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毛式心法概述
首先应该承认,毛泽东也是读古书长大的,但是同样是读古书,毛泽东却能从古书中走出来,做到与众不同,这是为什么呢?青年毛泽东的回答是:因为人的本源不同。那么,什么是人的本源呢?就是过去文人们常说的“自性本我”。1917年,毛泽东在给他的老师黎锦熙的信中写道:“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叁。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毕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也。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那么,这里毛泽东所理解的人本源,从表面的意思看,好象是指学习的能力,真是这样吗?我们且往下文看,还是在这封信中,毛泽东说:“圣人,既得大本者也;贤人,略得大本者也;愚人,不得大本者也。圣人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洞悉叁界现象。”那么,从毛泽东的这些论断中我们可以推论出,毛泽东所说的本源,其实是指一个人将主观统一于客观的能力。“洞悉叁界现象”中的“三界”是佛教术语,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说的是思维存在的三个层次:主观、客观和无客观。毛泽东当然不是佛教徒,但是佛教关于思维的认识,毛泽东还是借鉴了。那么,毛泽东眼中所谓的圣人,就是完全能将主观统一在客观之中的人,因为主观统一在客观之中,和客观规律相一致,因而他的思想和见解必然是正确的。所以“能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洞悉叁界现象”。而贤人,是有时候能使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至于愚人,就是完全不知、不能将主观统一在客观中的人。这样,毛泽东关于人本源的理解,其实就是人通过调动自身潜能,使主观统一于客观的能力。虽然在文字中没有这样的表述,但是通观他的全信,意思应该是这样的。人总有屈于文字的组织难度而不能表达出自己最真实意思的时候,这方面即使极富写作天才的毛泽东也不能例外。所以,这里毛泽东对于本源的解释,并没有清楚地表达出他心中的意思,但是这并不妨害我们的理解。而从另一个侧面看,能使主观统一于客观之中,在具体实践中,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倡学而已矣”,从这个方面看,毛泽东的表述也不能说不正确。
“大本源”,或者说“自性本我”,是中国古代文人修持自身能力的最核心法门,是几千年来的不传之秘,但是在毛泽东那里,所谓的“大本源”不过是个“倡学”而已,这是一个何等的见解呢?
毛泽东的“倡学”显然不是现代青年人所理解的那种学习,它包含着学习、实践、意志和斗争的意思,这是培养本源的方法,当然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学习、考试那么简单。它其实是一种主观与主观的斗争,而促使主观与主观斗争的,当然是思所得、实践所得和学习所得,所以,我们万不可小睢了毛泽东的“倡学”结论,这实在是毛泽东多年来苦学苦思的结果,是毛泽东终于摆脱了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束缚的标志,甚至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的革命也一点不夸张,因为“大本源”是唯心主义,而“倡学”是唯物主义,由唯心主义上升到唯物主义就是一种思维的革命。这种革命不光产生了革命的新成果——倡学,同时还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华——心力,而这种事情,似乎只有毛泽东才是最善长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毛泽东的思维同中国古代哲人传统的思维,甚至是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思维区别开来,而给予一个新的学别名称,叫做毛式心法。
我承认,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后,很少再跟人提及他的大本源思想,但是这并不表明毛泽东将这种思想放弃了,而事实上是这种思想已经进入到他的灵魂。对于大本源的培育和修持,或者说对于自性本我的培育和修持,在古人那里是有一套方法的,这种方法概括起来讲叫做锻造心力。何谓心力?顾名思义,就是心的力量,用现代的语言表述就是一种思维与思维之间的斗争,或者说一种思维与欲望的斗争。具体的表现为意志力、自制力、定力、毅力、决心、斗志、忍耐力等等。例如,镇定是理智战胜了慌乱,这就是一种思维战胜了另一种思维,或者说是一种思维战胜了一种情绪。心力的运用,为深入、详细、全面、深刻的认识和持久、复杂、艰难、痛苦的实践提供了一个行动上、时间上和精神上的保证,这是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因此,关于心力观的认识,我视之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这个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关认识论的表述截然不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中,人的认识被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这种解释,有些现象并不能概括,例如在现实中,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结论,可是按照这套理论来解释,却无法直接解释这种差别,不得不寻找新的支撑,因而它是不完善的。依据这套理论,好象对于所有的人来说,感性认识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都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且理性认识还是相同的;彼此相同的理性认识,都可以以同样的方式运用到实践中,大约还能得到相同的结果,这个可能吗?所以,在马克思的认识论是有缺陷的,不重视个体差别,不特别突出主观的作用,是其发生缺陷的原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的这种缺陷,恰巧让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心力观给弥补了。因为心力所提供的,正是主观与主观之间的斗争。主观与主观的斗争,一方面弥补了主观对客观所反映内容的片面性,另一方面,主观与主观的斗争也反映出了个体之间的差异——不是对所有的人来说,感性认识都能上升到理性认识;也不是对所有的人来说,理性认识都能上升到实践。因此,把心力观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之中,不但是恰当的,而且是必须的,而毛泽东显然是这方面最伟大的实践者,能将中西方哲学精华自觉地融合在一起的,最突出的代表当然是毛泽东。
——这也正是毛式心法的精妙所在!
但是,毛式心法不仅仅是融合了东西方认识论哲学的精华那么简单,毛泽东本人还有一个无人能比的伟大实践,而经过长期实践的不断检验和斧正,毛式心法的精妙和威力已经达到了神鬼莫测的境界。对于这种境界,坦白说不是一般人所能够轻易理解的,它需要一种智慧,可惜,智慧需要上士闻道,而普通的人未必有兴趣深入思考,这正是大多数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试行的愚民化政策和崇文教育,使中国人从骨子里就有一种对待学问的不诚实态度,人们习惯于掌握概念而不是习惯于掌握内涵,因而总是重形式轻内容,宁可浮夸地用教条主义展示自己的才学,也不愿意踏实地用奋斗演绎自己的智慧。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中国科学界总是出不了大家的原因之一。因为封建主义的精神泛滥了,思维走不上正道!所以,对于毛式心法,愚以为,只有摆脱了这种封建主义的思维偏好,认真真地深入到毛泽东的著作中,长时间的体味和揣摩,并和自己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才可能对毛泽东的心法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当然,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人人都做到,我们现代人需要的是捷径,那么,有没有一个正确理解毛泽东心法的捷径呢?我认为有,只要是顺着认识论的简单逻辑,只要不采用封建文痞式的没有逻辑只会胡扯的思维模式,都能够对毛泽东的心法窥得一斑。
毛泽东心法,从立身的世界观开始,到精致的方法论结束,是一套非常丰富和完整的认识论体系,这个体系不同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政治层面的东西,而毛泽东心法则完全是思维方式的科学法则,它丝毫不牵涉到政治,因而必然的,即使他的敌人也膜拜他。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做毛泽东的敌人的时候,据说他的案头就放住一本毛泽东选集,毛的另一位敌人,蒋介石似乎也有同样的爱好。而我们今天研究毛泽东心法,决不是我们有多大的政治抱负,而只是因为出于我们对于智慧的向往。毫无疑问,能做到主观见之于客观,便是一种智慧,而这种智慧的获得,是以科学的思维做基础的。毛泽东的思维,便有这样的一种科学性,因而有人类思维共同的东西可以总结。
那么,毛泽东的思维,或者说毛泽东的心法,究竟精妙到何种程度呢?我们不妨以下面一个问题为契子,来探索和体会毛泽东的心法。
问:为什么在毛泽东之前的中共领导人,如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周恩来、王明、博古、张闻天等人,都没能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中国革命的规律,而只有毛泽东找到了呢?
这就涉及到人的认识能力问题了,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大本源问题,即谁的心法为高?
为了深刻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如把话题扯远点,从他们之间无论是谁都要受影响的民族心理谈起。
在我看来,中国人有两大思维定式,或者说有两大的民族心理弱点,第一是崇文,第二是妾文化。崇文几乎存在于每个国民的头脑里,但是于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文人中表现的更甚。妾文化也算是大部分中国人思维的特点,但是更主要地存在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那些封建氛围浓厚的大家庭之中。所谓崇文,就是文化万能论,认为读书能解决一切,凡是书中写的都是对的,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中。所谓妾文化,就是中国几千年来在封建大家庭的生活环境下所培育的那种思维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争宠为目的,勾心斗角;以幻想、想象为手段,精神胜利;以妥协、顺从为原则,逃避矛盾。可以说,正是这两大民族弱点引导近代中国走向了灾难,并给早期的中国革命带来了损失。因为崇文对应的是如何对待理论问题,其结果必然导致教条主义;而妾文化对应的是如何对待实践问题,其结果必然导致妥协投降主义。这两大民族心理弱,几乎人人有份,所以我怀疑象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周恩来、王明、博古、张闻天等那样的出身于封建大家庭、有着旧式读书情趣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克服,那么,让这些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结合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时,自然就难以胜任了。
但是,在毛泽东身上却不存在这种障碍。从他的出身看,他的家庭虽然也是封建家长制的,但是几代穷困,且位于人烟稀少的山沟里,自然不可能培育出什么“妾文化”来;从他的读书经历和他所受过的教育来看,毛泽东好象从来就没有把存在于书本中的“知识”看得多么的神圣,少年时代,出于义气他替同学做过考券,这说明他只把知识当做工具。他甚至不把旧式文人视为六艺之一的绘画当回事,这更说明了毛泽东对待知识的实用主义态度。更重要的是,毛泽东有一套别人都不可能具备的,只属于他自己独特心法。他懂得内省,内省是我总结的毛泽东心法中的四大妙门之首。内省,就是要触及灵魂深处,否则不起作用。古代人“吾日三省其身”,但是作用有多大很难说。毛泽东的内省就与众不同,为此得了好几回疟疾,差点死掉。1959年庐山会议,毛泽东说:“整人,目的是要三五七天睡不着觉,不触及灵魂深处不行。中央苏区整我,也睡不着觉。”这是毛泽东的经验之谈,与中共其他前任领袖相比,我相信,毛泽东内省的功夫无人能出其右。
有了内省的功夫,那么什么样的人性弱点、民族弱点不能够被克服呢?所以,对于毛泽东来说,克服教条主义、妥协投降主义是不成问题的。而事实上,毛泽东的一生中最反对的就是教条主义和妥协投降主义,他对教条主义、妥协投降主义有着本能上的痛恨,而这一点恰巧正是非其他教授、学者、学生出身的中共领袖们所长。所以,是毛泽东找到了中国革命的规律而不是其他的人,就不难理解了。但是,有人对此并不认可,他们认为毛泽东固然懂得内省,但是并不见得其他的中共领袖们就不懂得内省,例如周恩来,周恩来一生提倡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改造到老就是内省。所以,一口咬定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周恩来、王明、博古、张闻天这些人不懂得内省、因而克服不了前文所指的所谓民族弱点从根本上讲就是错误的,事实上,连蒋介石都有很深的内省功夫,谁还相信才气夺人的中共领袖们没有呢?所以,这个结论没有依据。
可是,若说这个结论没有依据,我看还是武断了些,小孩子识字,大学教授也识字,你能说他们的文化水平都一样的吗?所以,对于毛泽东之前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来说,内省的功夫,懂是肯定要懂一些的,但是境界与毛泽东的绝对不同。不过,本作者在这里引出“内省”这个概念,目的决不是为了贬低谁,而只是为了找到一种途径,以便更好地向各位读者展现一下毛泽东心法的独特之处罢了。实际上,是因为毛泽东懂内省而独自找到了中国革命内在的规律吗?不一定,毛泽东之所以能找到,是因为他的大本源起了作用,而内省,只是毛泽东培育大本源的方法之一。所以,更可能来自于支撑毛泽东思维的理论体系,比如他最善长的矛盾论,这是辩证法的集中概括。做为辩证法的大师,自然更容易辩证地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因而毛泽东轻松找到中国革命的规律是一点不奇怪的,难的是他如何坚信自己的判断并一直坚持到底。那么,还是让我们撇开这两个所谓的民族弱点,撇开内省,用毛泽东心法的其它内容,来对照检查一下毛泽东与其它各位领袖的异同吧。
我所总结的毛式心法中的四大妙门中之第二妙门只有两个字:深入。这两个字可不是一般的字眼,它是做任何事成功的关键。就拿做生意来说吧,在生意界有句行话,叫“赚不赚钱常在行”,意思是说,做生意只有常在行,深入了,才能找到做生意的规律,并抓着发财的机会。这个道理,老粗们懂得,但是领袖们却并不一定懂得。在共产党的革命初期,王明只知道坐在莫斯科遥控,对于国家什么状况,前线什么状况,自己一方的实力是什么状况,他的心中是没有数的。没有对国家、对基层有着深入的了解,怎么可能做出什么高明的决策呢?周恩来在南昌起义失败后离开了部队,失去了深入掌握战争规律的机会;陈独秀则从头至尾只是书生;而其他的人呢?也大都只是知道坐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只有毛泽东,他最能理解深入的奥妙。是他,最先的深入到农民中搞运动、做调查,从而发现了中国革命力量之所在。是他,最先深入到武装斗争中当师长、做前敌委员,从而找到了建军的原则、打仗的秘密。有了这两条,有了深入这个妙门,毛泽东能做到的,中共其他的领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了。
信念是毛式心法之四大妙门中的第三条。信念,用哲学话讲就是相信真里。不相信真理会怎么样呢?比如你想成功,但是你不相信真理,不相信有实现成功的正确方法,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你一定不会行动起来,你将无所事事,无所适从,偶尔冲动想做些什么,但是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有一种老虎吃天,无处下爪那样的感觉。信念也可以指相信科学或相信正确的方法。这一点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尤为重要。比如摆滩卖包子,首先一条你必须做得好吃,其次是位置要合适。如果这两条做到了,你还天天担心包子卖不出去,这就叫做没有信念,是很蠢的事情。一个人如果这也不信,那也不信,那么他能做成什么呢?
所以我说,是信念引导行动,一点也不错的。
当然,共产党的领袖们都是相信真理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但是,他们对于真理的相信程度却是绝对不会相同的,有些人在关键时候就要摇摆,有些人在特别困难的时候干脆就把真理忘掉了,比如张国涛、比如王明。这种差异就是人的特质,这种特质是注定要在历史的大浪下经受陶洗的,有些人就是这样被历史的大浪陶洗掉了。回顾毛泽东的一生,我们发现,在毛泽东身上所体现出的信念的力量几乎无人能及。有二个很有趣的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问题。有人问毛泽东“红旗能打多久?”毛泽东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人问彭德怀“革命何时能够胜利?”彭德怀回答说“胡子白了总是要胜利的”。对于同一问题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不是很能说明毛泽东与其他领袖们对待信念的差异吗?
信念在和平的情况下、在和风细雨的工作环境中当然显示不出它的价值,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尤其是在革命遭受极大的挫折、处于悲惨的失败之际,领袖人物所具有的信念的力量就开始发挥强大的作用了。这个时候,领袖人物对于信念的坚守程度将直接地影响到他们对于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所导致的结果要么是挽救一个事业要么是毁灭一个事业。而这一点历史已经反复地证明了。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共举行了三次大的武装起义,其中以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武装力量最强,秋收起义的武装力量最弱。但是,这三大起义失败后,只有秋收起义的领导人把斗争坚持到了最后,而其它二次起义的领导人则先后离开了部队。这些历史,不是能很好地反映出领导人对于革命的信念所持有的差异吗?
在南昌起义后,朱德收拢了部队,但是朱德不是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朱德能够收拢部队,不一定是信念起了主要作用,更可能是因为朱德个人的经验和能力。
毛泽东心法的四大妙门中的第四个是胜利。胜利对于弱小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有着无穷的意义,但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袖们对此却往往体会不深,因而胜利最终成为毛泽东独有的心法妙门。胜利为什么可以成为毛泽东的心法妙门呢?这是由于革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所致。人在黑暗中行走不能没有一点光明,否则辨不清方向,迈步就失去了意义。那么,对于革命来说,胜利就是黑夜中的光明,那怕只是一点点的星星之光,它也能给革命指出一个方向。毛泽东最先看到了胜利的重要性,他说“打仗就象做生意,赚钱就来,蚀本不干”,“打得过就打,打不赢就走”,“不打没有把握的仗”,在他的眼里,胜利简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没有胜利就没有拥护者和追随者,唯有胜利,革命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才能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然而毛泽东之外的中共早期的领袖们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陈独秀不敢于胜利,王明不知道胜利,博古没有能力胜利,因此,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博古一班人到了中央苏区,只知道夺权,却不知道打胜仗是政治领导人的生命,这真是太幼稚了。那么,既然不能胜利,他的地位无论是谁给予的,下台就是早晚的事。
内省、深入、信念、胜利还只是毛泽东心法中最浅显、最边缘性的东西,毕竟在毛泽东心法的逻辑排位上只是位居第四,但是仅此就已经使毛泽东的思想水平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心法的伟大。不能深刻领悟内省、深入、信念、胜利的重要性,没能高度掌握内省、深入、信念、胜利四大认识法门,大约就是中共早期除毛泽东之外的其他领袖们为什么不能找到中国革命的规律、为什么不能将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结合起来的原因吧。
思想是结论,而心法则是推理,我们都承认毛泽东思想的价值,而毛泽东思想是运用毛泽东心法推理出来的,因此,毛泽东的心法更具有价值!然而遗憾的是,尽管这也是一个客观存在,但是长期以来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什么呢?我想还是因为中国人重形式轻内容的的传统习惯在做怪吧。毛泽东的思维,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再加上老人家一生的实践,已经发展成为一套科学的认识方法论 这样的认识论武器,做为中国人不去研究,不去学习,真是太可惜了。当然,我们没有长着毛泽东那样的脑袋,我们的天赋可能很一般,我们确实无法做到和毛泽东一样伟大,但是,我们的生存斗争也是不简单的,如果我们掌握了毛泽东的思维方法,并和自己的生活实践、工作学习结合起来,那么既是毛泽东思想也算不了什么,我们也可以创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思想来。这套思想就算是叫做张三的思想或李四的思想,它只要能解决生存斗争中的问题,谁能说这样的思想不闪光呢?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