边倒向苏联阵营,为阿拉伯世界开创了一条新的外交道路。
  
  纳赛尔的另一个壮大计划就是歼灭以色列,解放巴勒斯坦。要达成这个目的,离开大国的支持是不行的。美国支持以色列,纳赛尔就向苏联寻求军事上的支持。苏联出于冷战的需要,也需要在中东寻找一个战略伙伴,双方有共同的战略目的,于是苏联逐步成为埃及的主要军火供应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埃及的军事力量稳步增加,特别是空军和装甲部队有明显增强,近代战争的作战能力有很大增长。
  
  得到阿拉伯民众的衷心爱戴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领袖,能像纳赛尔这样得到阿拉伯民众的衷心爱戴。纳赛尔推翻了腐败的封建王朝,建立了进步的共和国,奉行不结盟的独立外交,这些都得到阿拉伯人的赞赏。特别是纳赛尔敢于向西欧列强挑战,收回了苏伊士运河,又使纳赛尔名声大震。纳赛尔口才很好,他富于情感的政治演讲,感染了无数阿拉伯人民。下面摘录一段纳赛尔的有名演讲。
  
  “我们在与西欧列强和以色列双方作战。西欧列强制造了以色列,侮辱了我们阿拉伯民族,而且更有甚者,不管在1948年以前还是以后,西欧列强对我们阿拉伯人一直视而不见,对我们的感情、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权利,从未给过一顾。我们要教会西欧人,那些愚弄我们、侮辱我们、践踏我们权利的西欧人,懂得尊重我们阿拉伯民族,认认真真地把我们当作他们的对手。”
  
  当时沙特阿拉伯等亲美国家禁止出售纳赛尔的画像,人们就从黑市买来纳赛尔的画像挂在家中,向神一样地对纳赛尔祈祷,把阿拉伯复兴的希望寄托在纳赛尔身上。每当埃及的“阿拉伯之声”电台播放纳赛尔的讲话时,收音机旁总是挤满热情的听众。人们传诵着纳赛尔的故事:纳赛尔贵为总统,但仍然住在普通的平房里,他没有艳闻,没有存款,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埃及,为了阿拉伯。很多阿拉伯国家的人民都盼望自己的国家与埃及合并,接受伟大领袖纳赛尔的领导。1958年2月,叙利亚与埃及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纳赛尔的大阿拉伯联邦的梦想,好像已经看到了曙光。
  
  然而一个统一强大的阿拉伯联邦,必然威胁到以色列的生存,以色列不允许阿拉伯联邦的诞生,要把她扼杀在摇篮中。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发起突然袭击,拉开“第叁次中东战争”的序幕。以色列在几天之内摧毁了埃及十几年装备起来的空军,占领了埃及的整个西奈半岛。埃及军事上的惨败,大大打击了纳赛尔的威信,破碎了纳赛尔的梦,也破碎了阿拉伯人的梦。
  
  1970年9月28日,纳赛尔因心脏病突发去逝,几十万人为他送葬,人们唱着:“世间唯一的神安拉,纳赛尔是他的爱儿”。那时全世界的阿拉伯人把阿拉伯统一、阿拉伯复兴的期望寄托在纳赛尔身上。纳赛尔死了,埃及败了,阿拉伯的统一和复兴,转眼变成看不到期待的渺茫。
  
  1950年代到1960年代,也就是纳赛尔的时代,泛阿拉伯主义是阿拉伯世界的主流思想。纳赛尔死后,利比亚的卡扎菲、伊拉克的侯赛因都试图继承纳赛尔的衣钵,重新打起“泛阿拉伯主义”的大旗,统一阿拉伯世界。但他们的资历、人品和威望,都无法与纳赛尔相比,纳赛尔没有接班人。此后,泛阿拉伯主义虽然仍是阿拉伯世界的主流思想之一,但其主导地位已逐渐被“泛伊斯兰主义”,即我们所说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所代替。
  
  泛阿拉伯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的不同
  
  泛阿拉伯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非常不同。泛阿拉伯主义是非宗教性的,旨在建立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联邦,强调不论宗教信仰,不论民族,凡是讲阿拉伯语的都是一家人;泛伊斯兰主义则是宗教性的,旨在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体系,强调不论国家,不论种族,不论讲什么语言,凡是信伊斯兰教的都是一家人。泛阿拉伯主义的基石是阿拉伯语言、阿拉伯文化,而泛伊斯兰主义的基石则是伊斯兰宗教信仰。伊拉克的萨达姆侯赛因是泛阿拉伯主义者,而阿富汗的塔利班则是泛伊斯兰主义者。
  
  “泛伊斯兰主义”或“原教旨主义”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伊斯兰政治家和宣传家哲马鲁丁·阿富汗尼。1920年代创建的“穆斯林同胞团”,是现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先驱。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为什么近代伊斯兰国家落后了?为什么伊斯兰教徒不断被异教徒欺压?那是因为我们偏离了伊斯兰的真正精神和基本原则。我们必须返回到伊斯兰精神的原点,才能改变伊斯兰世界的现状。”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理论
  
  人们为什么会信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其实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有自己的理论:“现在人类社会的战争、暴行、屠杀、迫害,都是来自所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民主主义、法西斯主义等人类头脑中的不洁思想。要消灭战争、消灭迫害、消灭犯罪,达成一个平等幸福的人类社会,就要清除人类头脑中不干净、不纯洁的思想。而达到这个目的的唯一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伊斯兰精神。”
  
  在1960年代以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少数派,并没有很多的支持者。但进入1980年代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迅速抬头,出现了伊朗,阿富汗塔利班这样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国家。被视为恐怖主义分子的本拉登,更是推崇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埃及等比较西方化的阿拉伯国家,也受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很大影响。比如埃及最高法院放弃了1979年制定的男女平等同权的法律,就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回归的一个示例。
  
  从泛阿拉伯主义到泛伊斯兰主义
  
  在1970年代前,阿拉伯人把解放巴勒斯坦看作是民族解放战争,是为民族而战;而现在阿拉伯人把解放巴勒斯坦看作是“圣战”,是为神而战。成立于1960年代的巴勒斯坦抵抗组织叫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不叫“巴勒斯坦圣战组织”,而成立于1980年代的阿富汗抵抗组织叫做“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不叫“阿富汗解放联盟”,也反映了阿拉伯世界思想思潮的变迁。
  
  泛阿拉伯主义的酿成和泛伊斯兰主义的酿成,既有阿拉伯人的内部原因,也有国际社会的外部原因。从泛阿拉伯主义到泛伊斯兰主义,表现出当代阿拉伯人对国家和政府的失望,不得不到神的旗帜下寻求解脱的归属意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