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英雄”称谓凸显社会阶级分化
“平民英雄”称谓凸显社会阶级分化
据当地报载: 11月10日 上午11时 许,有3个随打工父母住在某省会城郊的小女孩在一处水塘边玩耍时,其中名叫戴雅静的8岁女孩不慎落入水中,另两名女孩立即呼救。正在附近工地的农民工张某闻讯,立即跳入 两米 深的水中,将落水女孩抱起游向岸边。由于岸坡很徒, 54岁的他努力了半个小时就是上不了岸。筋疲力尽的他不得不大声呼喊:“救命啊!”正路过此地的附近村庄村委会委员田某听到呼救声,连忙奔向出事地点,奋不顾身地跳下水,从张某手中接过女孩,迅速游到岸边,借助他人伸过来的竹竿抱女孩上了岸。随后,张某也借助竹竿上了岸。
上述整个救人过程历时15分钟,被当地街道的一名纪委干部用随身携带的照相机通过13张照片作了记录。当地的新闻媒介据此对此次救人事件及时地作了深入、详细的报导。事后查明参与此次抢救女孩事件的共有4人。事发14天后,他(她)们被该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市见义勇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颁发了奖牌、证书和奖励金8000元;事发所在区也给每人发了3600元的奖金。
无疑,上述这些鼓励见义勇为的举措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然而,从这件见义勇为的好事被报导开始,直到4人被授予荣誉称号,在多次的报导中,当地的所谓“主流媒体”即该市的市委机关报却都将这4人称为“平民英雄”,面对这样的称谓,不禁使人发生一些疑问。因为虽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数十年中,像这样见义勇为的事件在全国、在当地都并不少见,而将见义勇为者称为“平民英雄”的,过去却并不多。通过此种称谓,人们似乎从中可以清楚地领悟出点什么。
能领悟出点什么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看一些权威词书对“平民”的释义吧。
对“平民”的词义,《辞海》(1979年版)解释说:“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除特权阶级、奴隶和农奴以外的居民。……旧中国泛指老百姓为平民。”而《现代汉语词典》(1998年修订本)的释义则是:“泛指普通的人(区别于贵族或特权阶级)。”上述两本最具权威性的言语工具书对“平民”的解释虽然有繁简之别,但意思是相同的,即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平民”都是相对于特权阶级和贵族而言的,是指特权阶级和贵族以外的人群。
在了解了“平民”的含义和平民存在的社会条件之后,我们再来讨论前面所提到过的问题,即从那家市委机关报将4位见义勇为者定性为“平民英雄”中,我们究竟看到了点什么呢?那就是清楚地看到了中国大陆当前社会的阶级分化,具体来说就是中国大陆社会已经分化为特权阶级、贵族与平民了。那家报纸正是根据社会的这种分化的现实,又根据那4位见义勇为者的平民身份,如实地将他们称为“平民英雄”的。
在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不妨进一步地探讨一下,中国大陆的这种社会分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并凸显出来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上述关于“平民”释义的两则引文已经给我们作了明确的回答。《辞海》说:“……旧中国泛指老百姓为平民。” 这就告诉人们,旧中国即新中国成立之前有“平民”的称谓,当时的“平民”指的是特权阶级和贵族之外的普通老百姓。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因为已经消灭了特权阶级和贵族,所以中国大陆就没有了“平民”的称谓。而1998年修订再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说“平民”是“泛指普通的人(区别于贵族或特权阶级)。”这就清楚地告诉人们,到了1998年的这个时候,中国大陆社会已经重新分化为特权阶级、贵族和平民了。作为这一现实情况的反映,该《词典》就对“平民”一词作了那样的释义。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把这个基本观点应用到这里,就是,当社会有了特权阶级、贵族和平民的区分时(如新中国成立之前),就会有“平民”的称谓存在;当社会没有特权阶级、贵族和平民的区分时(如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也自然地就没有“平民”的称谓了;而当社会重新分化为特权阶级、贵族和平民时(如当前的中国社会),“平民”的称谓就又很自然地出现了。上述《辞海》、《现代汉语词典》(1998年修订本)和那家市委机关报关于“平民”的言论,都不过是当时和当前社会现实状况的反映罢了。
2007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