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历枪林弹雨的老战士的现状
大哥住部队医院的同病房有一位83岁高龄的李大爷,满头银发,高门大嗓,一嘴地道天津话,豪爽健谈。拉开话匣子难以止住,说得最多的还是当年的情景,也就是眼下只有我们这年龄段还感兴趣的革命传统教育。
小病房,大社会,给人以卧虎藏龙之感。就这么一位再普通不过的患病老人,居然是曾经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的从枪林弹雨中拼杀过来的老革命战士,腿上和臀部存有枪伤。
令人惊叹的是老人记忆力太好了,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可是当年的浴血奋战情景,每场战役的具体发起时间、攻坚时间、取胜时间以及参军、退伍、工作等的时间都记得清清楚楚,精细到月、日甚至具体时辰。每年1月15日解放天津之日,老人会在家人陪伴下,去我市著名的平津战役纪念馆,到纪念墙镌刻有牺牲战友的名字前凭吊。遇特殊日子一些媒体会找老人了解情况发消息,用老人话讲“凑词呗”。也难怪,人家没有权利和义务关心这些人的生活现状。
深感创作素材不容错过,本不爱搭讪的我,却迫不及待问了好几个不解的问题,可能是很幼稚的问题。比如:打仗时受伤了怎么办?答: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喊。战场上牺牲的人怎么办?答:就地挖坑掩瞒。如果战士来自偏远山区小村庄,牺牲消息送得到吗?答:有些确实送不到,有的过了很多年才找到。衣服什么时候洗换?答:一年只有冬夏两次换装,一次两套。从东北打到天津,穿着破旧的棉裤棉袄,身上全是虱子跳蚤。打起仗来怎么吃饭呀?答:有时候根本顾不上,吃的很简单,发一把炒豆子装在干粮袋里,打饿了,就抓出来吃(才理解为什么堂堂大人物林彪爱吃炒黄豆);打东北时发了两个大饽饽,而对面的国民党军队却是美式装备,吃压缩饼干,穿的也比我们强多了,但还是 被共产党打败啦。
老人因为没有文化也没有提干,所以上世纪50年代初退伍后进了当时人人羡艳的国营大企业。但后来企业早早不行了,现在的退休金只有3000多元,住房还是刚解放时兴建的工人新村。单位条件不好,对这样经历的老革命也没有什么过多关照,逢年过节都少有领导去慰问或送点慰问品,以致患病都不能享受住高级病房或单间的待遇。据说,以后如果去世啦,单位连花圈都送不起了。老伴早就没了,现在主要是两个女儿照顾。住院期间也是女儿陪护,儿子儿媳很少露面。老人说还是有女儿好。
老人很豁达,说不跟现在当官的比,也不跟现在钱来的那么容易的什么歌星、影星们比。发牢骚也没用,想想那些牺牲时才20岁左右的战友们,我能够活到这么大岁数,命大赚啦。再想想我住院还是百分之百报销呢,不愁吃不愁喝的,知足啦。
听罢,心里很不是滋味。老人朴素的境界值得钦佩,可面对年事已高、生活不如意、身体走下坡的老革命老战士们(据说,现在本市只有一万多人了),特别是李大爷这样没职没权的普通平民,有关方面是否应该多些关心与呵护?今天的好日子可是他们这些人用脑袋换来的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现在读来也不过时吧?
只可惜,历史已被逐渐淡出或遗忘,更有甚至被无情地恶搞,中国红军被恶搞,长征组歌被恶搞,英雄董存瑞、刘胡兰、黄继光被恶搞……触目惊心,欲哭无泪。从形式上讲,红色之旅沾光一游字,还有公款做后盾在支撑,而思想教育、传统教育干巴巴又有谁感兴趣或上日程?一个民族的正义感凝聚力从何而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就说过:“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直到今日依然如醍醐灌顶。经济生活日愈攀升的今天,精神层面却是越来越与之背道而驰,不知该作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