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好象久别重逢的两则文化信息--有关高满堂和毛阿敏的报道  马望野

火烧 2010-12-12 00:00:00 文艺新生 1041
文章围绕高满堂新作《钢铁年代》及毛阿敏相关文化信息展开,强调文艺创作应关注主流价值与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精神与社会正气。

好象久别重逢的两则文化信息  

——有关高满堂和毛阿敏的报道  

马望野  

=========================  

话说近五十年前,在下也曾在报刊上从事过文化报道和文艺评论的工作。那时侯出手的文字、图片,即使是对知名的作家、艺术家,以至所有的文艺工作者,绝大多数是围绕着他们“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业务进行撰写、拍摄,很少有关他们的行踪、经历、家庭、生活、情趣的内容,更不要说是绯闻、婚恋、纷争、辩解、穿着、化妆、美容、健身。。。。。。等等传闻了。现在看来,那是有点太正经甚至于死板了。即是用当时一位伟人的评语来说,也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不过,也许是积习难改,我至今还不喜欢阅读我的老同行——娱(乐)记(者)们津津乐道的那些文坛花絮、后台闲话;平日看到这类大作,也就是浏览一下题目、扫描一眼照片而已。因为那既不能带来乐趣,又需要花费时间。而在下已经意识到存活的年头早就不如年轻人充裕富足,可以放手任意挥霍花消,还需要节约抓紧着去干点不能不干的事情了。可是,近日却有两则文化信息,让我放不下来,不全是因为熟悉,而且更以为重要。  

(A)  

一则信息讲到的是剧作家高满堂。对他,我以前也不甚了解,只是看过他写的电视剧《闯关东》,很被激动,很受教育,很为喜欢,很感高明,一直期待着他有新作拿出来。有记者报道,由《闯关东》原班人马打造的他最新作品《钢铁年代》已经被北京、山东、河南、天津四家卫视确定为2011年开年大戏,将于明年1月1日播出。这当然是个喜讯。而更让在下高兴的,是他说了以下的一番话:“我已经调查过,全国有1.5亿的产业工人,但是荧屏上面关注这部分群体的电视剧题材几乎没有,所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就是每三年都要拍一部关于产业工人的电视剧,需要把这部分人的声音和形象反映给大众。在市场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时代的主人翁,所以要有一个平台来展示他们的生活。”(《北京青年报》2010/12/08  记者杨文杰:《高满堂聚焦产业工人 陈宝国挥别帝王接地气》)这番话为何让我记住了呢?因为有人明确指出:“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艺事业摆脱了多年极左思想的束缚,在党的文艺‘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指引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由于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以及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的冲击,以及我们国内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特别是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等思潮的影响,我们的文学艺术在彰显主导价值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又有艺术魅力的佳作还不多见。尤其不可忽视的是,还存在一些背离社会主义文艺主导价值的现象:一些人还沉浸在脱离群众、自我表现的狭小圈子里,进行个人化和私语化的写作,描写毫无意义的家庭琐事,庸俗无聊的爱情波澜,表现浅薄自私的个人悲欢,虚无缥缈的人生梦幻;一些人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专事展示人的自然欲求,追求感官刺激,迎合低级趣味,单纯制造商业卖点,误导人、腐蚀人;有的人违背唯物史观,美化历史陈迹,极力赞颂封建统治阶级代表人物,肆意贬损伟大的中国革命;有的人掩盖和否定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丑化现实生活,集中展示阴暗、腐败、丑恶、愚昧、落后,使人看不到生活的亮点和希望,动摇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这些情况表明,我们非常有必要端正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彰显文学艺术的主导价值,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表现时代精神,引领社会进步。”(《人民日报》2010/12/10  梁胜明:《文艺要彰显主流价值》)姑不论上述关于文艺事业的成就和缺失的认定是否恰如其分、无可挑剔,可是在如此这般的大背景前,高满堂先生朴素、通俗的大实话难道不能让我们深思细想一下么?不应该让我们深思细想一下么?
(B)  

另一则信息讲到的是歌唱家毛阿敏的。对她,我以前也不甚了解,只是听过她唱的《绿叶对根的情意》,也很被激动,很受教育,很为喜欢,很感高明,一直期待着她有新歌再流行开来。也许是因为她一向低调惯了,总是和媒体保持着距离。近日,为了出道20多年来的首次个唱将于12月31日在首都体育馆登场,她竟专门抽出时间当了一天送票的快递员,亲自为购买她这场跨年演唱会门票的歌迷上门送票。虽然我不主张歌坛的“大姐大”、“大哥大”都曲尊上门去给买票人送演唱会入场卷,因为她(他)们还有更要紧的登台前的细致的准备工作要做。但是我却欣赏他们能有对待观众的这分情意。毛阿敏此举,我并不以为是作秀。因为她有几句话,说的很感染人。她说:“我知道我的歌迷年龄层很广,可能其中许多岁数比较大的人还是第一次买演唱会的票,所以亲手给他们送票。看到他们高兴的表情,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本来我还想给住在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去送票,给超市卖场里的工作人员送,但是时间有限没来得及。不过虽然有些遗憾,但我想这个遗憾可以在歌声里得到弥补,就让我们12月31号再见吧。”(《北京青年报》2010/12/08  记者崔 巍:《毛阿敏当起送票员》)要知道,不同于一般歌手的演唱会,购买毛阿敏演唱会门票的观众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和年龄段,而且许许多多可能之前都没有看过演唱会的人群为了毛阿敏几十年来第一次买演唱会的票啊!毛阿敏的行动很简单,语言也不华丽,为何还能叫人难忘?有一篇文字这样写道:“在今天这个钱潮滚滚的时代里,仍然有人愿意坚守无名无利的工作。不是他们自讨苦吃,对他们而言,工作本身就是最大的乐趣。翻译家许渊冲先生90高龄仍坚持每天译诗,他说这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他的同学、画家吴冠中先生生前只去5元理发店剪发,去饭店聚餐,每有剩饭,必打包带回家;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的赵德平团长成名以后仍然住在农村,曾因穿着太土被星级酒店拒之门外。。。。。。这样的文化人,还有许多。他们的工作和成就,源于对文化的那份质朴的热爱,与金钱无关。”(《人民日报》2010/12/10  张 贺:《别让金钱坏了文化的味道》)《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在消息中透露,毛阿敏觉得特别有意义的是什么?是看到观众们高兴的表情。观众们高兴她就高兴。多么纯洁,多么真挚!“对文化的那份质朴的热爱,与金钱无关。”张贺的这句话说的太好了!所以我在这里,要抄给毛阿敏女士,抄给和毛阿敏一样从事文化和文艺工作的同志们!  

   

我依然酷望,我们今后的文化和文艺,仍然跟高满堂、毛阿敏、许渊冲、吴冠中、赵德平们的心态一样,对工人,对农民,对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对超市卖场里的工作人员,对日夜都在卫国保家的指战员,。。。。。。保持着与金钱无关的那份质朴的热爱。  

(2010/12/1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