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典型报道的困局

火烧 2011-01-15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探讨典型报道为何难以深入人心,指出典型人物未能超越时代,缺乏真正感人的事迹,引发对宣传效果和典型意义的反思。

某省推出了一名典型,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网络一起开动,已经“无缝轰炸”了8个月,但当我问起很多群众时,他们却对这个“党的好干部”一无所知。而当问起焦裕禄、孔繁森时他们甚至能讲述一段故事。我还是不甘心,又问他们知道王瑛、宋鱼水、张云泉……吗?非常没有面子的是他们简直一个都不知道,好歹有个人说我听说过这个人,是不是“快乐男生”的选手?而当我忍住耐心告诉他典型是谁,做了什么事情后,他们竟一脸怀疑地说:是吗?

好一个典型报道!好一个无缝轰炸!

在各种媒体风起云涌,人民群众得到消息的渠道更为通畅的今天,费了吃奶的劲就得到了这个结果?

也许有人说,媒体形态是多了,可也正好分散了群众的注意力,不再像三十年前的那个三十年的中国,全国只有一张《人民日报》,所以说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这样的反驳简直太有说服力了,很是佩服!但我无意从传播学的角度上与之争论,因为典型宣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困局,并非媒体的错,更非媒体从业者的错,而是我们的精心寻找的典型实在难以经受住检验。

还是先讲一个采访花絮吧,某典型为亲人租住了别人的房子,临走的时候把水电费缴清,并掏给了人家几百块钱房租。地方领导们感动得就要落泪,给我们一遍遍讲述,说明了这个典型怎样的高尚……某报社一小伙特可爱,说:他妈的,住人家房子,给人家房租,这不是天经地义么?如果我们常人给房租是不是也可以宣传呢?如果领导干部这样的事情都值得宣传,那是不是说明很多的领导干部连这点都做不到呢?对这位“名妓”的反问,我们深以为然!

我们现在可以问,为什么像焦裕禄、孔繁森、王进喜等典型形象深入人心,成为超越一个时代的精神传承。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做了普通党员干部做不到的事情!

为什么像王瑛、宋鱼水等新时代的典型脆弱得就像一个“泥脚巨人”?答案也很简单,因为他们只做了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做的事情,而且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好!

连一个只能勉强干好本职工作的人都要立为典型的社会是不是有些悲哀呢?其他的领导干部呢?看了这样的报道,人民会怎么想,会怎么看我们这只干部队伍,怎么看我们的党?记得某领导说过要防止正面宣传引发的负面效应,这样蹩脚的、自娱自乐甚至自欺欺人型的典型只会起到这样的坏作用。

想到这一点,我突然为群众不去看这些典型的报道感觉轻松,看了更糟!

“我们就是要通过对XX同志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向XX学习……”这样的“豪言壮语”几乎天天听到,可是“典型人物”总给人“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

都说“身教重于言传”,典型身边们的领导干部都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又能对几篇填满了“干好本职工作”的先进事迹的宣传稿件寄予多大的希望呢?活人托死人的福,典型报道是经常可以拿中国新闻奖的,可是结构再巧妙、文字再华丽、语言再煽情,只要“主人公”没那个本事,人民群众的眼泪不是那么容易流的,各级浸淫于官场多年的官员也只当看了一个不怎么精彩的故事。

破解典型报道的困局,不在媒体,不在人民,所在的……希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