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立足 文化铸魂
——读云杉先生《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一文的感想
文/西北汉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经济是基础,是硬件,他可以保证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是灵魂,是软件,是人的精气神。使人们在富裕之后享受健康的精神生活,不至于醉生梦死。《文化》(该文的简称)一文提出的文化改革和建设的构想,非常及时非常到位。文化的改革和建设,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过程中,举足轻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完善改革,解决经济改革留下的弊端。
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主要以经济改革为主,一切为经济让道,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固然没错,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高速发展后带来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环境恶化、道德失守、两极分化、文化市场浮躁之气盛行、各种速成的“大家”比比皆是。为了利益,不分黑白是非。这一切都是重经济轻文化的结果。如今文化的觉悟和觉醒,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有生命力的体现,是对国家队民族的高度负责,也反映着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自我完善。因为文化是扎根在人的灵魂深处的东西,它渗透在人的血液和骨髓里。一个在文化上觉醒的民族和政党才是真正的认识到了文化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文化的改革和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加以实施,经济改革中出现的诸多弊端就会迎刃而解,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文化品位提高了,人们的正义感就增强了,羞耻感就回来了,对外界的诱惑的抵抗力也就加强了,只有文化改革和建设的推进,才会解决改革大业只有经济改革一条腿走路的尴尬局面。伴随着经济的腾飞,民族复兴之日不远矣!
在文化改革的过程中,文化的自信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文中的“传承、开放和超越”,就指明了文化改革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没有文化的自信,就谈不上传承。更不敢开放,超越更是空中楼阁。纵观我国历史上的任何经济繁荣时代,都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伴随,这样才有理由有资格称之为“盛世”。如大唐盛世时代,既有流传千古的唐诗和散文,还有唐宋八大家等代表人物;康乾盛世造就的文学巨著《红楼梦》,至今无人超越,还有诸多造诣颇深的书法家。意识决定行为,经济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一些人的思想变化,就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失去信仰。对外来文化要么照单全收,要么闭门弃纳,导致了文化的缺失和病态,衍生了诸多的社会弊病。文化的革新、发展和再造又对经济发展和经济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日本的政坛极不稳定,而经济发展稳步前景。德国的党派争夺的你死我活,但经济的发展照样蒸蒸日上。就是有一套完整安全的文化体系。而有些西方世界用“民主自由”之幡,不断的对我国的民族文化进行侵蚀、骚扰、分化和同化,破坏民族团结。这就需要我们有文化的自信,一个民族最具凝聚力的就是文化。全民族文化体系的建立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推进,是抵御和过滤外来文化的防火墙。这一切都源于文化的自信。庞大的文化产业的繁荣,又是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有人说过,没有科技,一打就败;没有文化,不打自败。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文化在民族复兴及全面改革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经济强是硬实力,文化强是软实力,他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形象。经济发展后如果文化建设跟不上,人们就会醉生梦死,就会失去方向。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经济的发展的步伐才能有序健康科学的向前迈进。因为文化最深层要素,也就是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国家民族和经济发展的走向,让人们有了奋斗目标,不会在经济发展后出现迷茫。
二、为政治体制改革赢得足够的时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政治体制一定要跟上,否则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潮极其豢养的一些人整天叫嚷政治体制的改革,一些别有用心的家伙也是混水摸鱼,地球村的资源有限,一些敌对势力不会用许十三亿中国人民富起来,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干扰和破坏。而世界上没有一个成熟的制度可以借鉴,我国人口众多、民族复杂,两极分化极其严重,东西部、少数地区的发展又跟不平衡。所以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是慎之又慎,容不得半点闪失。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这个路径就是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先行。因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衣食无忧,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保证后,精神生活同样有所需求,这就需要有正确的先进的文化引领和文化熏陶,改变某一阶段出现的精神的不文明,文明的不精神的窘境。文章中提出的文化改革就承担了这一责任。文化的认同是凝聚人心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并且有着“强大的道义力量”。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新中国的建设和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需要有人有机构来提炼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让他服务于中华民族,为社会主义特色中国的建设提供保证,不至于使中国的改革误入歧途,改变社会主义的本质,丢掉为人民服务的遵旨,让全民族共同富裕的远大理想化为泡影。这一切都需要文化的改革和建设来教育人熏陶人,洗涤人们的灵魂,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和独特性。而文化的改革和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他担当着洗涤心灵,纠正错误思想和思潮、陶冶情操的重任,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也就为政治体制的改革赢得时间,文化的改革必须在政治体制的改革之前,否则人们的文化认同没有形成,思想没有统一,强行政改,就会出乱子,出大乱子。那样执政党就会丢政权,中华民族就会遭受灾难,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周边比比皆是。文化认同会让政治体制的改革做到胸有成竹,也使政体的改革得到了基本保证。
三、提炼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文化,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一个优秀的长期具有生命力的企业,都有其优秀独特的企业文化。国家也一样。但在一段时期内,国人提起我们的国家,一般都会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我们可以想一些问题:我们悠久的历史为什么被黄皮肤的国人戏说?我们的灿烂文化被传承了多少?十三亿人口竟然挑不出十一个足球运动员,足坛为什么会“连窝端”?地大物博就可以不顾子孙、乱挖滥采?日本的政治人物一出现丑闻或治国不力就会自己请辞,而我们的干部却会在救灾现场恬不知耻的自我表扬!各地安全事故不断,除了孟学农之外有谁有自知之明的请辞过?难怪有人戏谑:中华民族到了最不要脸的时候。只要有钱,不问来路,就可以是人大代表,就可以是政协委员!做了半辈子的人大代表竟然以没投过反对票而“表功”!这恰恰是典型的不负责任!对一个新中国的缔造者任意污蔑捏造陷害,竟然没人理会,而对于网络监督者和建设性的批评却要以“诽谤”为由跨省追铺!面子工程不惜重金,全民医保和义务教育又以没钱为由一再拖延!社会主义中国好想回到了小学教科书中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总统奥巴马无论是惩治金融肥猫、还是全民医保,倒像个社会主义者”。
这一切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日益暴露的诸多社会问题,就是因为对改革的片面单纯的理解和简单的操作。其实质就是文化遭受冷落,失落甚至在有些地方坠落。在多元思潮的影响下,分不清东西南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没有被很好的传承下来,有些还发生了扭曲,甚至变异,对故人古语曲解,任意发挥信口开河。文化和文化人重视不够或不被重视,为了利益和吸引眼球,专家教授出卖学术道德,雷人雷语满天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有历史阶段性的,文化建设容不得半点忽视,必须紧紧伴随,忽视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和正在付出代价,再不重视文化建设,他就会吞噬我们经济改革的成果,而付出代价的是整个民族。
《文化》一文,恰如其时的解决了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和难题,以及经济发展后的迷茫。这是民族之福。也是执政党高度的责任感所致,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指明了经济发展后当前的首要任务。文化自觉,就是中华民族的福音。一个觉醒的民族和政党,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必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文化的自信指明了文化改革和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文化自强提出了文化改革的目的和怎样才能够算强的问题。这一宏伟的目标,需要全社会人民大众的参与,大众的才是流行的。也需要有识之士的引领、提炼、筛选、过滤和总结。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体系。这项工作虽然任重道远,却又功德无量。而最终目标就是通过经济立足,文化铸魂,使民族复兴之日早一天到来。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