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走秀
我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闻名于天下,讲究的就是迎来送往礼尚往来以达到和谐人际关系之妙用。亲朋好友间逢年过节相互走动走动,略备薄利,即耗材不多又显亲近。同事之间闲暇之余,三五一群吃哈酒、摆哈龙门阵,耍耍,今天张三买单,明天李四结账,办公室那种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就在这一口小酒。一圈麻将中销释。
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中强调一个“度”字,任何事物超越了这个度也就发生了“化学反应”。既然是真理当然迎来送往也不例外。
从早先的拉近人际关系逐渐的被别有用心的人钻了“度”的空子。
上级来下级考察很多时候看不到自己真正要考察的对象也没有了要去真正考察的心情和时间。今天有下级单位的这个领导邀请共进晚餐,明天有下级单位的那个领导邀请喝茶摆条,后天又有下级单位XX领导邀请去或卡拉ok或泡温泉或打麻将或…考察组的成员开始或许还在为耽误的考察工作而小有郁闷有所不安,但人非圣贤养尊处优的诱惑又有谁能抗的住?来的时候高速路口各级领导列队欢迎,走的时候出城郭十里相送,真是“戚戚然不忍相顾”每天出有车队接送警车开道好不威风,入有豪华套房美酒相伴好不安逸。这样的小日子过了几天也就释然了,考察的日子行将结束,参照往年惯例和报告,互评乱凑了一篇考察工作的小结呈给领导甩进档案盒也就草草了事了。
即便了真的与群众接触了,遇到“托”也就是必然中的必然。道路一定是要封锁的,村庄社区一定是要既定的,被访谈的住户一定是提前都把慰问品送足的,其他人一定是不许出门支声的。请问这样的调研如何调研?这样的访谈怎末访谈?如果毛泽东当年也这么做的话他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怎么会写的如此之精彩?“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个调查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踏踏实实的,从士农工商学不同层次的人的口中活动中得到的调查。搞虚假主义,做样子走秀,脚踩在云端脱离群众是要不得的,是万万要不得的。
轻车减从的制度化不是说说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能达到效果的。一个受了这么多年习俗熏陶的民族,这么习气是在根子里的。在特定的化境下大刀阔斧的打破干部等级制度或许是个可以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