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理应回归辨证唯物上去!
2009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先是带着经济的萧条,而后我们将喜迎国庆60周年。就是这不平常的2009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成为民生的首要问题。因此,在两会上就业也就自然成为一个代表与委员关注的焦点。不知道为什么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就业的观点成为每个代表与委员被访时的必然办法。说真的,当这些代表与委员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我倒觉得所谓精英的愚昧,连辨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物质决定意识都不知道!所以,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必须要回归到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点上。
什么是大学生就业的“物质”。我们现在知道,实际上大学生就业成为难点并不是因为就业观念的问题,而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当前,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就业主体而不是其他的行业,而制造业很多又是以依靠来料加工为生存的。这些行业可以安排大批的一般劳动者,可是对于大学生而言,这里能提高实现其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么?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是一个具有专门知识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实际上也反映一个问题:即是对知识态度!这就好比我们整天都说科教兴国,可是到头来却是毕业即为失业!对于大学生的轻视,实际上又在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大学生就业如果仅仅是从事体力劳动的话,那么就是对国家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大学生一旦处于失业,对国家政策的公心力构成消极影响。
回到物质上来看,物质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就业大环境。比如说结构差异,不仅有城乡的,也有区域的等。在既定的就业环境下,现在又增加了人为的环境。比如,我们现在整天说转变观念,可以有人转变观念后仍然遭遇到就业的困难,前不久就有广东一高校的学生去应聘农村教师,可以说人家并不在乎农村与否,是实现了就业观念的转变了,但是招聘的人还是设立障碍,在学历上限制。这就是一个很现实的例子!
在联系地看就业与扩招问题。本来,实事求是是政策制定者的首要品质。教育扩招的目的来看,教育扩招的两大目的都是对教育规律的挑衅。一个就是用教育产业化来促进消费的扩招。我们知道做出教育扩招的是1998年的经济危机时期,当时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那些所谓经济学家提出要扩招提高学费拉动内需。这些经济学家不仅忘记了当时货币的主要拥有者是谁,而且也忘记了产业化背后带来的是家庭的返贫,以及教育的公益性!另外一个就是教育目的到底是为了提高国家综合实力还是为了追求名义上的面子问题。我们现在总在拿中国是世界上博士最多,大学生入学率最多的来装饰我们的脸面;人多,是因为我们基数大;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所谓的面子给中国带来多大实力的提升呢?中国的大学招聘博士都要求是国外的博士,你说教育是不是很失败呢?我们自己培养的博士,中国自己都不想要。说明什么?大学扩招,是一种盲目的功利性行为,出发点不是为了国家的强大而是部分小群体利益。
一方面是大学不顾市场的乱招,好像越多人就越说明学校的地位一般;另一方面是作为中国教育最高的教育部却做猫头鹰,不顾实际情况的乱批准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前,中文吃香,所以就是每个学校都要中文系。而后法律吃香了,就设立法律专业*……就这样,一边设,一边也瞎批。一场教育的追风就形成了。
现在大学专业上是供需关系的紧张,国家没有根据需要有计划培养人才,而是为了一个数量上的绝对占有考虑问题。有大批的大学生是客观存在的,而实际上对大学生或者说对劳动者的需要是有限的,那么怎么转变观念,大学生的数量都会客观摆在那!不能说你今天说转变观念,就可以实现就业!现在对就业的问题有的人不是想办法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总是在想利用大学生就业来达成自己的利益!比如说,就业过程的大量人为障碍,高额的报名费,后门关系问题……等等!
关注大学生就业方面,不要认为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就可以实现就业。就业不仅有中国经济架构性问题,也与教育的违规行为有关,同时也存在人为的各种障碍!希望那些叫嚣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就可以实现就业的人,能有责任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