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熟读亚当.斯密 欧美人应该自叹弗如
温总理熟读亚当.斯密 欧美人应该自叹弗如
云淡水暖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90944903&bid=2
温家宝总理今年2月访问英国的时候,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主编巴伯的专访,新华社发表的专访全文中有一段对话:
【温家宝:…这就是我为什么很喜欢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原因。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他也写了《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巴伯:我想,您又一次知道我在想什么,因为准备采访时我也有自己想引用的亚当•斯密应对金融危机的话。其实这句话也是来自您最喜欢的《道德情操论》。
温家宝:这本书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他只有两次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提到看不见的手,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
另据英国《金融时报》2月3日报道“温家宝博览群书,他表示,旅行时他总是带着一本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与温家宝面对面”)
从对话来看,温家宝总理对亚当.斯密的两本著作,《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烂熟于心,令人钦佩,英国人巴伯可能知道温总理喜欢阅读亚当斯密的两本名著,事先做了功课,可是未料到温总理比他还信手拈来,巴伯晚了一步。而且,草民在这里看到温总理的一句感叹“这本书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就是说,温总理敏锐地观察到,《道德情操论》“很长一段时间”被束之高阁,被冷淡待之了。
那么,欧美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界、还有国内的自由主义主流经济学家们,不是时常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挂在嘴上的么,为何对道德情操论如此薄情寡义呢。有人说是因为“食之无味”。
文汇报登载的一篇文章说“相应于《国富论》是没有人能够绕过去的思想丰碑,——只要人们希望发展社会经济,就只能老老实实地按照斯密讲述的基本原理去办事,《道德情操论》却被人们当做了食之无味的鸡肋。”
这其中一定有《道德情操论》被视为“鸡肋”的原因,《道德情操论》第一版于1759年初版,而《国富论》于1776年初版,相差17年,但前者的影响远逊于后者,起码在国内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精英的口中,鲜有常提起《道德情操论》的。为什么呢,有人认为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膜拜者们“误读”了亚当.斯密,而奇怪的是,这种“误读”竟然延续了200多年,至今还在“误读”。而“误读”的原因是什么呢,草民以为,如果按《道德情操论》行事,资本家们就赚不到大钱,道德与资本的行为是冲突的。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点迷津,市场经济就是“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就是说,只有在拥有“资本”的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的的时候,也就“最有利于社会”了。
亚当斯密又在《道德情操论》里循循善诱,“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著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 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像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
那么,在资本的利益与其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平衡“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和“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之间的冲突呢?
亚当.斯密的妙方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道德情操论》),可叹的是,直到如今的资本主义发展史,只见到《国富论》里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把资源优化配置到极少数人手中,或者极少数早期以海盗、武力扩张起家的“国”们富起来了而外,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存在“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的任何理由和法律保证。
最现实的例子,就摆在金融风暴中的欧美市场化体系中。
比如次贷危机,就是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在无数形形色色的金融衍生工具之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次级房贷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在次级房贷的利益链条中,华尔街金融资本家们发放垃圾房贷的目的,并不是“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而是拿这些垃圾房贷打包成为新的投资工具,为“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在这个过程中,犹如亚当.斯密所说“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这种“他自身的利益”的后果,是美国银行业的巨大亏空,社会并没有因为金融资本家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自然而然”地产生亚当.斯密所憧憬的“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的美好结果。
而就在次贷危机蔓延为全球金融风暴之后,美国政府不得不向华尔街银行业注入资本,挽救大厦将倾的银行的时候,就在大批华尔街中下层白领惨遭失业的时候,华尔街的金融家们,竟然在政府注资入银行业后,立马将其中200多亿美元,拿出来分红。这里没有“道德情操”的影子,也没有“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只有极少数金融家赤裸裸的个人利益诉求。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无法容忍这种毫无廉耻的行为,下令接受国家注资的银行高管限薪到50万美金,但是,有舆论认为,形同虚设,没有“道德情操”的金融家们可以轻松把钱拿到手。
无独有偶,英国皇家苏格兰银行接受了英国政府高达200亿英镑的救助资金,目前政府拥有该银行68%的股份,而苏格兰皇家银行悍然宣布拿出10亿英镑现金作为2008年的分红,激起巨大民愤,导致英国财政大臣出来宣布苏格兰皇家银行今年的分红额将从去年的25亿英镑削减至1.75亿英镑,那些导致银行陷入困境的高管将分文不取。
有人认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基石,然而,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却没有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道德基石”,是一件很耐人寻味的事情。以至于要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理苦口婆心地提醒发达国家的人们,“这本书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