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拉美如何“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火烧 2009-01-12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文章分析拉美国家在新自由主义政策下,国有资产如何被外资大规模并购,导致金融安全问题。重点探讨墨西哥等国在私有化过程中,本土财团与外资博弈,以及国家财政如何被用于支持高价出售国有银行资产。

总体来说,拉美在80年代陆续实施了“新自由主义”,主要大国的有价值的国有资产都进行了大规模私有化,更准确地说,都被外资大规模地并购了。以墨西哥为例,政府一直与私人和跨国财团都有很“亲密”的关系。改革中,除了最重要的和最敏感的石油和电讯资产外,其关系国家命脉的国有战略产业大部分都先后落入了西方跨国财团手里,少部分落入本土财团手里。  

   

从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并购没有什么问题,但由于当今世界存在国家间的综合国力竞争,跨国并购就涉及到严重的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以墨西哥为例,其全部国有大银行全部顺利地落入美国、西班牙和英国等国的大财团手里,造成了当前外资银行寡头控制金融领域,国内中小企业贷款困难,发展艰难的情况(注[1])。总的来说,国有战略产业资产的巨大流失,影响到了国家的信息和金融安全问题。  

   

在国有资产总体为外资控制的情况下,拉美国家在国有资产个案评估方面做得比较好,没有出现国有资产大贱卖的情况,因为拉美国有资产在接受外资并购时都深刻地涉及到了拉美本土财团的利益。这些本土财团不愿意本财团的利益受到太大的损失,所以,他们在出卖这些资产之前,都通过公共开资,即国家财政拨款,进行了重组和优化,这样,在和外资进行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卖价,当然,最后得益的并非国家或公众,而是极少数的本土私人财团。  

   

墨西哥和阿根廷两国在94,95年金融危机后,迫于巨大的流动性压力,不得不把本土私人财团控制的国有银行全部转让给跨国财团(注[2])。以墨西哥为例,其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Bancomer,Banamex和Bital等分别转让给了BBVA,Citigroup和HSBC,但没有因为金融危机造成的巨大流动性压力而进行银行资产大贱卖。  

   

墨西哥萨林纳和塞迪略两届政府在本土财团和其政客代表的强大的游说压力下,顶住了美国等西方政府和财团的巨大压力,首先花费了巨额公共开资为其濒临破产的所有大小银行注销了所有的呆账,重组了资本(注[3])。如塞迪略政府,为了拯救其银行系统,其财政赤字由国民总产值的28%上升至42%(注[4])。  

   

巨大的国家财政开支并非为了拯救国有商业银行,而是为了使其私人财团所控制的国有商业银行变成了炙手可热的优质银行资产,可以高价卖给跨国财团。在很短的时间内,所以的国有银行都高价卖出了。如Banamex,仅5周时间,就以125亿美元的高价卖给了Citigroup,使其主要的3大股东都获益巨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