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满山红叶似彩霞--那些曾经听过现在还记得的民歌

火烧 2010-12-16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回忆了《满山红叶似彩霞》等经典民歌,介绍了歌曲背景及演唱者,推荐了多首动人旋律,适合喜欢民歌的听众收藏聆听。

    午饭的时候,忽然想起一首《满山红叶似彩霞》的电影歌曲,是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里面的插曲,非常优美,饭后就百度了一下,是著名的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的,的确很好听。这应该是根据民歌改编的,歌词也非常优美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EyMTEzNjA=.html
    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红叶彩霞千般好,怎比阿妹在山崖。

    手捧红叶望阿哥,红叶映在妹心窝,哥是川江长流水,妹是川江水上波。

    电影的内容早已经记不太清楚了,这首歌却记住了。由这首歌又记起了很多其它的我曾经听过现在还记得的民歌。像《在那金色的沙滩上》,是一首塔塔尔民歌,是王洛宾老人整理的,听听吧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GB85VazhJI/

    在那金色沙滩上,洒着银白月光,寻找往事踪影,往事踪影迷茫。

    往事踪影已迷茫,犹如幻梦一场,背弃我的姑娘,你在何处躲藏。

    找到山中老教堂,人们正在歌唱,背弃我的姑娘,被挤在经坛旁。

    当她看到我的马,眼睛那样惊慌,手中烛火摇晃,烛泪滴在裙上。

    飞吧飞吧我的马,箭一样的飞翔,飞吧飞吧我的马,朝着她去的方向。

    还有《大理三月好风光》,是电影《五朵金花》里面的插曲,描写的是大理白族居民的风土人情和人文习俗,但是词曲作者都为汉族艺术家。你听,多美啊http://video.sina.com.cn/v/b/24100725-1644214232.html

    哎——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

    哎——蝴蝶泉水清又清,丢个石头试水深,有心摘花怕有刺,徘徊心不定伊哟。

    哎——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

    哎——蝴蝶泉水清又清,丢个石头试水深,有心摘花怕有刺,徘徊心不定伊哟。

    电影《阿诗玛》的主题曲《马铃儿响来玉鸟唱》你听过吗?(电影中阿诗玛是白族姑娘,其实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传说,阿诗玛现在是彝族姑娘的代称)反正在我看来这30年来再也没有这样好听的歌曲了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553033o1p1.html

    马铃儿响来哟玉鸟唱,我陪阿诗玛(跟阿黑哥)回家乡。 远远离开热布巴拉家, 从此妈妈不忧伤,不忧伤,哎洛哎洛不忧伤。

    蜜蜂儿不落哟刺蓬棵,蜜蜂落在哟鲜花上, 笛子吹来口呀口弦响, 你(我)织布来我(你)放羊, 你(我)织布来哎洛哎洛我(你)放羊。

    哥哥哟像顶帽子, 盖在哟妹妹头上。 妹妹哟像朵菌子, 生长哟哥哥的大树旁。

    《阿里山的姑娘》是应用高山族山歌的曲式所谱写而成的创作歌曲,描写了台湾高山族的风土人情和淳朴风俗,是香港导演张彻唯一创作的曲子。不听你后悔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A0MzQ2MjQ=.html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唉。高山长青,涧水长蓝。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1957年上演的电影《芦笙恋歌》是描写我国少数民族拉祜族的一部优秀电影。在我国云南省澜沧江流域,居住着一个少数民族——拉祜族,他们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的歧视,也使得他们形成了反抗压迫的坚强性格。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对待拉祜族人民奸淫烧杀,蛮横掠夺,无所不为。每当谷子成熟时,总是被国民党匪军抢掠一空。拉祜族人民虽然生活在这样一个黑暗的世界里,但是他们反抗的意志和坚韧的性格一点没有削减。1947年8月15日,拉祜族人民根据传统的习俗,穿着美丽的衣服,载歌载舞地欢度节日。年轻的猎手扎妥在这天晚上向他爱慕着的姑娘娜娃表示了爱情,他们沉醉在甜蜜的初恋中。《婚誓》就是电影《芦笙恋歌》的插曲,由极具云南特色的葫芦丝演绎伴奏,旋律轻灵优美,婉转缠绵,加上电影中贯穿男女主角的爱情,一经播出,立即传唱大江南北,广受大家喜爱,直至今天很多年轻人没有看过《芦笙恋歌》,但是一定听过插曲《婚誓》,甚至因此爱上葫芦丝这种乐器。好歌百听不厌,再来听听吧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Fu2CsOVzQ/

    阿哥阿妹的情意长,好象那流水日夜响,流水也会有时尽,阿哥啊永远在我的身旁。

    阿哥阿妹的情意长,好象那芭蕉一条根,阿哥好比芭蕉叶,阿妹就是那芭蕉心。

    燕子双双飞上天,我和阿哥(阿妹)打秋千,秋千荡到晴空里,好象啊燕子云里穿。

    弩弓没弦难射箭,阿妹好比弓上的弦;世上最甜的要数蜜,阿哥心比蜜还甜。  

    鲜花开放蜜蜂来 鲜花蜜蜂分不开 蜜蜂生来就恋鲜花 鲜花啊为着蜜蜂开

    《敖包相会》也是我喜欢的一首——1952年,根据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的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而歌曲《敖包相会》就是此片中的一首插曲。据影片编剧之一的玛拉沁夫介绍,他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了另一位编剧海默修饰润色,两人几经切磋后,又拿给影片作曲——著名的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看。随后,通福来到了他的故乡呼伦贝尔大草原,根据海拉尔河畔的一首古老的情歌创作而成。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上映,《敖包相会》也随之飘向了祖国的五湖四海——没听过的来听啊,听过的再听一遍咯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3NzA4MzQw.html

    (男)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女)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呀, 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

    听这首歌让我想起诗经《邶风·静女》里的诗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就是这样,一边英勇顽强地与各种天灾人祸搏斗,一边善良淳朴、敢爱敢恨地生活着。

    在我喜欢的这些民歌中,印象最深的是《草原之夜》。1959年春天,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张加毅带领摄制组赴新疆拍摄记录片《绿色的原野》,拍摄的地点选定在伊犁地区可克达拉农场。新疆这块美丽的土地,这里勤劳、淳朴、能歌善舞的民族,这里的一切都使张加毅赞叹不已。他在激动中写出了《草原之夜》的歌词后,交给作曲家田歌,田歌用40分钟写出了这首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名歌。1990年,《草原之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东方小夜曲”。新疆的柯克达拉农场位于中哈边境线附近,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第64团的驻地。1959年,作曲家田歌、词作者张加毅正是在这里,为兵团战士屯垦戍边的生活所打动,创作了《草原之夜》。所以,它应该是新疆民歌。 歌中的“柯克达拉”是维吾尔语,意思是“绿色的原野”。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时候,我正寄住在我堂姐家读小学,大概是二、三年级,十岁左右吧。家家都有广播,每天早上有一个节目《每周一歌》,有一周的《每周一歌》就是这首《草原之夜》,好像是李双江演唱的。早上醒来就听到这首歌曲,没有任何言辞能形容当时我的那种陶醉和震撼。在不知不觉间我就接受了艺术的滋养。后来我所听到的很多歌曲,从周华健的《花心》到毛宁的《涛声依旧》、《晚秋》,从郑智化的《水手》到凤凰传奇的《自由飞翔》,只要我第一次听到就喜欢的歌曲基本上都能在流行一时后成为经典。这一份敏锐的直觉和我从小就听到的这些民歌是分不开的。不多吹牛了,请欣赏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zMDAzMDA=.html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等到那千里冰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可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在中华民族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不同的民族留下的这些民歌精品是数也数不清的,只恨不能接触更多;同时,外国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也有很多民歌精品,在我听过的喜欢的有《友谊地久天长》,应该是流传最广的英国民歌。它的歌词是一首非常出名的诗歌,原文是苏格兰文,意思大概是往昔的时光,十八世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根据当地父老口传录下的。这首诗后来被谱了乐曲,除了原苏格兰文外,这首歌亦被多国谱上当地语言,绝对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基本上是地球人都听过了。但很多人都对这个旋律熟到不能再熟,也知道这歌总出现在什么场合,记得当时的心情,却总想不起它的名字。在中国各地普遍称为友谊地久天长。人们通常可以哼出歌曲的旋律,但大部份人只可唱出歌词的一小段。后来它成了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http://v.ku6.com/show/WhZ73UAEJ0IHHW81.html

    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友谊万岁,万岁朋友,友谊万岁,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我们曾经终日游荡,在故乡的青山上,我们也曾历尽苦辛,到处奔波流浪。友谊万岁,万岁朋友,友谊万岁,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我们也曾终日消遥,荡桨在碧波上,但如今却劳燕分飞,远隔大海重洋。友谊万岁,万岁朋友,友谊万岁,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我们往日情意相投,让我们紧握手,我们来举杯畅饮,友谊地久天长。友谊万岁,万岁朋友,友谊万岁,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印象深的还有一首《尼罗河畔的歌声》。尼罗河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赤道南部东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干流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苏丹和埃及等国,最后注入地中海。支流还流经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刚果(金)、厄立特里亚等国的部分地区。干流自卡盖拉河源头至入海口,全长6670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尼罗河畔的歌声》这首歌在当今已经广为传唱,有很多听过这首歌的人都觉得这首歌不但旋律很美,而且歌词也有诗一般的意境。一般人都以为是埃及民歌的译词,其实大家在广为传唱的同时,却不知道这首歌是朱宝勇教授在60年访问埃及期间,根据听到的一首埃及民歌为素材进行作词编曲后而完成这首《尼罗河畔的歌声》歌曲。不多说了,听歌吧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4MTY5MTQ4.html

    太阳刚刚爬上山岗,尼罗河水闪金光,家乡美丽的土地上,劳动的人们在歌唱。忘掉你的忧愁和悲伤,唱起美好的希望.用劳动的汗水和歌声,迎接丰收的好时光。啊——用劳动的汗水和歌声,迎接丰收的好时光。

    月亮挂在碧蓝的天空,尼罗河水在荡漾。晚风吹拂的椰树下,劳动的人们在歌唱。吹起你那动人的阿拉戈,再把铃鼓摇响,让一天的劳累和辛苦,随着歌声遗忘。啊——让一天的劳累和辛苦,随着歌声遗忘。

    当然,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听得最多的可能还是苏联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喀秋莎》、《三套车》等等,朝鲜民歌——《卖花姑娘》、《桔梗谣》、《阿里郎》等等,这就不用我多啰嗦了,用李清照的话说——怎一个美字了得啊。大家一定都常常在听,也常常在重温那个纯真而美好的时代吧。

    在2010年初雪的下午,一边照顾生意,一边重温这些我曾经听过现在能记得的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忘记了严寒,几个小时一下子就过去了。这些优秀的艺术精品使我陶醉,全世界的劳动人民都是那么的勤劳勇敢,淳朴善良。他们共同创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为这个世界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他们的心是相通的,而那些误解和隔阂却是种种其他原因造成的。各个民族的人民都有同样的权利自由自在地在地球这个人类共同的家园里生存繁衍,这才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一切违背这个全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仅仅为了某个个人、某个家族、某个种族的私利而剥削、压迫、欺凌其他民族的人,都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全世界一切受剥削、受压迫的人民都要团结起来,对付这一小撮最凶狠、最残暴的敌人。“一旦把他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只有这样,全世界的劳动人民才能赢得最终的解放,才能赢得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世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