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与农村现代化
“文化强国”与农村现代化
将文化内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促进现代化尤其是农村现代化的长期有效平稳发展。
文化,用一个新名词来讲就是“软实力”,其实也不算是太新了,约瑟夫·奈提出这样的概念,大多数人或者说其本人也是将其用来解释国际关系或者是大国力量方面的问题。当然,武侠小说里也常常讲到以柔克刚的道理“万千铠甲不抵三寸绕指柔”,文化可以说是社会发展中的一根软肋,也可以说成是一根定海神针,功用的大小完全要看把其放在怎样的位置上。
此次17届六中全会中央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口号,无疑加重了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筹码。五千年的文明发展给了我们文化的底气,在深层次讲是一种文化底蕴。谈起文化,相信诸君就豪气万丈——中华民族最缺的就不是文化。是的,从一定层面讲,我们最缺的不是文化,但是却缺少对待文化的一种正确的态度和将其准确运用的能力。
首先,大多数人一想起“文化”脑袋中就灵光一闪——儒家文化,以至于很多外国人一提起中国就大说孔子,正如古时候各友邦一提起中国就想起瓷器一样。然而中国文化不仅仅只有儒家文化,不仅仅有孔子,当然古时中国也不仅仅有瓷器。思维定势造成的人们的贸然截取文化片段是对历史的断章取义,没有完整的认识又何来正确的抉择呢?想起五四运动时期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想起文革时期大量文物的被毁,一幅幅泛着火光的文化毁灭给中华民族带来的阵痛深至内心。正是对文化的片面认识和内心的不理智造成的一幕幕悲剧的发生,所以有一种正确认识文化的态度是重要的,希望一个口号的提出不要再引起各方神圣争夺古迹,圣人,遗址大战。
其次,怎样准确运用文化,文化的蕴涵很广泛,至今为止,恐怕谁也不能给谁一个完整的毫无争议的概念,但纵使百般不得统一,归根结底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于精神,我们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忽略其所具有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作为一种潜在的动力。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文化的一个鼎盛期,然而文化附着于政治,经济的无奈地位使得其成为各派人物争取权力成就大业的有力武器,也成为随心掌握的工具。秦朝一统后所带来的文化的劫难使我们警醒。从此百家争鸣的基础没有了,文化成为上层统治阶级专享的盛宴,热闹苦闷与否再与广大平民百姓无关,百姓所要做的就是衣食租税,在岁月的轮回中湮灭远去的身影。真正能和文化挂上边的也是对上层生活的一种追逐——努力学习通过科举实现梦想,迈入上层社会。与此相关便是乡村的私塾,一个教书先生,一把尺子并以此为条件所沿袭下来的传统道德体系变成了乡村文化的全部内容。文化上的残缺和滞后是为农村现代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农村现代化不可避免的话,重构乡村文化也是不可避免的话题。
然而提出问题是容易的,这也是人们经常为某些事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原因,但真正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才是重要的。如何重构乡村文化并将文化作为农村现代化的推动力值得我们的深思。
一提起农村,大家脑海中或许就会涌现出绿野一片,碧空万里,是一个可以供灵魂歇息的地方,这种桃花源式的感觉是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描画,但是却没有看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的窘态。农村的脏乱差也使到过农村的人心有余悸。需要说的是农村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而是沿着其历史脉络一步步发展的人类的结合体。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一个巨大的乡村,只不过政策以及种种条件的便利性发展的比较快且完善而已。
农村的落后和被边缘化是历史的遗留问题,是难以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的事情,农村有其本身的价值观和传统道德,这种关系维系了数千年,也还保留着最原始的价值评判标准,比如杀人偿命的报复心理和重道德轻法律的意识等。这种价值与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建立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有极大的偏差,这种偏差所造成的意识形态的空挡很容易是农民群众陷入思想上的两难境地甚至因价值判断不清而走上极端如“拜金主义”、“道德沦丧”等,当然这并不是“农村病” 而是一种社会的通病。但是素以朴素、善良著称的农民因为意识形态领域文化因子的空白而一旦沾染以上所说的病毒,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怎样填补这个空白,也就是如何是乡村文化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此前所进行的发展乡村文化便是建设乡村图书室之类的倡导,有的地方推行的还不错,但是总体效果不太明显,笔者只听倡导至今没发现所走过的乡村中有这样的图书室,更不用说相关的健身场所了。相信这是政策实行过程中的监督不力问题所导致的。不可否认的是有官官相卫,村官专制的现象是存在的,这对构建乡村文化是巨大的障碍。除此而外,有了图书室这样的硬件设施是完全不够的,也许这会成为个摆设,怎样从意识形态层面给农民群众这样的印象即文化也是生产力,通俗讲便是文化可以提高自身生活水平才是最重要的。自建国以后我国进行过多次扫盲行动,效果很明显但可惜没有坚持下来。至今身边的大伯大妈级人物还有很多不认识字的,不认识字设图书室不就是摆设吗?所以孰重孰轻自然明了。
不知道识字率算不算是文化普及的一个标准,现如今基本上各种信息均以文字呈现,不识文字对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便是了了。更谈不上将文化当成一种生产力了。有人讲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是造成农村空巢和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让农村大学生回乡,为农村发展做贡献。理论上如此,而实际上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甚至更高学历的人当初出来便是追逐梦想的,虽说舞台决定梦的大小,但有梦便不怕创造和寻找更大的舞台。为什么要逃离乡村?原因不言自明。再者便是即使想回去也是顶住巨大的精神压力(不可以否认文化是分阶层的),不是像电视剧里所描写的那样:您看人家那孩子来村里当干部了,真有出息。而是:唉,上了大学也是白上,还不是回村里干这些冤枉活。对于所谓服务乡村,贡献乡村他们是全然不会理解的,他们只认识简单的道理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出来后的大学生想回去都难,回不去就算是一种人才的流失,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文化的载体,人回不去了文化怎么重构?
不是单纯的弘扬国学文化,也不是单纯的将各种主义来解释种种现象,而是用一种实用的方法架构起百姓内心的价值支持。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信仰是趋于现实性和实用性的,这也是民间宗教信仰多样化的原因之一,甚至有的人既信佛又信道,在拜菩萨的同时又拜关公和财神一样,在百姓眼中,谁管用就拜谁。近年来在农村弥漫着一种“读书无用论”的风气,与此同时又很羡慕那些通过读书走出农村获得更好生活的人,这是一种存在的矛盾,一种短视带来相应后果的复杂心理。如何克服这种态度也应该从实用入手。电视剧,电影和相关媒体宣传所达到的效果太过遥远。在纸质媒介逐渐消弭之时,电子媒介逐渐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对于农村来讲,纸质退出了却没有足够的实力进行电子媒介的更换,即使更换了其利用也仅仅限于年轻人层面,所以对于文化宣传在农村的存在状况,现在正处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对文化宣传十分重要。
再就是让百姓切身认识文化对自身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性。现在许多专家和学者在自己关心的领域内关门太久而不了解相关信息。纵然现在是信息大爆炸时代但总避免出现相应的盲区。比如,最近听到一位学者说咱们国家的有线电视怕是已经普及了吧,不存在没有有线的情况了吧?其实坐在台下的我就想实际证明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而且不是少数。这种认识便是信息未被覆盖而出现的盲区。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讲,信息流通不畅,外面是怎么样的世界,百姓只是通过有限的信息来盲人摸象,效果可见一斑。所以扫除这样的盲区即提高农村信息畅通度也应是文化重构的重要方面,将宣传文化媒介多样化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选择。
其实,农村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并涌现了诸如华西村,寿光蔬菜基地这样的样板,在看到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中的差距,收入差距以及物质与精神的不协调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农村现代化发展下一步该怎么走值得每一位有责任心的同仁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