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真正出路在哪里?
以公有制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到底怎样才能体现出超过剥削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呢?现在我们用吸收部分私有制的办法来促进生产力,终非长久之计。它只能作为经济发展不平衡时的权宜之计。否则,不可能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甚至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共产党人只能从公有制中去发现发展生产力的办法。
难道社会主义公有制自身就没有办法来发展生产力了吗?回答是否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早就指出,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解决资本主义“三大”无法克服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那么,为什么现在资本主义不但没有被内在矛盾所击倒,反而成了社会主义学习甚至照搬的对象呢?我认为,除了过去忽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外,关键问题还在各级领导身上。因为,在公有制条件下,生产经营的组织推动和人财物支配权都掌握在各级领导手中。如果领导干部官僚主义和作风腐败,就必然瞎指挥,必然以权谋私,无法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特别是在实行多种经济形式的改革中,官商勾结,领导干部很容易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最终赞成实行资本主义,以把自己的既得利益合法化。苏联和东欧正是这样演变的。建国初,这些国家由于各级领导干部尚保持战争年代的献身精神,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干群齐心协力,所以取得了丰硕的甚至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成果。后来,由于领导干部中官僚主义和腐败作风滋长,号召力和凝聚力下降,经济便出现停滞乃至下降。这时,他们不仅不从领导干部身上找原因,不从公有制上求改革,反而全面推行私有化,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大肆侵吞国资,收刮民脂民膏,成为毛主席斥责的“比资本家还厉害”的官僚资产阶级,从而带头颠覆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完善公有制,逐步消除私有制的同时,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把领导干部置于人民的支配和监督之下,使他们真正成为尽职组织和带头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民公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永不变色、繁荣昌盛。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是依靠资产阶级,通过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和股份制的经济形式,加强对政府官员和经营领导者的民主监督和制约实现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更应该依靠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对党政和国家机关以及企业领导的民主监督和制约。
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最终目标是,逐步把管理社会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事情,而不是由特权阶层来管理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时代。早在一百多年前,马恩就告诉被剥削被压迫阶级必须用暴力砸碎旧的国家机器,而不能继承官僚这个祸害,要求民众直接管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提出工农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和政府公职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接受人民监督,对不称职者随时可以撤换。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对此作了专门论述:“工人在夺得政权之后,就会把旧的官吏机构打碎,把它彻底摧毁,完全粉碎,而用仍由这些工人和职员组成的新的机关来代替他。为防止这些人变成官僚,就会立即采取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分析过的办法:(1)不但实行选举制度,而且随时可以撤换;(2)薪金不得高于工人的工资;(3)立即转到使所有的人都来执行监督和监察的职能,使所有的人暂时都变成“官僚”,因而使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这三条办法可以说是防止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的纲领。这是马恩列进行科学研究的伟大成果。非常不幸的是,斯大林过分强调集权,以后的领导更是不断强化,并被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模仿。毛主席晚年对于扩大民主,反对特权,作了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他试图兑现对黄炎培的承诺,为防止周期率产生,赋予人民“四大”和罢工示威自由,并在党代表、人大代表和党政领导中吸收劳动模范参加,还发动全党全民批判资产阶级法权,但因没有形成成熟的制度,未能达到应有成效,甚至有的事与愿违。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也提出了一些思路,但比较原则,未能全面落实,加之在改革开放中,资产阶级唯利是图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导致腐败现象和官僚作风严重,使健全民主法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今天,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随着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落实,我们要牢记导师们的教导,完成他们的心愿,因势利导,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一致性的原则,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把领导干部队伍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从而使他们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本博客更精彩http://blog.sina.com.cn/u/2354156610