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春节
|
春节作为除旧迎新的节日时间相当久远了。但是,欢度春节的高潮应该说是自除夕始至上元之夜。除夕与新年之交意味着生命流逝的界碑,最容易唤起人的生命意识,引发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所谓“旧国当千里,新年隔数更”;又值春风乍起“寒犹尽北峭,风渐向东生”,“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唐--姚合《除夜二首·其一》)也尤其是老人,容易引起寂寞、孤独的情怀 。 “年三十”为何叫做除夕?《诗经·唐风·蟋蟀》有:“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岁月其除。”这应该是有关除岁之“除”最早的使用。大学问家朱熹解释说:“聿,遂;莫,暮;除,去也。”意思是说当蟋蟀在堂的时候,一年之岁忽已晚矣。终岁劳苦,不敢少休,而当此除岁迎新之际应该纵情欢乐才是;如果“当此之时而不为乐,则日月将舍我而去矣”。时不我待,谁愿意放弃这大好时光呢?这大概应该就是春节的历史人文渊源了。 时至中唐,诗风一转,更贴近民生民情。诗人们写了许多春节的诗。白居易在步入花甲之年的时候写过一首《除夜》: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这首诗活化了诗人一方面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另一方面对生命的一种享受。当然,春节的另一个重要人文内容还是“离人思亲”。 孟浩然《除夜乐城逢张少府》有“如何岁除夜,得见故乡亲”句,道尽了“他乡遇故知”按捺不住的兴奋之情。按照炎黄子孙的风俗,春节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而因为各种原因的游子不能与家人团聚,在岁除之夜得以邂逅老乡,不失为是一种非常奢侈的幸事了。
|
|
毛泽东一生不主张“祝寿”。他的生日离春节只有一个月左右,或许他把自己个人的快乐融进了民众的快乐之中?我想一定是这样的,因为毛泽东一定懂得“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这个道理。“春节”对于他也是知其有而已,因为家人团聚对于他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奢侈。1975年12月26日,他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一个生日。40天后,1976年2月4日,他迎来了生命的最后一个春节。如果说他的最后一个生日还有过一些快乐,而他的最后一个春节却难得寻出一点欢愉来。据有关资料显示,除夕夜,毛泽东的住所内外依旧显得冷清而寂寞,没有亲人的团聚,也没有招待朋友的宴席,只有护士张玉凤和警卫员小孟陪伴着他。午夜时分,中南海红墙外边传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时,他听得那么真切,一下子意识到了这是除夕,这是春节。他看看小张,又看看小孟,用他那低沉而有些沙哑的声音说:“放点鞭炮吧,你们也应该过过节。”这一句低沉而沙哑的话语,包涵着深情的关爱与无限的情思与遐想。 春节在民间不过是热闹热闹罢了;在诗人大不一样,在毛泽东这样的诗人更是非同寻常,其言其行都能够反射出他的心灵深处之轨迹。毛泽东是一个诗人。诗人对同一个特定的时间,环境的思考远比其他人更广大、更丰富、更复杂;更容易因为触景生情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林彪事件,眼睛失明及手术,周恩来和朱德先后谢世,毛泽东健康每况愈下。戎马一生,建国治国,此时此景,人何以堪!一切文字都是苍白的,只有用诗来解读诗人的心境,我们或许才能够有所发现: 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旧国馀千里,新年隔数更。 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东西,细细读来,依然能够嚼出其中甘苦。我认为毛泽东在他的最后一个春节一定会想起这首诗的,或者说,这首诗的首二句和末二句一定反映了他彼时的某些心情和思绪。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白居易的这首《除夜》更切合毛泽东在82岁高龄白内障手术刚刚结束,处于康复阶段的心情。如果把末句改为“便是平头耄耋人”则完全可以看做是毛泽东的自况了。“非守岁”的确是毛泽东的内心独白;但是,他考虑到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能不过节守岁啊,因此才有了“放点鞭炮吧,你们也应该过过节”的祝福与嘱咐。“吧”“也应该”“过过”这句才十三个字的话中的六个字,象镜子一样,把毛泽东那时那境的所思所想之伟大与平凡折射得晶莹剔透,一览无遗。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这应该也是毛泽东当时万端思绪中的一种吧。 据有关资料,晚年毛泽东让工作人员把他一生所写的诗词找出来,一一手书了一遍。明人文徵明的这首《除夕》是不是也非常切合毛泽东此举的心迹呢: 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 毛泽东曾经多次在国内外友人面前自称是一个“书生”“教书匠”,干革命并不是他的初衷和理想。 窃以为,最能够反映毛泽东在他生前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的心境的还是应当数陆游的这首《除夜雪》: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毛泽东是一个书法家。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也爱好学习书法,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完全能够想象得到,如果毛泽东的健康状况允许,是非常有可能展纸砚墨“灯前小草写桃符”,为我们再多留下一份珍贵的思想与墨宝的。 我想用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假期游学考察社会时,与一位持才高傲的富乡绅夏默安应对的一副对联来结束全篇,对我们理解毛泽东在生命最后一个春节,回顾一生的不了心境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绿杨枝上鸟声声 春到也 春去也 (夏默安) 青草池中蛙句句 为公乎 为私乎 (毛泽东) (光潜:仅以此文纪念毛泽东诞生118周年)
|
相关文章
- 锦衣之下 此人蒙冤被杀,刽子手不忍下手,锦衣卫抄家都不禁潸然泪下
- 最后的刽子手 八年之后的刽子手和死囚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的刽子手杀人不眨眼,该收手时绝对不能拖延,否则下场悲惨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为何古代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时就立马停手?只因为这13个字
- 刀下留人评价 揭秘: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立马停手?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清末的刽子手:从业20余年,遭人唾骂,无妻无子,晚景凄凉
- 清朝刽子手 明朝3位忠臣被押上刑场,2位让刽子手当场出丑,1位让刽子手丧命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刽子手收入有多少?每砍一个人头可以获得四个银元
- 清朝刽子手 此人挽救了大明江山,连刽子手都不忍下手,终其一生一贫如洗
- 毛泽东: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者与精妙运用者——以“亲民”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为例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